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區

古街區

長沙,古街區。目前,我國很多歷史文化古街區昔日的繁華已不復存在,有些街區雖然部分保留古街區特色、街巷空間布局完整、古蹟文物眾多,但仍需要進行整體保護、修建與管理。面對眾多擁有悠久歷史的古街道,如何進行整體保護,儘量保留其整體的歷史風貌,成了一個難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街區
  • 位於長沙
  • 內容:保留古街區特色
  • 擁有:詹王宮界碑
歷史事件,文物景點,文廟,劉烈士祠,昭潭書院,

歷史事件

在對都正街歷史古街區進行修護改造過程中,發現了詹王宮界碑,居民捐贈了光緒帝特賜加鄉(俸祿)紀念碑。
從2013年10月份起,長沙市芙蓉區開始對都正街進行修護、改造,並努力尋求歷史文化保護街區與現代商業成功結合的經營模式,擬將都正街建成長沙第三條歷史文化街區。
都正街位於長沙市芙蓉區西部,毗鄰天心閣。全長314米,寬5.5米。是古城長沙保存下來的歷史街巷之一,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源遠流長,人文鼎盛。這裡曾經有善化縣縣衙門,駐軍的都司衙門,這裡有被封為“定湘王廟”的善化縣城隍廟,有紀念“廚神”的詹王宮,有曾經的文化地標城南書院和文昌閣,有崇拜北斗星母親的斗姥閣。這裡記載了老長沙的城市歷史、生活記憶。
毗鄰天心閣,交通便利,是長沙一塊難以複製的做文化產業的好地方。長沙人好吃、好玩、好休閒,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天心閣旅遊片區一直缺乏一個完整、連貫、高檔並能夠將商業與建築融合為一道風景,成為一種可以解讀的文化,構成以吃、穿、住、游、購、娛於一體的文化商業街區,打造長沙的“錦里”或“寬窄巷子”。
都正街將按照不大拆大建,不破壞街巷體系,不破壞居民生態,不破壞歷史文脈,不破壞建築風貌的工作原則,保持建築符號、歷史信息、文化元素的原汁原味,材料、工藝、工匠的篩選要精細嚴格,建設詹王宮美食街、城隍廟民俗街。充分承載“老長沙”風味的城市歷史、生活記憶,以長沙古巷、古宅、古井、古店、古手藝為載體,注入時尚休閒理念,古今文化在此交融。破落+現代生活方式=古雅。古雅的環境+現代生活方式=新時尚。在保護老長沙原真建築風貌的基礎上,形成匯聚街面民俗生活體驗、公益博覽、高檔餐飲、頂級私人會所、傳統特色商業、特色手工藝品等業態的情景消費街區和長沙城市懷舊旅遊的人文遊憩中心。
在歷史文化街區的開發中,避免無中生有,鼓勵舊話重提,古建築沒有了,可以恢復重建。每個歷史文化街區都散發著濃郁的文化氣息。都正街融合了六種文化:衙署文化(都司署、善化署縣、千總署)、王府文化(定王府、楚王宮)、公館文化(清香留、百果園)、戲曲文化(桃花井)、餐飲文化(詹王宮、城煌廟)、學府文化(城面書院)。文化底蘊豐厚,現留有較多的歷史遺存。這裡將演繹傳統老照片一樣生活場景的故事,是老照片裡的城市記憶的再現和感受的最佳場地。
這是一片“老天地”,這裡更有“新生活”,這裡是歷史和現代對話的空間。“老天地”是都正街的再生,是我們的消費情景。“新生活”是都正街的再造,是我們的消費內容。“最長沙”的都正街,是老長沙的精華。我們試圖還原老長沙底牌,打造一個新城市客廳。在這裡,長沙式的生存空間與生活方式彼此塑造。

文物景點

文廟

湘潭文廟始建於南京紹興初年,原址在小東門側,故小東門亦稱“文星門”。元時毀於兵火。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修。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因避水害遷建於現址。依文廟的建築格制依次建有照壁、奎星門、泮池、狀元橋、大成門、鐘鼓樓、廂房、大成殿、亞聖殿等,大成殿、亞聖殿分別供奉孔子、孟子金像。整個建築紅牆黃瓦,氣勢宏偉。
文廟保存有大成門、鐘鼓樓、廂房、大成殿、亞聖殿。經多年的修繕基本保存完好。其他建築則無存。

