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繒國遺址

古繒國遺址

古繒國,始封夏代,悠久歷史,迄今四千餘年!其地望乃夏商豫州之域,今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

《禹貢》記豫州之域本夏禹之國,《世本》載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於繒。《辭海》釋繒國在今方城之境。考其國都遺址,即方城縣城南八里橋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繒國遺址
  • 位置:河南省方城縣城南八里橋畔
  • 歷史人物:曲烈
  • 著名景觀:古繒國文化苑、曲烈王殿
歷史記載,歷史考證,曾氏起源地,

歷史記載

歷史文獻表明,從夏周到戰國初期,方城境內一直存在著繒國。《世本》謂:“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於鄫。”史載少康有九子,曲烈實為其次子。這說明夏代即有繒國。
依據文獻記載,繒國國都必在方城境內。《國語.鄭語》韋昭注謂:“繒,申之與國也。”說明西周時期繒國與申國比鄰。《左傳.哀公四年》曰:“致方城之外於繒關。”杜預注謂:“負函、繒關皆楚地。”據江永《春秋地理考實》和高士奇《春秋地理考實》記載,繒國、繒關在今河南省方城縣境內。 據文物考古發現,夏代曲烈封地繒國當在方城八里橋一帶。《國語?周語?鄭人伐滑》中“杞、繒則大姒”,證明今方城縣一帶依然存在著的繒國是姒姓,為夏禹的後裔。依據《辭源》,“繒”乃絲織品的總稱。方城境內多處出土了新石器至夏代文物遺址,特別是八里橋夏代文化遺址,出土有大量石斧、石鉞、石玦、陶尊、灰陶等夏代文物,其文化特徵與二里頭夏代文化相同,其中出土的石鉞是權力的象徵,其最早的主人應為曲烈。
方城古繒國遺址方城古繒國遺址
據此可知,方城縣境內的繒國,則是夏代始封的侯爵繒國,方城八里橋夏代遺址正是繒侯曲烈侯國國都所在地,也是曾氏起源地。

