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的大鬥技場

這是一首現代詩,是詩人艾青1979年6月訪問義大利首都羅馬之後寫下的一首政治抒情長詩。這首詩通過再現人類歷史上醜惡、兇殘、卑污的一頁,描繪古羅馬時代奴隸與奴隸之間被迫的血淋淋的廝殺,展示一場殘酷的悲劇,滿腔憤怒地譴責了那些“嗜血的猛獸、殘暴的君王”,與此同時,還滿懷激情地歌頌了一次又一次的“浩浩蕩蕩”的奴隸起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羅馬的大鬥技場
  • 屬性:現代詩歌
  • 作者:艾青
  • 創作時間:1979年7月
  • 創作地點:北京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古羅馬的大鬥技場
體裁:現代詩
作者:艾青(1910-1996)浙江金華人
創作時間:1979年7月
創作地點:北京
特點:樸素、凝練、想像豐富、意象獨特、講究哲理

作品原文

也許你曾經看見過
這樣的場面——
在一個圓的小瓦罐里
兩隻蟋蟀在相鬥,
雙方都鼓動著翅膀
發出一陣陣金屬的聲響,
張牙舞爪撲向對方
又是扭打、又是衝撞,
經過了持久的較量,
總是有一隻更強的
撕斷另一隻的腿
咬破肚子——直到死亡
古羅馬的大鬥技場
也就是這個模樣,
大家都可以想像
那一幅壯烈的風光。
古羅馬是有名的“七山之城”
在帕拉丁山的東面
在錫利山的北面
在埃斯揆林山的南面
那一片盆地的中間
有一座——可能是
全世界最大的鬥技場,
它象圓形的古城堡
遠遠看去是四層的樓房,
每層都有幾十個高大的門窗
裡面的圓周是石砌的看台
可以容納十多萬人來觀賞。
想當年舉行鬥技的日子
也許是一個喜慶的日子,
這兒比趕廟會還要熱鬧
古羅馬的人穿上節日的盛裝
從四面八方都朝向這兒
真是人山人海——全城歡騰
好象慶祝在亞洲和非洲打了勝仗
其實只是來看一場殘酷的悲劇
從別人的痛苦激起自己的歡暢。
號聲一響
死神上場
當角鬥士的都是奴隸
挑選的一個個身強力壯
他們都是戰敗國的俘虜
早已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如今被押送到鬥技場上
等於執行用不著宣布的死刑
面臨著任人宰割的結局
象畜棚里的牲口一樣;
相搏鬥的彼此無冤無仇
卻安排了同一的命運,
都要用無辜的手
去殺死無辜的人;
明知自己必然要死
卻把希望寄托在刀尖上;
有時也要和猛獸搏鬥
猛獸——不論吃飽了的
還是飢餓的都是可怕的——
它所渴求的是溫熱的鮮血,
奴隸到這裡即使有勇氣
也只能是來源於絕望,
因為這兒所需要的不是智慧
而是必須壓倒對方的力量;
看那些“打手”多么神氣!
他們是角斗場雇用的工役
一個個長的牛頭馬面
手拿鐵棍和皮鞭
(起先還帶著面具
後來連面具也不要了)
他們驅趕著角鬥士去廝殺
進行著死亡前的掙扎;
最可憐的是那些蒙面的角鬥士
(不知道是哪個遊手好閒的
想出如此殘忍的壞點子!)
參加角斗的互相看不見
雙方都亂揮著短劍尋找敵人
