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遺址游

基本介紹

  • 書名:古蹟遺址游
  •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 頁數:299頁
  • ISBN:7806685413
  • 品牌:學林出版社
  • 作者:韓怡星 管正平
  • 出版日期:2003年8月1日
  • 開本:32開
  • 定價:15.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文化旅遊叢書中的一冊。詳細介紹傳統古蹟遺址的旅遊、交通及旅遊資訊外,還特別提供一些關於提示和相關詩詞,希望它能成為您遊覽古蹟遺址最忠實的嚮導和伴侶!

圖書目錄

考古遺址
龍骨追溯原始人——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
重重迷霧幾時開——四川廣漢三星堆
青銅時代甲骨文——河南安陽殷墟
人世榮華埋黃泉——湖南長沙馬王堆
古墓編鐘奏楚樂——湖北隨州曾侯乙墓
劈山築堤鎖蛟龍——四川灌縣都江堰
千軍萬馬破土來——陝西臨潼秦兵馬俑
地下迷宮費人猜——浙江龍游石窟
大浪淘沙古戰場——湖北蒲圻赤壁
長城關口
萬里長城第一關——河北秦皇島山海關
北門鎖鑰氣尚雄——北京八達嶺
百二山河壯神京——北京居庸關
塞上崇關臨大漠——河北灤平古北口
河山帶礪勢崢嶸——河北易縣紫荊關
天設雄關控九邊——山西代縣雁門關
宮廟樓園
五嶽之長舉世尊——山東泰安岱廟
白帝金精運元氣——陝西華陰西嶽廟
朱雀凌空赤帝宅——湖南衡山南嶽廟
雲蒸霞蔚連北斗——山西渾源北嶽廟
嵩高維岳峻極天——河南登封中嶽廟
天地人神此交流——北京天壇、地壇、社稷壇
千年雄風人此樓——湖南嶽陽岳陽樓
溫泉水滑洗凝脂——陝西臨潼華清池
九天閶闔開宮殿——北京故宮
湖山旖旎畫中游——北京頤和園
萬園之園成劫灰——北京圓明園
熱河流出江南春——河北承德避暑山莊
故居祠墓
文明始祖變洪荒——陝西黃帝陵
疏川理水遺澤深——浙江紹興禹陵及禹廟
制禮作樂經緯手——山東曲阜周公廟
依山枕水春長在——山西太原晉祠
文明終古共春熙——山東曲阜孔廟
同天並老一宅邸——山東曲阜孔府
泗水有幸繞古槐——山東曲阜孔林
文教故址
橋樑
……

