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鄚鏖兵

任丘市鄚州,歷史悠久,位處交通要衝。自古為爭戰鏖兵之地。僅據史籍所載向次重大戰事記述如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鄚鏖兵
  • 外文名:Ancient Mao fight
  • 地區:任丘市鄚州
  • 性質:一次重大戰事
簡介,歷史,

簡介

公孫瓚驕逸喪“高京”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失敗後,那些靠鎮壓黃巾起義起家的地方官吏和豪族軍閥各自爭搶地盤,擴充實力。在北方,袁紹占據青州,韓馥占據冀州,公孫瓚占據幽州。他們之間勾心鬥角,互相混亂兼併。漢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七月,幽州公孫瓚以討伐董卓為名南下,欲攻冀州。青州袁紹伐董卓的大軍也回駐延津(今河南汲縣東)虎視冀州。冀州牧韓馥見兩面受到威脅,權衡利弊,最後接受了袁紹所派說客荀諶的建議,歸順袁紹。袁紹兼併冀州後鋒芒直指幽州公孫瓚。而當時公孫瓚剛剛大破三十萬黃巾軍於東光之南,正屯兵般河(今德州、滄州交界一帶的枯般河),士氣正盛。得知袁紹攻打自己,便上疏漢獻帝,歷數袁紹十大罪狀,請旨舉兵討袁。他親自率兵三萬迎戰袁紹,在界橋遭到袁紹先鋒官麴義所率“精兵八百,強弩千張”的伏擊。公孫瓚大敗還營,又被麴義追兵攻破營寨,瓚軍散退。初平三年(公元192)公孫瓚為雪舊恥,又派兵攻打袁紹,敗於龍溱,於是退守幽州。袁紹派部將崔巨業帶兵數萬圍攻固安不下,乃退軍南還。公孫瓚統兵追擊,雙方戰於拒馬水(今雄縣境內),大破袁紹軍,斬殺七八千。公孫瓚乘勝南攻,直至平原(今山東境內)。任命部將田楷為青州刺史,駐守齊地。袁紹派兵與田楷連戰二年,雙方糧草耗盡,“士卒疲睏,互掠百姓,野無青草。”(《後漢書·公孫瓚傳》)袁紹再派其子袁譚為青州刺史,打敗田楷,揮軍北上攻打公孫瓚。
這期間,公孫瓚已趕走朝廷委任的幽州牧劉虞,全部占踞幽州,“猛志益盛”。他聽信當時的民謠:“燕南陲、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勵,唯有此中可避世”的說法,認為“鄚州”這個地方正符合童謠所言。於是決定“徙鎮”,即把幽州刺使治所移至鄚地。在鄚州城北修建“易京”,又名“高京”。唐代章懷太子李賢所作《後漢書注》記載:“易京故城在今歸義(雄縣)縣南十八里”。具體地址待考。
“易京”城池建築頗具規模。城內盛修營壘,建樓觀數十座,臨易河,通遼海。用米湯和泥築城牆,以鑄鐵做城門。城內積存軍糧三百萬觥。又命士兵開墾屯田,以供軍糧。公孫瓚自以為所築的新京城固若金湯,可以高枕無憂。於是終日在城內花天酒地,擁美女,看歌舞。“居於高京,斥去左右”,“男人七歲以上不得入易之門”,專由姬妾待奉。如有書信公文,俱送至城下,由侍女用繩索吊上城牆,送入宮中。又讓城中婦女練習大聲說話,以便於數百步內“傳宣教令”。由於公孫瓚只知在城內驕奢淫逸,疏遠了部下和幕僚,無所親信。以致謀臣猛將“稍有乖散”。而他自己卻認為“吾諸營樓露千里,積穀三百萬觥,食此足以待天下之變”。
建安三年(公元198)秋,袁紹統兵攻打高京,公孫瓚一面派其子公孫續求救於黑山諸帥,一面讓部下士卒“築三重營以自固”。但是,由於袁紹兵攻城甚急,又挖地道直通城內,猶如“神兵天降”,“狀若鬼神,鼓角鳴於地中”。(《漢書·公孫瓚傳》)公孫瓚還以為是援軍到來,帶兵出城接應,被袁紹兵截殺,狼狽逃回城中。建安四年(公元199)春,袁紹攻破高京城。公孫瓚自料必死,將其姐妹妻子全都縊死,然後引火自焚。