劉烈士祠

劉道一:字炳生,號鋤非,1884年出生於湘潭縣花萼鄉。少年時曾就讀於湘潭益智學堂和長沙修業學校。青年時適逢民族民主革命浪潮洶湧澎湃。
1904年2月,黃興、劉揆一在長沙成立反清革命團體華興會,劉道一隨即參加,並與湘、贛、桂哥老會首領馬福益取得聯繫,組織國讎會,與華興會結成同盟軍,為甲辰(1904年)長沙起義作準備,但因事機不密,致遭失敗。同年3月,劉道一東渡日本求學,結識了秋瑾等革命人士,在東京組成秘密團體“三合會”,以反清、光復中華為宗旨。次年8月,孫中山聯合黃興在東京創建同盟會,劉道一是最早參加的成員之一,曾任該會書記、幹事等職。
1906年,劉道一被派回湖南,再次準備發動武裝起義。他在長沙掌握全局,並負責與同盟會東京本部聯繫。同年12月4日,同盟會領導的萍、瀏、醴起義爆發,參加起義者共三萬人之多,聲勢浩大,勢如破竹,占領了瀏陽、萍鄉、宜春、萬載等縣。清政府驚恐,急調湘、鄂、贛、蘇等省駐軍4.5萬人圍剿,起義慘遭失敗。當時劉道一正在長沙加緊準備,以便起義隊伍進攻長沙時開城回響,不幸為清府偵悉,逮捕入獄。清吏以酷刑威脅,劉道一大義凜然,厲聲呵叱道:“士可殺,不可辱,死則死耳!”1906年12月31日,劉道一在長沙瀏陽門外英勇就義,年僅22歲,是同盟會員中最早為革命犧牲的烈士之一。
劉道一犧牲後,孫中山、黃興等輓詩紀念。孫中山的輓詩是:“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尚余遺業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風悲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黃興的輓詩是:“英雄無命哭劉郎,慘澹中原俠骨香,我未吞胡恢漢業,君先懸首看吳荒。啾啾赤子天何意,獵獵黃旗日有光。眼底人才思國士,萬方多難立蒼茫。”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任臨時政府大總統。於1912年4月1日發布《南京臨時政府第54號公報》,公布了《批陸軍部請優恤烈士劉道一併附祀忠烈祠呈》。隨後,劉道一烈士遺體遷葬於嶽麓山。湘潭縣議事會根據上述批示精神,於1913年3月11日召開首次會議,確定將原縣守備衙門修建為“劉烈士祠”。烈士祠原有房屋前後四進共40餘間。現尚存最後一進7間,已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屋後有劉揆一夫妻之墓。據悉,劉烈士祠除現有的最後一進7間外其餘前三進30餘間房屋均是解放後分給居民居住,產權歸房地部門。現有的烈士祠深居巷內,遊人一般難以尋覓。

昭潭書院

據清乾隆時提督學政阮學浩《昭潭書院記》載:“潭州據衡湘之交,山水靈秀,最為楚南佳處。生其間者清慧有文,蓋承中土清淑之氣,又沐國家立學教士風化之所漸摩,士之弦歌於斯而不輟者,既百餘年矣。壬戌歲,予奉命視學湖南。時關中李君尹潭邑,率邑人士於學宮旁(現文廟東),擇隙地建置書院。案圖以觀,則自講義之堂,以及棲士之舍,與夫藏書之室,積器之區,靡不具備,連甍飛闥,既巨且麗。”乾隆十年(1745)書院建成。取其昭彰湘潭之意為昭潭書院。昭潭書院既有完整的教育體系,也有極嚴格的治學紀律。這在乾隆間朱廷模《昭潭書院學約記》有載:“先生之教及門也,以立志遠大,變化氣質為先務,敦樸實,慎交遊,養性靈,以為讀書明道之基。……標其優者,用資觀摩。於英年多方引誘。尤加意貧士,不受贄儀,且分金以助之。朱、張、胡、真四賢祠近在院右,時率諸生入謁,以振其志氣。……自先生來主講席,每年肄業者不下數百十人,相親相敬,嚴憚自生。下至廝役門隸輩,鹹安戢不敢肆。牆壁戶牖,公置書籍器用,一一無或損壞。講堂學舍,所在肅穆,俾吾儕俯仰揖讓其間,相深於道德文章之域。“
昭潭書院聘請學者名流來此主講。晚清湘潭大儒王闓運曾任山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