古雅博物館

古雅博物館

古雅博物館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馬場道。此館最具特色。古雅含義:風雅古蘊、意志堅定,突破萬難成功見大業。主要陳列近現代槍枝(這些老槍已全部灌鉛,失去使用價值)和西洋家具。在這裡可以看到老槍、美式印表機、電話機、咖啡具、洋式各種酒櫃、檔案櫃、電風扇、手電筒、糖缸、洋花瓶、洋式沙發等1300餘種文物。

此館最具特色是這裡既是一個火鍋店,又是一個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古雅博物館
  • 地理位置:天津市河西區馬場道208號
  • 開放時間:9:50-15:00
  • 景點級別:A級
  • 門票價格:15元
收藏的近代手槍辨析
手槍,是指用於單手射擊的小型槍枝,可殺傷近距離的敵人.所謂近代手槍,國外武器史學家是指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發明與使用的手槍,本文所稱"近代手槍"特指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在中國所製造和使用的手槍.
由於近代手槍缺陷較多及易損壞,且主要為軍官所有,古流傳於世的不多,天津粵唯鮮集團總裁張連志先生不惜花費巨資,多方收集了195支近代手槍,並將這些手槍在其旗下"古雅博物館"中免費向觀眾展出。社會各界人士高度讚譽這一行為,中國文連副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稱粵唯鮮集團為"能吃的博物館"。
手槍的履歷
為便與讀者更好地了解古雅博物館收藏的這批近代手槍的歷史價值,首先我們回顧一下手槍的發展歷史。
人類最初是將生產工具用於戰鬥,隨著戰事頻繁,逐漸生產出了專門用於戰鬥的武器。武器分為冷兵器和熱兵器兩大類。所謂的冷兵器,是指不需要火藥就可以在戰鬥中使用的武器,熱兵器則反之。火藥本意是指能夠著火的藥,因為製造火藥的兩種主要的成分是--硝和硫磺都是中藥材。火藥是中國發明的,最早將火藥套用於戰爭的也是中國。根據有資料表明,至遲在唐袁宗元佑元年(904年),火藥就在軍隊中使用了。北宋初期,發明了最早的熱兵器--火箭和火球。南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年),誕生了最早的能發射"子彈"的管形熱兵器--竹製的突火槍。突火槍的創製,受到後世各國武器史學家的高度重視,公認它是世界上最早自發運用射擊原理的管形射擊武器,堪稱世界各種槍炮的鼻祖。
文物展示文物展示
元朝統治者看到突火槍除了材質不佳之外,其他功效明顯優於別種熱兵器,決定使用金屬材質來製作突火槍,並將命名為"或銃"。現在黑龍江阿城、陝西西安、內蒙古黑城、北京西安、內蒙古黑城、北京通洲等地都出土了元代火銃。其中西安出土的元代火銃全長265毫米,口徑23毫米,銃膛長140毫米,重1.78千克。口端和尾外沿各有一道箍,連同藥室前三道箍、藥室後一道箍,共有六到箍,應為加固銃身之用。該銃屬於資料中所介紹的"手銃",為手槍之最好。
13世紀時,火藥的製作技術從中國傳至阿拉伯,進而傳至歐洲。歐洲國家利用火藥製造出了熱兵器,最終結束了中時節的貴族統治。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的那樣,"火器一開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為依靠的貴族城堡的石牆,抵擋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槍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穿鎧甲的貴族騎士同歸於盡了。"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14世界的歐洲除了發明了明火長槍之外,還誕生了最早的手槍。這種手槍,為單手發射的手持前裝滑膛手槍。所謂的火門槍,就是在槍膛後端開一火門,通過火門插入一個根火捻並通出槍膛外,當點燃火捻後即可引燃發射火藥將子彈射出。其射擊原理與突火槍和活銃的射擊原理相同。惜缺乏資料,其形狀不得而知。