歷史

公孫瓚驕逸喪高京,成為千古笑談。百多年後,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在為即將到鄚州赴任的好友梁仲通送行時,寫了一首歌,重提公孫瓚失高京故事,告誡梁仲通到鄚州任上,記取公孫瓚失敗的教訓。僅錄原文如下:
送將官梁左藏之鄚州
燕南垂,趙北際,其間不合大如勵。
至今父老哀公孫,燕土為城鐵作門。
城中積穀三百萬,猛士如雲驕不戰。
一朝鼓角鳴地中,帳下美人空掩面。
豈知千騎平時來,笑談謦欬生風雷。
葛巾羽扇紅塵靜,投壺雅歌清宴開。
東方健兒虓虎樣,涕泣懷恩廉恥將。
彭城老守亦悽然,不見君家雪兒唱。
史朝義兵敗鄚州城
中唐以後,北方契丹屢屢入侵。鄚地位處邊塞,戰略地位日益重要。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置鄚州,轄鄚縣、任丘、文安、清苑、唐興(治在今安新縣安州東南)、歸義(治在雄縣)六縣。翌年,唐玄宗即位後,在鄚州置渤海軍,屯兵萬餘以防契丹。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又在鄚州置唐興軍,駐兵六千,屬范陽節度使節制。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叛變。當時安祿山官封東平郡王,任雲中太守兼領平盧、范陽、河東、朔方四鎮節度使。他傾發所部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等地號稱二十萬大軍,起兵於范陽。派大將田承嗣駐守鄚州。又撥給與其聯合叛唐的平盧兵馬使兼北平太守史思明兵馬三千,命其“略定河北”,鞏固後方。而後揮軍南下。由於河北地區是安祿山統轄範圍,加之他打著“奉密旨討楊國忠”的旗號,所以叛軍進攻非常順利,“日行60里”,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各地令守或開城出降,或棄城逃匿,或為所擒戮,無敢拒之者(《唐書·安祿山傳》),就連唐玄宗也被迫西逃四川。十二月,叛軍渡過黃河,攻占東都洛陽。不久,安祿山在洛陽登基,自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
這時,在其後方,平原太守顏真卿,聯絡常山太守顏杲卿及長史袁履謙等起兵反安祿山,河北諸郡紛紛回響,很快有十七郡又重新歸附朝廷。安祿山命史思明負責平息河北諸郡,史思明率叛軍首先攻打常山。由於顏杲卿等起兵僅八天,“守備未完”,所以常山很快被攻陷,史思明縱兵殺萬餘人,隨後又攻打“河北諸軍中不服者”,“所過殘滅”。這時,唐肅宗李亨在靈武即皇帝位,改元至德,尊唐玄宗為太上皇。肅宗即位後,調兵遣將討伐安史叛軍。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李光弼為戶部尚書,統兵聯合討叛,至德元年(公元756)四月,郭子儀領兵自井陘人河北,在常山與李光弼合兵,此後,朝廷討伐“安史之亂”的戰役陸續在河北展開。
隨著戰局變化,安史叛軍內部因戰事不利不斷發生自相殘殺的內哄。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正月,安慶緒殺死其父安祿山即大燕皇帝位,令史思明自太原歸守范陽。十月,郭子儀、李光弼指揮九鎮節度使聯軍,連破安慶緒,圍攻鄴郡(今邯鄲)。安慶緒派薛嵩求救於史思明,並許以讓皇帝位。於是,史思明發范陽兵十萬救鄴。不久攻占魏州(今大名)。乾元二年(公元759)正月,史思明在魏州城北築壇,自稱“大燕王”。上元二年(公元761)三月,史思明之子史朝義派部將殺死其父,即大燕皇帝位,改元顯至?
寶應元年(公元762)十一月,史朝義兵敗,自魏州一路敗退至鄚州,與田承嗣合兵,欲固守鄚州。郭子儀、李光弼指揮的九鎮節度使聯軍緊追不捨,圍攻鄚州。大將仆固瑒為前哨。他命諸將“會兵圍鄚,晝夜攻打”。雙方鏖兵四旬,史朝義八戰八敗。至寶應二年(公元763)正月,史朝義再閱精兵,準備決戰。這時田承嗣建議:“不如陛下帶領精銳退還幽州,統懷仙所部五萬精兵再來決戰,那樣聲勢更大,可保萬全。臣請堅守鄚州,雖官軍強盛,不會很快攻下”。史朝義接受了田承嗣的建議,挑選精騎5千,出北門而走。臨行前他緊緊握住田承嗣的手,以存亡相托。並頓首流涕地囑託:“朕闔門百口,母老子幼,今付公矣。”田承嗣信誓旦旦地答應了。不料,史朝義前腳出城門,田承嗣隨後即招集諸將商議投降。天明,他派人到城上告訴圍城的官兵:“史朝義半夜已走,你們為什麼不追賊?仆固瑒不相信。田承嗣將史朝義的母親、妻兒綁到城上。仆固瑒始令諸軍輕兵追趕。”