歷史考證

禹貢》記豫州之域本夏禹之國,《世本》載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於繒。
古繒國遺址
《辭海》釋繒國在今方城之境。
考其國都遺址,即南陽市方城縣城南八里橋畔。其地夏商文化層遍布,所出土象徵王權之石鉞、陶爵、陶鼎等夏代文物,文化特徵與二里頭夏代文化相同,其南襟湘漢,北引河洛,東挾江淮,西脅武關,誠中原之戰略要地。正當之夏路,夏人所辟之路也。東北天然隘口,其名繒關,繒國之關口也。其北山天書岩畫,考為夏人所作。邦畿之內,名為繒丘,正繒人之所居也。
繒國乃絲綢之古國也。西周之時,繒國強盛。絲綢王國,遐邇聞名。曾申國聯合犬戎,殺幽王於驪山,擁平王於洛邑,奠定東周四百年之基業。春秋之時,楚文王過鄧伐申,繒為附庸。楚於北部築長城以戍守,因山水以築長城,設繒關以自固,強可出以爭霸中原,弱可入以養精蓄銳。方城之名,於此得矣。楚憑此地利,以務農桑,養蠶織錦,霸業昌盛。直至戰國,楚封陽城公之時,繒侯方挾祖傳禮器向東南遷徙,建都西陽。曾侯乙隨葬編鐘銅器,足見盛況。此後繒之故地遂為楚有。藍田大戰,顧此失彼,三國合力,方城失守。始皇奮旌,置縣陽城。至漢張騫鑿空西域,辟絲綢之路,方城遂為絲綢之路之源頭之一,乃源於繒國也。其後曾氏,播遷東南,龍脈賡續,光被遐荒。
20世紀90年代初,據考古發掘和專家論證,方城縣八里橋夏代遺址被認為是曲烈時期古繒國的所在地,通過大量出土文物的考證,國家權威部門認定了曲烈封地古繒國在南陽市方城縣,從此解開了古繒國神秘的面紗。
方城岩畫“天書”:曾氏祖根地又一力證
馬寶光是第一個在方城發現岩畫“天書”的人。2010年2月27日上午,他在清河鄉沙莊、張莊一帶山崗上發現一片裸露的岩石,上面鑿該著幾十處圓形凹穴,有單個凹穴、雙連凹穴、三連六連凹穴及多穴組合圖案,這些凹穴深淺不一、排列有序,當時就覺得與具茨山“天書”很像。
2010年3月14日,河南博物院研究員、南召猿人的發現者張維華老先生,和具茨山岩畫發現者、禹洲市具茨山岩畫研究會會長劉俊傑應邀來到方城,對已發現的近百處方城岩畫進行考察。
經實地考察,張維華說,方城岩畫分布面積比較廣,而且種類豐富。北有禹洲具茨山岩畫,南有方城岩畫,儘管相距數百里,但風格極其相似。兩處岩畫可能都是夏人創作。方城岩畫很多內容可能是當時祭祀的一種記錄。同時,方城岩畫中比較少見的米格形圖案、方格形圖案都很像古時候的陣勢圖,可能與打仗有關,後來的棋盤或許就是由這樣的陣勢圖演變過來的。隨後,馬寶光又在方城縣四里店等5個鄉鎮發現了岩畫群。其中,在古莊店鄉境內發現岩畫天書400餘處,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集中分布在吐霧山和老鴰石山周圍,除常見的單穴、多穴、雙穴排列、星象圖案外,又新發現了大腳印、男性生殖器巨石、女性生殖器象形圖、河道地形圖、刻劃符號、石馬、石羊、石貝等,突現了生殖崇拜、大禹治水、夏人南遷等歷史事件和傳說。對於在老鴰石山頂發現的一個形象高大的男根祖石,馬寶光激動地說:“這是一個距今4000多年前的遺蹟,以祖石為中心,在其四周及5里之內,發現了許多凹線貫穿凹穴的不同大小和形式的遠古示意圖。這裡顯然是一處保存完整、規模宏大的巨型生殖祭拜大典的中心,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這種大規模的遠古文化創作,只能是國家行動,極有可能就是曾氏祖人祭祀時留下的遺蹟——繒丘。方城岩大規模岩畫天書群的發現,對破解岩畫天書這一世界性難題、探究遠古文化和文明、研究民族起源具有重要意義。
2010年5月29日,馬寶光應邀在北大以《中原岩刻的驚世發現》為題演講,對方城等地的岩刻、岩畫進行了深刻解讀,讓北大學子感悟到了華夏先人蘊藏於圖案、文字、刻符之中的睿智而深邃的創造力。方城岩畫天書由此從荒野步入中國最高學府的文化殿堂。
方城岩畫方城岩畫
2006年6月,方城八里橋夏代遺址被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4月,河南姓氏祖地與名人里籍研究中心認定方城為“中華曾姓祖根地”。2013年3月,國務院公布八里橋夏代遺址(古繒國遺址)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曾氏後裔的傑出代表、世界曾氏宗親聯合總會會長曾憲梓博士聽到這一訊息激動萬分,題寫了“中華曾姓祖根地”、“古繒國遺址”等題詞。2012年12月12日,投資10個億的古繒國文化苑正式啟動。經過兩年的建設,古繒國博物館於2014年11月底正式落成。

曾氏起源地

古繒國方城—曾氏起源地
關於曾氏的起源,據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員袁義達的研究,主要由姒姓和和姬姓兩大來源組成,且都源自方城。鄭傑祥在《論夏代歷史地理》、蒙文通在《周秦少數民族研究》等文章中均認為夏代繒國在今方城縣境內。已故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標註繒國在今方城。
曾氏祖根地曾氏祖根地
“方城古為繒國”。2009年11月6日-11日,經過策劃,“尋路方城”系列之“方城古繒國”大部頭文章在《大河報·厚重河南》欄目連續推出,引起天下曾氏後裔和姓氏研究專家的普遍關注。在隨後的半年時間內,方城成為河南九個始祖文化代表之一,先後應邀參加和舉辦方城古繒國、曾氏祖根地的相關活動,接待全國各地姓氏研究和文物考古專家10多次,在網路、報刊發表相關文章20多篇,方城為曾氏祖根地在曾氏後裔和有關專家中得到普遍認同。
一芳競放百花香。隨後,《河南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人民網、新浪網、世界文化遺產網和《大公報》、《澳門日報》等境內外數十家高端新聞媒體,競相報導或轉載方城挖掘研究論證文化旅遊資源的盛舉和成果達1600多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