由於火門手槍受天氣的影響很大,15世紀歐洲發明了裝有火繩發火機是世界上第一種機械發火裝置,它包括帶火繩的蛇形桿和扳機。當扣動扳機時,蛇形桿向下,事前點燃的火繩使槍管側方火藥池內的起爆藥燃燒。火藥池的火焰通過槍膛內的小孔進入膛內,點燃發射藥將子彈射出,火繩手槍使用時費時費事,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天氣狀況,再加上夜間或伏擊時使用發光,還會帶來危險。17世紀時,歐洲發明了比火繩手槍先進的裝有輪發發火機的前裝滑膛手槍。
文物展示文物展示
所謂輪發發火機,其工作原理與現代香菸打火機相同,即藉助粗糙的邊緣轉動時與黃鐵礦石的摩擦產生火花將槍膛內火藥點燃從而將子彈發射出去。到了19世紀,歐洲發明了裝有燧石擊發發火機的前裝滑膛手槍。燧石擊發發火機是一種比火繩發火機和輪發火機更為優秀的點火系統。當扣動扳機時,彈簧機構帶動或鐮打擊燧石產生火花,點燃藥池內的火藥,進而引燃槍膛呢喔的發射藥將子彈射出。
19世紀中葉,歐洲發明了裝有火帽擊發發火機的前裝滑膛手槍。所謂火帽擊發發火機,是指能產生火焰用於點燃然發射藥或引爆炸藥的一種機構。它由機能引發後噴出火焰引燃火藥,具體操作方法是將撞擊火帽用於點火,當扣動扳機後,由槍的圓頭擊針撞擊發火,電讓發射藥後將子彈射出。與此同時,歐洲有在裝有火帽發發火機的前裝滑膛手槍的基礎上製作出裝有火帽擊發發火機的前裝線膛手槍。後者比前者增大了射程,射擊精度也提高了。但是由於前裝線膛手槍裝子彈很費時間,所以在當時使用並不普遍。19世紀晚期,後裝線膛彈倉存彈式現代手槍問世,近代手槍逐漸退出了戰場。
此外,近代手槍還有另外一種形制,即左輪手槍,其主要特徵是在槍上裝有一個轉鼓式彈倉,鼓內有數個彈膛。
裝有火帽擊發發火機的前裝滑膛手槍和裝有火帽擊發發火機的前裝線膛手槍曾在英法聯軍和洋槍隊中使用,後來清軍、太平軍與捻軍亦大量使用並仿造,古雅博物館收藏的近代手槍是這兩種手槍,而且以前者為多。
英法聯軍與洋槍隊使用過的手槍
清鹹豐六年(1856),英、法兩國組成聯軍,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裝備著當時最先進的槍炮,在與以冷兵器為主、只裝備少量性能底劣的舊式熱兵器的清軍作戰時占盡優勢,最終於清鹹豐十年(1860年)占領了天津和北京,洗劫並焚毀了圓明園。英法聯軍的殘暴行徑,遭到了全世界正義人士的強烈拼擊,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就曾痛斥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
鹹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在攻破清軍江南大營之後,忠王李秀成統軍開闢蘇南和浙江根據地,兵鋒直指上海。為保有上海,清政府提出了"借兵助巢",一面勾結駐紮於上海的英法軍隊用洋槍炮向太平軍進行猛烈轟擊,一面允許由美國流氓華爾招募外國亡命徒組成"洋槍隊"協助清軍共同剿殺太平軍。歷史上洋槍隊有五支,即1860年在上海成軍的"華爾洋槍隊",(1862年改稱"常勝軍"由英國軍官戈登擔任統領)1862年在浙江成軍的"常捷軍"(由英國軍官勒伯勒東和德克碑擔任統領)1862年在浙江成立的"定勝軍"(由英國軍官丟樂德克擔任統領)1862年由崇厚在天津組織的"天津洋槍隊"(由英國軍官薄郎和魯塞瑞克斯擔任統領)。這些洋槍隊均由美、英、法、派人來擔任統領和各級軍官,士兵主要是中國人,裝備著洋槍洋炮,對太平軍作戰。
文物展示文物展示
古雅博物館收藏的近代手槍中有數支可判斷應為英法聯軍或洋槍隊中的外國軍官所使用,其主要根據就是這幾支手槍槍身上刻有外國文字。如其槍柄出有"1170TULLO796"字樣,或在其槍柄出刻 有"I.R.B.II.B.A"字樣,或在其槍柄出刻有"suhi VC.S"字樣,在其槍柄出刻有"STHET00R6"字樣等等。雖然尚未明白上述外國文字是什麼意思,但是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外國人(特別是歐美人)喜歡在佩槍上刻有自己的名字,或對自己有特殊意義的文字。這些近代手槍均為裝有火帽擊發發火機的前裝滑膛手槍(簡稱"火帽式手槍")他們是西方殖民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有利證物。