無論進攻和防禦都是盲目的——
盲目的死亡、盲目的勝利。
一場角斗結束了
那些“打手”進場
用長鉤子鉤曳出屍體
和那些血淋淋的肉塊
把被戮將死的曳到一旁
拿走武器和其它的什物,
奄奄一息的就把他殺死;
然後用水沖刷污血
使它不留一點痕跡——
這些“打手”受命於人
不直接去殺人
卻比劊子手更陰沉。
再看那一層層的看台上
多少萬人都在歡欣若狂
那兒是等級森嚴、層次分明
按照權力大小坐在不同的位置上,
王家貴族一個個悠閒自得
旁邊都有陪臣在阿諛奉承;
那些宮妃打扮得花枝招展
與其說她們是來看角斗
不如說到這兒展覽自己的青春
好象是天上的星斗光照人間;
有“赫赫戰功”的,生活在
奴隸用雙手建造的宮殿里
姦淫戰敗國的婦女;
他們的餐具都沾著血
他們讚賞血腥的氣味;
能看人和獸搏鬥的
多少都具有獸性——
從流血的遊戲中得到快感
從死亡的掙扎中引起笑聲,
別人越痛苦,他們越高興;
(你沒有聽見那笑聲嗎?)
最可恨的是那些
用別人的災難進行投機
從血泊中撈取利潤的人,
他們的財富和罪惡一同增長;
鬥技場的奴隸越緊張
看台上的人群越興奮;
廝殺的叫喊越響
越能爆發狂暴的笑聲;
看台上是金銀首飾在閃光
斗場上是刀叉匕首在閃光;
兩者之間相距並不遠
卻有一堵不能逾越的牆。
這就是古羅馬的鬥技場
它延續了多少個世紀
誰知道有多少奴隸
在這個圓池裡喪生。
神呀,宙斯呀,丘比特呀,耶和華呀
一切所謂“萬能的主”呀,都在哪裡?
為什麼對人間的不幸無動於衷?
風呀,雨呀,雷霆呀,
為什麼對罪惡能寬容?
奴隸依然是奴隸
誰在主宰著人間?
誰是這場遊戲的主謀?
時間越久,看得越清:
經營鬥技場的都是奴隸主
不論是老泰爾克維尼烏斯
還是蘇拉、凱撒、奧大維……
都是奴隸主中的奴隸主——
嗜血的猛獸、殘暴的君王!
“不要做奴隸!
要做自由人!”
一人號召
萬人回響
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
就要搗毀萬惡的鬥技場;
把那些拿別人生命作賭的人
釘死在恥辱柱上!
奴隸的領袖
只有從奴隸中產生;
共同的命運
產生共同的思想;
共同的意志
匯成偉大的力量。
一次又一次地舉起義旗
鬥爭的才能因失敗而增長
憤怒的隊伍象地中海的巨浪
淹沒了宮殿,掀翻了凱旋門
衝垮了鬥技場,浩浩蕩蕩
覺醒了的人們誓用鮮血灌溉大地
建造起一個自由勞動的天堂!
如今,古羅馬的大鬥技場
已成了歷史的遺物,象戰後的廢墟
沉浸在落日的餘暉里,象碉堡
不得不引起我疑問和沉思:
它究竟是光榮的紀念,
還是恥辱的標誌?
它是誇耀古羅馬的豪華,
還是記錄野蠻的統治?
它是為了博得廉價的同情,
還是謀求遙遠的嘆息?
時間太久了
連大理石也要哭泣;
時間太久了
連凱旋門也要低頭;
奴隸社會最殘忍的一幕已經過去
不義的殺戮已消失在歷史的煙霧裡
但它卻在人類的良心上留下可恥的記憶
而且向我們披示一條真理:
血債遲早都要用血來償還;
以別人的生命作為賭注的
就不可能得到光彩的下場。
說起來多少有些荒唐——
在當今的世界上
依然有人保留了奴隸主的思想,
他們把全人類都看作奴役的對象
整個地球是一個最大的鬥技場。

