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蒙仁

(1951—)作家。原名林日揚,台灣雲林人。1961年發表處女作《運動會》。1972年首次用“古蒙仁”筆名發表小說,從大學時代就以小說成名,但是在1975年因學分不足大學無法畢業,遂離開學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蒙仁
  • 出生地:台灣雲林
  • 出生日期:1951
  • 職業:作家
基本資料,基本資料,個人概述,職業生涯,

基本資料

圖片姓名:
圖片
生卒:
描述:

基本資料

圖片名人姓名:古蒙仁
圖片
出生年代:1951—
名人職稱:
名人國家:中國(台灣省雲林)

個人概述

1951—)作家。原名林日揚,筆名有辛納等,台灣雲林人。1961年發表處女作《運動會》。

職業生涯

1971年考入輔仁大學中文系。1972年首次用“古蒙仁”筆名發表小說,從大學時代就以小說成名,但是在1975年因學分不足大學無法畢業,遂離開學校,走上社會,深入生活。
曾任《時報周刊》採訪編輯,《中央日報》海外副刊主編,《中央日報》副總編輯,“國家文藝基金會”獎助處處長,中興大學、中央大學中文系講師,私立銘傳大學大傳系講師。現任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副執行長。從事小說、報導文學、散文等之創作,並曾開個人攝影展。尤以報告文學受到重視,為台灣新生代作家。古蒙仁開始寫報導文學的始於1975年,那時古蒙仁大四,系裡的一位老教授,不知什麼緣故,某科學分沒讓他通過,以至於被迫多念了一年。
俗語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最後的一年,卻意外地為古蒙仁日後的前途,奠下了一個紮實的基礎。“……在那種情況之下,心情不好,我索性到處亂玩,有一次去鼻頭角,深深被那個漁村古老的氣息所吸引。回台北以後,剛好《中國時報》的高信疆先生,在副刊籌劃了一個報導性的專欄,叫做‘現實的邊緣’,有一天我去找他,在高信疆先生的鼓勵之下,我決定就鼻頭角這個地方作為我寫作報導文學的開始。”他的第一篇報導文學作品《一個沒有鼾聲的鼻子─鼻頭角的滄桑》就這樣完成了。古蒙仁的寫作是以報導文學著名,他的幾部報導文學《黑色的部落》、《失去的水平線》、《台灣城鄉小調》、《台灣社會檔案》更是奠定他在文學界地位的作品,古蒙仁經常是高信疆建立的報導文學獎的得主,他的早期報導文學作品大多登載於《人間副刊》。 1977年古蒙仁發表了他的《破碎了的黃金夢》,寫金瓜石礦業的興衰,礦工生活的艱苦。尤其著重氣氛的釀造,一種哀號的語調,烘托出金瓜石今昔的滄桑。這是古蒙仁報導文學的一大特色,他擅長描寫台灣社會的變遷,變遷中人世間一些無可挽回的無奈與人生的悲歡。 台灣是個多變的社會,有些是人事的淘汰運轉,但也有不少是大自然的反撲破壞,兩方面古蒙仁都有著墨,他寫過幾篇“鐵道輓歌”記錄台灣老火車頭及鐵道員的滄桑史,他也一再憑弔草嶺湖的幻滅與再生,描寫台灣這個海島遭受自然力量無情的衝擊,寫的令人心驚動魄。
一位優秀的報導文學作者,除了敏銳的社會觀察及一手好文字之外,恐怕還需要廣大的同情心。因為社會上有太多的不幸,太多的不平,如果沒有寬廣的人道胸襟,難以包容。古蒙仁當然也報導過不少“被損傷者被侮辱者”:永安煤礦災變的亡魂、台北大橋下無路可走的老工人、被日本公司誆到沙烏地阿拉伯做苦工的原住民……但大致都能做到哀矜勿喜,沒有走向偏激,反而容易感動讀者。
古蒙仁寫的最好的幾篇報導文學既是事實的記載,也是優美的文字。古蒙仁曾長期任職《時報周刊》,大概是由於職業的需要及個人興趣,上山下海,跑遍了台灣每個角落,寫下大量的的報導文章,發表在《時報周刊》上,這些文章集起來,也就是一部台灣從70年代跨入80年代的社會變遷史。眾多關於原住民的報導作品中,古蒙仁的《黑色的部落》要屬重要作品之一,由於他的見證,使人們得以深刻的進入到這些少數民族的精神世界,並且強烈地感受都市文明與山地文化在演化過程中的重大轉折。《黑色的部落》這一篇描述新竹、尖石鄉、秀巒鄉村、泰雅族民的文化生活與現代報導,便適時地展現日後眾多作家關切原住民的寫作契機。……古蒙仁在從事原住民報導時,先有一顆山地人的心,站在山地人的立場,再去描繪山地的歷史、處境和未來的希望,也同時是他在面對著歷史的宏大波濤之際,十分認真正視的文人心結,由是,這篇“黑色的部落”方始成為他個人重要的報導文學佳構,並使之列為台灣報導文學發展中,不可等閒視之的經典之作。 最近幾年則在抒情小品散文和諷刺性雜文方面走出一片天地。筆鋒犀利、風趣天成,成國內文學重鎮。總體來說,他正視現實,表達了人世的滄桑,批判社會的不公不義現象。 作品有《台灣社會檔案》、《黑色的部落》、《失去的水平線》、《蓬萊之旅》、《天竺之旅》、《台灣城鄉小調》、《台灣社會檔案》、《人間煙火》、《流轉》、《小樓何日再東風》、《狩獵圖》、《夢幻騎士》、《雨季中的鳳凰花》、《第二章》、《天使爸爸》、《同心公園》、《吃凍的另一種滋味》等多種。其中《黑色的部落》獲第一屆時報文學“報導文學推薦獎”(1967),《失去的水平線》獲第二屆報導文學優等獎(1968),《雨中的鳳凰花》獲小說推薦獎(1968)。古蒙仁的母親出身農家,對三綱五紀、天理人倫這套傳統觀念,終身奉守不渝,而且恃以教誨子女。古蒙仁顯然受母教的影響甚深,雖然他後來因求學工作而久居台北,又到美國留學,但中國傳統的人倫秩序他顯然一直篤信。《雨季中的鳳凰花》中的父慈子孝,應該是古蒙仁真誠的感受。肯定傳統人倫,藝術上也有成功的可能,內容描繪台灣村民在逆境中如何和命運抗衡的歷程,其中曾說過“雨季”就如苦難的根源,而鳳凰花則是意指人類不屈不撓的意志。《台灣社會檔案》獲中興文藝獎章(1975)。1976年因報導文學的突出貢獻獲吳三蓮獎,1980年獲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 《夢幻騎士》 收錄古蒙仁得獎小說七篇,每篇小說不論是題材的選擇,情節的構思,故事的發展,人物的刻畫……無不精彩萬分,無不每每出人意表,風格獨樹一幟,令人讀後不禁掩卷惘然。是一本小說創作之瑰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