文摘

書摘
在湖北隨州城西北約3公里處,有一個名為擂鼓墩的大土冢。山捕鼓墩往東南約1公里的厥水河畔、丘陵盡端,突起兩個高出河灘平地約二十餘米的大土包,兩土包相距100餘米,一稱東團坡(意思為東邊的圓形土包),一稱西團坡。這一帶依山傍水,從土包上居高環覽,視野極為開闊,符合古代陵墓的擇地標準。
1977年9月,武漢空軍後勤某部的一個雷達修理廠在平整東團坡一帶山包時,在頂端處發現有一片呈不規則形的黃褐色或黑褐色軟土,再往下則推出青灰色的膏泥和石板。1978年3月,古墓聯合考察小組在這裡發現了一處木槨保存完好、墓坑呈不規則多邊形的大型古墓葬。5月上旬,發掘工作正式開始,至6月底基本完成。
該古墓的墓坑方向正南,殘存墓口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深度當在13米以上,總面積為220平方米。坑內置木槨,高3米以上,分為北、東、中、西四室,均為長方形,槨室外壁和隔牆均用6塊長方形木材壘成,共用成材木料約380立方米。中、北、東三室寬度一致,均為4.75米。其中中室面積最大,縱長9.75米,主要放置整架的編鐘、編磬和其他多種樂器,以及成套的青銅禮器。編鐘靠近西壁和中室南部,編磬緊靠北壁陳放;其他樂器女口瑟、笙等列於鐘磬之間;九鼎八簋等青銅器置於中室南部,分類陳放,井然有序。這種情景,充分反映了墓主人宴饗時飲酒作樂的生活場面。東室長9.5米,為墓主的“寢宮”,裡面放置著墓主的特大型雙層套棺和8具陪葬棺,以及1具葬寵物的狗棺。另外還有樂器、兵器、玉器等隨葬晶300餘件。墓主人年齡45歲左右,殉葬者均為主性,年齡在13歲一25歲左右,尤以20歲左右居多。西室與中室並列,長8,65米,寬3,25米,主要放置13具均為女性的陪葬棺,除了小件的陪葬玩具與服飾外,別無其他葬品。
在各室中,北室面積最小,南北縱長僅4.25米,主要放置大量的兵器、車馬器、皮甲冑、大銅缶以及篆文竹簡等。
從墓中出土的青銅器及其他隨葬禮器上的銘文推斷,墓的主人為“曾侯乙”。曾侯乙是曾這個諸侯國的國君,名乙,埋葬的時間約在公元前433年左右。從楚惠王為曾侯乙作銅,贈送用於葬儀的車子以及楚、曾官制相同這些因素來看,曾、楚二國的關係十分密切。而在之前的文獻中,並無曾國的記載,曾侯乙墓的發現,為這個國家的存在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劍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青銅器總計為6239件,其數量之多,器型之大、鑄造之精、紋飾之美,為歷來所罕見。其中有一對巨大的大尊缶,分別高1.26米和1.25米,腹部直徑1.1米,重為327.5公斤和292公斤。這充分證明在戰國初期,南方的青銅冶鑄技術已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
在曾侯乙墓中發掘出大批的古樂器,有編鐘、編磬、鼓、琴、瑟、笙、排簫等124件,這些樂器的出土,成為中外音樂史上的一大奇觀。
在這些樂器中,對中國音樂史研究貢獻最大的,當屬編鐘。編鐘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打擊樂器,用青銅鑄成,依大小和音高為序,編組懸掛在鐘架上,演奏時以小槌或木棒敲打而鳴,音色清脆洪亮,幽靜柔美。曾侯乙編鐘有64件,另有楚惠王贈的鐘1件,總計65件,編成8組,出土時懸掛在三層銅木結構的曲尺形鐘架上,由六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托。全部編鐘有碎龍交錯的浮雕花紋,大鐘還錯嵌紅銅。每件鐘上都有關於樂律的銘文,總字數達2800字左右。此外,出土時有兩件粗大的撞鐘棒倚架而立,六件“T”字形鐘槌在銅架附近,說明這些棒槌是和編鐘配套使用的工具。
按照編鐘上的樂律銘文和實測證明,每件銅鐘都能敲擊出兩個樂音,整套編鐘的音階結構與現今國際上通用的C大調七聲音階屬同一音列。它的音域寬廣,從最低音到最高音,跨越了五個八度,僅比現代鋼琴的兩端各少一個八度,其中心音域,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經過試奏,證明在旋宮轉調的情況下,用這套編鐘能夠演奏古今中外的多種樂曲,並可以用來伴唱。演奏效果表明,它的和音、復調和轉調手法的運用已相當成熟,且音色優美,悅耳動聽,效果甚佳,從而推翻了“中國的七聲音階從歐洲傳來”的傳統說法,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先秦樂律學的認識。
曾侯乙墓編鐘及其他樂器的學術價值已為世界所公認。這說明遠在戰國早期,中國已具有非常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這一音樂史上的空前發現,使失傳了二千四百多年的華夏古吉——楚聲韶樂得以恢復。如今,在複製成的曾侯乙樂器的基礎上創作的《編鐘樂舞》,眾樂劉秦,八音和鳴,讓人充分感受到祖國古老音樂的迷人魅力。

使青夷軍入居庸
唐 高 適
匹馬行將久,征途去難轉。
不知邊地別,只訝客衣單。
溪冷泉聲苦,山空木葉乾。
莫言關塞極,雲雪尚漫漫。
居庸疊翠
元 陳 孚
斷崖萬刃如削鐵,鳥飛不度苔石裂。
嵯蚜枯木無碧柯,六月太陰飄急雪。
寒沙茫茫出關道,駱駝夜吼黃雲老。
征鴻一聲起長空,風吹草低山月小。
行經塞上
明 李夢陽
天設居庸百二關,祁連更隔萬重山。
不知誰放呼延入昨日楊河大戰還。
晚過居庸
明 李 贄
重門天險設居庸,百二山河勢轉雄。
官吏不聞占紫光,行人或共說非熊。
灣環出水馬蹄澀,回復穿雲月露融。
燕市即今休感慨,漢家封事已從容。
登龍虎台
明 謝 榛
龍虎層台逼九天,居庸形勝壯幽燕。
放影高出冥鴻外,縱目還驚戰馬前。
秋老西山多雨雪,寒深北塞足風煙。
即今誰為摩崖石,—好記將軍破虜年。
居 庸 關
清 魏 源
讀史籌邊二十年,撐胸影子是山川。
夢回漢使旄頭外,心在秦時明月先。
過昌平城望居庸關
清 康有為
城堞逶迤萬柳紅,石山苕螮霽明虹。
雲垂大野鷹盤勢,地展平原駿走風。
永夜駝鈴傳塞上,極天樹影遞關東。
時平堡堠生青草,欲出軍都員鬼雄。