史朝義到范陽後,李懷仙的部將李抱忠閉門不納。史朝義說餓了,李抱忠讓他和部下在野外吃了頓飯。史朝義流涕大罵:“田承嗣老奴誤我!”於是去良鄉拜史思明墓,而後東赴廣陽,未被接納。最後被李懷仙召回漁陽,縊死於幽州城內的一座祠廟之中。李懷仙斬其首級送往長安,又令史朝義的故舊為之收屍安葬。叛逆的下場很是悲慘。
宋遼邦州之戰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為了收復幽雲十六州,朝廷對不斷人侵的契丹發動反擊。雙方開始了第一次大規模戰役。主戰場在鄚州、雄州、霸州、高陽、河間一帶。
六月,宋太宗御駕親征。行轅設於真定(今正定)。並命發河北、京東糧草赴北面行營。太宗率大軍從真定出發,克易州、汲州、直抵幽州(今北京)城下,破遼兵於城北。七月,遼將耶律沙領兵與宋軍戰於高梁河(北京西直門)。初,宋軍勝。後來耶律休哥率軍左右夾擊宋軍,獲大勝,追殺宋軍30餘里,宋太宗僅以身免,幽州解圍。十月,遼兵為報圍城之仇,與宋軍戰於滿城。開始,遼兵戰敗,北逃至易州山。後來,耶律休哥整頓兵馬再度進攻,宋軍敗退。十一月,宋關南(今高陽縣舊城)破遼兵數萬。
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戰場轉移至雄、鄚、益津(今霸縣)、高陽一線。十月,遼帝親征,率兵圍瓦橋關(今雄縣)。十一月一日,駐鄚州宋軍夜襲敵營,被遼兵打敗。三日,宋軍增援瓦橋關,守關將領張師突圍,與遼兵戰於關東,被耶律休哥斬殺,餘眾退入關內。十一月九日,宋軍列陣於易水南岸。耶律休哥率精騎渡河襲擊宋軍,追至鄚州,生俘宋將數名。十一月十日,鄚州宋軍與遼兵再戰,又敗,幾乎全軍覆沒。退守鄚州的諸將立志雪恥,與遼兵戰於關南,大獲全勝,斬遼兵首級三千餘。十七日,遼兵班師北歸。十九日,宋追軍與遼師再戰於鄚州東,不利。遼兵還駐“南京”(今北京)。宋與契丹的第一次大規模戰役結束。
此後,宋廷為了鞏固北境邊防在沿邊重新修整了雄霸二州及乾寧軍(青縣)城。在鄚州與雄州間開挖河道以通水運。又在霸州的淤口寨置破虜軍。在雄州的新鎮置平戌軍。雙方戰事持續了十餘年。
靖難軍血洗雄鄚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立世子朱標為皇太子。並將其他諸子分封各地為王。以鞏固自已的統治。由於太子朱標早死,又立皇長孫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病逝。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改號建文。稱太祖有遺詔,“諸王臨國中勿得入京師”。六月,燕王朱棣欲赴京都奔喪,“詔止之”。諸王見新皇帝不準赴京都奔喪,“皆不悅”。難免有些抱怨的言論。但“流言煽動聞於朝廷”。於是建文帝採納太常卿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的建議,“以次削藩”。先廢掉周王朱肅。又陸續以種種罪名廢掉湘工朱柏、代王朱桂、齊工朱樽、岷王朱梗。只是由於懼怕燕王朱棣兵多權重,勢力強大,沒敢對他下手。不過,委派工部右侍郎張冕署理北平布政使司事,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並付以密旨暗中監視燕王。
建文元年(公元1399)七月,燕王殺掉張冕、謝貴、張信,以誅齊泰、黃子澄為名,起兵北平,號其眾為“靖難之師”,同時打出朱元璋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書諸王“統領鎮兵共同討平奸惡”(百姓俗稱“燕王掃北”)。
“靖難之師”起兵後勢如破竹,很快攻臨通州、薊州(今天津薊縣)、遵化、密雲。接著又攻陷居庸關、懷來,打開了通往山後的大門,山後諸州相繼而下。
朝廷聞燕王起兵驚恐萬分,拜長興侯耿炳文為征虜大將軍,“率師討燕”。八月,耿炳文到達真定,在滹沱河南北分設兩座大營。又命都督徐凱駐軍河間,都指揮潘忠、楊松駐鄚州,先鋒官率九千人駐雄縣。這時,燕王率靖難軍已移駐白溝。八月十五日夜,燕王領兵渡白溝河圍攻雄州,全殲守軍。進城後殺戮三天,屠雄州城。十七日,潘忠、楊松自鄚州援救雄州被燕王伏兵擒獲。靖難軍乘勢攻陷鄚州,又是一場殺戮掠奪,而後還住白溝。八月二十五日,燕王指揮靖難軍與耿炳文所率征虜軍戰於滹沱河,耿炳文兵敗,退守真定。朝廷召回耿炳文,拜李景隆為大將軍以代耿。
九月,李景隆調各路兵馬並收集耿炳文餘部,合兵50萬進駐河間,攻打靖難軍,一度越過盧溝橋圍攻北平。十一月,燕王回師大敗李景隆,李退保德州。此後,雙方經數年征戰,至1402年,靖難軍攻陷南京,廢建文帝。朱棣坐了皇帝,於1403年改號永樂。
經過這場靖難之役,飽受戰亂塗炭的河北大地更是瘡痍滿目。許多城池頹廢,農村十室九空,這才引發了明永樂年間向河北、京畿的大移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