清軍使用過的手槍
滿清自入關奪取全國政權後直至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其裝備除刀矛弓等冷兵器之外,只佩備了少量的性能低的裝有火帽擊發發火機的前裝滑膛式長槍,並未發現配備手槍,太平軍起義後,腐敗的八旗軍與綠營軍不堪一擊,清廷被迫同意各省創辦地方武裝,鎮壓太平軍。在各地方武裝中,最有名的兩支軍隊是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他們認識到西方列強船堅炮硬、武器精良,遂從英、美、法、德等國進口了一大批槍炮,其中就有火帽式手槍。為了作戰需要,他們還先後興辦了多家兵工廠仿造西方的武器,規模較大的有安慶內軍械所(1861年)、江南製造總局(1865年)、金陵機器局(1865年)、天津機器局(1867年)等等。這些兵工廠中,除了大量生產長槍、火炮,還有小規模的仿造近代手槍。隨著西方技術的不斷傳入,到了19世紀晚期,我國又仿造出了裝有火帽發火機的前裝線膛手槍。但應裝彈困難,在清軍中並不普遍,留存稀少。
太平軍使用過的手槍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有洪秀全領導的"拜上帝會"在廣西桂平金田村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太平軍僅用兩年時間,橫掃江南數省,並在南京定都。
太平軍初起時,其裝備與清軍相仿,以冷兵器為主,配備少量的舊式火器。後在戰鬥中從清軍和洋槍隊手中奪獲眾多洋槍洋炮,太平軍將領逐漸掌握了洋槍洋炮的使用方法,也認識到其優秀功能,成立專門的機構監督製造近代火器,近代手槍是他們仿製的一種武器。因需求少,太平軍仿造的近代手槍並不多,流傳下來的很少。太平軍仿造的近代手槍亦為火帽式手槍,由於技術和材質的影響,都比較簡陋,但槍管較長,其射程應比清軍仿造的要遠。上述這三支近代的手槍形制與中國軍事博物館編撰的《中國軍事史圖集
捻軍使用過的手槍
捻軍,發源於捻子(今程捻黨),經常在江蘇、山東、河南、安徽一帶武裝護送"私鹽"。鹹豐五年(1855年)捻黨首領張樂行在淮河集召集各地捻黨首領會盟,推為盟主,將各地捻黨統一成捻軍。鹹豐七年(1857年)於太平軍陳玉成會攻安徽霍邱,接受太平天國領導。此後捻軍轉戰於河南、安徽、江蘇各省,屢敗清軍,張樂行被太平天國封為沃王。同治元年(1862年)陳玉成犧牲,張樂行與次年初在安徽蒙城西陽集被俘犧牲。同治三年(1864年),捻軍張宗禹等人與太平天國遵王賴文光部會師,推賴文光為首領,整頓軍隊,多次擊敗清軍,並於次年在山東曹洲高樓寨擊殺清政府的欽差大臣、蒙古科爾沁親王增格林沁。同治五年(1866年),捻軍分為東、西兩路活動:賴文光率軍轉戰湖北、河南、安徽、山東之間,於同治七年(1868年)在江蘇揚州犧牲。張宗禹率領西軍進入陝西,配合回民軍作戰。後為援助捻軍,經山西、直隸至山東北部,同治七年七月(1868年8月)在上東莊平南鎮死難。
地理位置
捻軍是太平軍一支重要的友軍,長期受太平天國的領導。捻軍的裝備與太平軍初期時基本上是一樣,火氣很少。由於捻軍一直處於流動作戰的狀況,未發現有關仿造洋槍洋炮的記載,因此,捻軍中使用的近代手槍很可能是太平軍援助的,且數量很少。現在古雅博物館中僅發現了一支捻軍使用過的近代手槍。這支近代手槍與中國軍事博物館編撰的《中國軍事史圖集》講述的完全一樣。近代手槍曾在我國經歷過幾次重大的歷史事件,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為向廣大民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有必要引起各界人士的重視。希望眾多有識之士,學習張連志先生的愛國情操,投身到保護歷史文物的行動中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