北嶽廟俗稱朝殿,也叫恆宗殿、元靈洞。它位於恆山主峰天峰嶺南面的石壁之下,背依絕壁,面臨闊谷,氣勢雄偉而莊嚴。此廟建於明弘治十四年(1501),山門為單檐歇山式建築,朱門銅釘,綠瓦紅牆,分外壯觀。門上楹聯為:“霞蔚雲蒸,光芒萬丈連北斗;龍蟠虎踞,千秋保障鎮中原。”門內佇立著高大魁偉的恆山神泥塑雕像,山門與大殿之間,是一百零三級“陡若天梯”的石階。每級台高約60厘米,寬約25厘米,腳踏面向前傾斜約40度,險陡異常。遊人至此,須謹慎爬行,才能到達朝殿大院。大殿與山門一樣也為單檐歇山式建築,進深五椽,前檐為單步檐廊,兩檐歇山繞迴廊,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具有獨特的風格,是恆山眾多廟宇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座。
朝殿中央楹額上懸掛著一塊風字形大匾,上書“貞元之殿”四個大字。前楹六根明柱,掛著兩副長長的對聯,據考為清人所題。中間一副,上聯為“恆岳萬古障中原,惟我聖朝,歸馬牧羊教化已隆三百載”;下聯是“文昌六星聯北斗,是真人才,雕龍繡虎光芒雄射九重天”。兩旁的一副,上聯為“蘊昂畢之精,霞蔚雲蒸,光芒萬丈連北斗”;下聯是“作華夷之限,龍蟠虎踞,千秋保障鎮中原”。殿堂正中的神龕里,供奉著北嶽真君神像,只見他頭戴天平冠,身披朱綾袍,端然而坐,恍若生人。
朝殿的前廊下,置放著清代御祭恆山文碑二十餘通,內有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新貯道人藏經記碑一通。據《恆山志》記載,萬曆二十七年(1599)曾贈送恆山廟大藏經1584種,原貯於
叫八大經櫥內,藏在寢宮,至清末民初時已不知去向。朝殿廊的,還有一座恆山真跡圖碑,即恆山全景圖碑,名勝古蹟燦然羅列,畫風古樸典雅,精雕細刻,是一件極珍貴的文物。目前,為防止風化,此砷已用木櫥罩起。
朝殿依山而建,極盡天巧。站在殿前花欄牆邊向遠處眺望,一派秀美壯麗的景色。明人楊述程詩云:“峰迴萬仞繞仙嶺,宮殿崔嵬累榭臨。松老剩餘蒼翠色,澗幽饒有郁蔥陰。疏釧透壑傳聲遠,古碣依藤拍岸深。徙依絕巒殊不盡,雲根敲碎石成音。”出朝殿西耳門不遠,便為“金雞報曉處”。這裡有一巨大的青石,以石敲擊,其聲錚錚,如雄雞報曉,令人驚奇。從這裡再向上,山岩下建有元靈宮、會仙府和康熙皇帝御書“化垂悠久”碑樓。
會仙府又名集仙洞,依岩就勢,布局巧妙,頗有“仙意”。仙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內塑有八洞神仙泥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洞前有古松數株,高達二三十米。會仙府是恆山最高處的建築,置身仙台,只見腳下雲嵐飄飄,頭頂松風陣陣,四周雲峰時隱時現,令人流連忘返。前人曾這樣描述會仙府:“塑列仙像,府極軒敞,岩尤高空,春被翠蘿,秋染紅葉。”會仙府東西兩側的懸崖峭壁上,布滿了宋、遼、金、元、明、清歷代名家頌讚恆山雄姿的摩崖石刻。西壁上題有“天地大觀”、“靈峰聳秀”、“壁立萬仞”等大字,東壁上是“崑崙首脈”、“天下名山”等大字,個個有一丈多高,筆雄如椽,遒勁有力,是難得的書法藝術珍品。會仙府西北,有巨石進裂,上有一塊五米見方的基石,面平如鏡,上刻棋盤,傳說是仙人撫琴弈棋的地方,故名“琴棋台”。
朝殿南側,由西而東,依次為馬神殿、紫微宮、官亭、白虎觀等殿堂。白虎觀內有南北並列的兩口井,稱“玄武井”,亦名“潛龍泉”。兩井僅隔數尺,卻一苦一甜,滋味迥異。古人詩云:“山腰雙涌碧瑤水,甘苦平分別有天。”
朝殿東耳門高阜處有三清殿遺址,從這裡往北,可沿小徑直達天峰嶺。在天峰嶺的峭岩上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古松。特別是正對朝殿山壁上的一株,枝蔓曲折,狀如飛龍,此樹雖經千年風雨,依然生機盎然,鬱鬱蔥蔥,當地人稱為“木龍”,也是恆山一景。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