作品賞析

義大利的羅馬是世界著名的城市,那裡更有一個著名的地方:古羅馬鬥技場。至今,那裡還聳立著斷垣殘壁。
“如今,古羅馬的大鬥技場/已成了歷史的遺物,像戰後的廢墟/沉浸在落日的餘暉里,像碉堡/不得不引起我疑問和沉思/……”
艾青對於義大利,對於羅馬,早就有過嚮往之情。當他去法國學畫,流浪漢一樣在巴黎和馬賽街頭躑躅的時候,他就希望能到義大利去看看。那是一個美麗的國家,更有著優秀的文化傳統。特別是文藝復興,那裡出現過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大畫家,大雕塑家。達文西,拉斐爾,米朗開基羅……這些不朽的大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不僅成為義大利的驕傲,也成為世界的驕傲。然而,艾青一直沒有實現願望的機會,這也許是命運使然吧!詩人總歸有著自己的幸運,1979年,在詩人69歲的時候,實現願望的機會來了。“中國人民友好訪問團”應邀出訪三個國家,其中就有義大利。艾青作為代表團的成員——這個代表團中的唯一作家、詩人,有幸去見見那個久已嚮往的國度了。
也許是嚮往之情太懇切的緣故,當詩人站在羅馬街頭的時候,他對這個著名城市的印象並不好。覺得比不上波恩、維也納等城市。“我感覺羅馬沒有粉刷”。然而,當他為羅馬人民的熱情所感染的時候,他才認識了真正的羅馬,因為他看到了羅馬人民的心。
當詩人離開羅馬回到北京之後,一個沉重的場景在他心上突出地影現出來——古羅馬的大鬥技場。那些墓碑似的斷垣殘壁,使他不能平靜,甚至壓得他透不過氣來。他的情緒再也忍耐不住,不能不述觸筆端。《古羅馬的大鬥技場》,就是他傾吐出來的心聲。
那個美麗的國家,那個有過文藝復興輝煌年代的國家,那個在現代有著高度發展的國家,在歷史上也曾有過悲慘的一幕。雖然那些滴血的日子已經過去,可那極為殘酷的場景所發生的震撼,在人類的心靈中並沒有消失。詩人更清醒地感覺到,完全有必要把這種震撼和它的底蘊揭示出來,為現在的人類敲響警鐘。
詩人的思緒久遠而深沉,他懷著一種崇高的信念,站在人類歷史的高度,俯視在古羅馬的大鬥技場所發生的那殘酷的一幕。那筆觸是異常犀利而嚴峻的,為的是引起人類對那一幕的高度警覺。
“也許你曾經看見過/這樣的場面——/在一個圓的小瓦罐里/兩隻蟋蟀在相鬥……”
詩人為充分表達自己的沉思,由中國人所熟悉的蟋蟀相鬥揭開了這首詩的序幕。這一形象的選擇,不僅立刻使人感到在大鬥技場中奴隸們相鬥的情景,而且這一形象所產生的感應籠罩著全篇,悲慘的嚴峻的氣氛,都由這一形象所奠定的基調而產生了。
接著,詩人以很大的篇幅來寫大鬥技場的一幕幕血淋淋的場景。奴隸們也是人,可在那種時候,他們卻被驅逐進鬥技場,他們並不相識,無怨無仇,卻又不得不像野獸一樣,相互作殊死的拼殺。而那些看台上的人們,受到拼殺的刺激而欣喜若狂。為了揭示得深刻,詩人在描寫大鬥技場當年的場景的時候,基本上是採用了對比的寫法。這樣寫,不僅是因為事實提供了根據,而且,也是增強藝術效果的需要。
我們在這裡摘錄一段,來看看這一對比寫法的強大作用。
“鬥技場的奴隸越緊張/看台上的人群越興奮;/廝殺的叫喊越響/越能爆發狂暴的笑聲;/看台上是金銀首飾在閃光/斗場上是刀叉匕首在閃光;/兩者之間相距並不遠/卻有一堵不能逾越的牆。”
奴隸們的悲慘命運和奴隸主們的殘忍,極強烈地推在讀者面前。看了這種不公道的場面,誰又能不為之震撼呢?
“不要做奴隸!/要做自由人!”
詩人不能不發出這樣戰鬥的怒吼!詩人懷著極大的熱情,為奴隸們爭取解放的鬥爭而歡呼。
這首詩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詩人以犀利的筆觸揭露了大鬥技場的過去,更在於詩人的目光注視著現在。不僅在於詩人描繪了大鬥技場這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以及這裡所發生過的悲慘事情,更在於詩人很自然地生髮開去,對於詩注入了更深邃更廣泛的含意。不僅鞭笞了當時的奴隸主們,也在鞭笞過去的、現在的一切奴隸主們。詩人在詩的最後,還極明確地道出了自己對現實的思考。這也可以說,正是詩人寫這首詩的真正動機所在,也是這首詩的意義所在。
“說起來多少有些荒唐——/在當今的世界上/依然有人保留了奴隸主的思想,/他們把全人類都看作奴役的對象/整個地球是一個最大的鬥技場。”
在前面懾人心魄的描繪中,使人們已看到那殘酷的一幕是怎么一回事。而在世界的今天,卻依然有人想做奴隸主,要奴役全人類。這嚴峻的現實,不是更怵目驚心嗎?詩人由這敏銳而深刻的思考,所寫下的撼人之句,不是具有著驚天動地的力量嗎?
時刻關注中國人民的命運,時刻關注世界人民的命運,是詩人一生創作的基調。正是出自於這樣博大的胸懷,《古羅馬的大鬥技場》一詩才有了深厚的底蘊,才有了產生的動機和產生後的撼人力量。
詩人在寫這一首詩時,已是近七十高齡的人了。可我們從詩中可以看到,詩人的那種胸懷,那種氣魄,不僅沒有減弱,反而更增強了。詩行之間,燃燒著澎湃的熱情,充滿著一個戰鬥者的活力。
人老了,詩人的心並不老。這是由於在詩人的胸懷裡,有一股奔騰不竭的源泉:和世界人民在一起,和人類的生命在一起,就會使命運的活力不斷增長。
古羅馬的大鬥技場的斷垣殘壁還在羅馬聳立著,還在世界上聳立著……

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原名蔣海澄、曾用過林壁等筆名。他出生於浙江金華鄉間一個地主家庭,但由一個貧苦婦女的乳汁養育長大,從幼年起心靈便濡染了農民的憂鬱。艾青青年時期主要興趣在繪畫,曾就學於杭州國立西湖藝術院,1929年赴法國留學,1932年回國後,在上海參加“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同年7月被國民黨政府逮捕,監禁三年之久。1937年抗戰爆發後,艾青立刻投身於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之國。他以自己的作品,悲憤地訴說著民族的苦難。四十年代初,艾青從國統區奔赴延安,在解放區的新天地里生活、創作,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詩人又積極投身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初期,他又擔任了文藝界的一些行政領導工作。但無論是在炮火紛飛的日子,還是繁忙的行政事務中,詩人始終堅持創作不輟,甚至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被下放的時日裡,他的詩心也仍然在躍動。1976年“四人幫”粉碎後,詩人冤案平反,再次煥發創作青春,寫作並發表了《魚化石》等優秀作品。1979年詩人自己編定《艾青詩選》,交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部詩選收錄了詩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詩人的創作歷程和風格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