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海荒漠

古海荒漠

在深海鑽探計畫的成果中,最令人驚奇的一個發現,莫過於古地中海在800萬年到500萬年前曾是一片荒涼的沙漠。1970年8月13日,格洛瑪號從里斯本出發,開始了它的第13次航程,目的是進行一次地中海巡遊,主要任務之一是查明地中海底部令人迷惑不解的M—反射層。

基本介紹

  • 書名:古海荒漠
  • 作者:許靖華 
  • 譯者: 朱文煥 
  • ISBN:9787108008602
  • 類別:地理
  • 頁數:215
  • 定價:8.00元
  • 出版社:新知三聯書店
  • 出版時間:2003-8
  • 裝幀:平裝
  • 字數::137000
背景故事,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叢書信息,

背景故事

1970年8月29日凌晨,格洛瑪號在西地中海近3000米的深水下取上一段白色大理石似的岩石。這是一段典型的蒸發岩岩心,由硬石膏(anhydrite)和疊層石(stromatolites)組成。第13航次的主任科學家許靖華根據這次鑽探的成果,為人們敘述了古海荒漠的故事:距今1500萬年前,地中海一直是從大西洋通往印度洋的開闊海面。其後,沙烏地阿拉伯和歐洲的板塊碰撞切割了地中海與印度洋的聯繫。約在1000-800萬年前,地中海西端的直布羅陀海峽也關閉了,地中海成為大陸包圍的內海。海水的蒸發使得地中海逐漸乾涸,直至形成一片荒漠。距今550萬年直布羅陀海峽重新打開,來自大西洋的海水瀉入古地中海,洶湧的海水淹沒了這一段歷史。直到今天,格洛瑪號的鑽探研究成果才揭開了這段古地中海歷史的面紗。

內容簡介

碧波萬頃的地中海,一度竟然是一片荒涼的沙漠,這個爆炸性的科學發現曾經震撼了全世界。作者與一群科學家乘“格洛瑪·挑戰者號”出海探索,通過岩石樣本,揭開了這個深埋在海底的地學之謎。
《古海荒漠——科學史上大發現》是一部難得的充滿知識性、探險性的科普讀物,記述了20世紀70年代作者與一群科學家乘船出海的科學考察之旅,並通過地中海的岩心,證實了地中海曾經乾涸為沙漠的地學之謎,而險象環生的科考歷程、優美典雅的文字則將帶給人極大的審美愉悅。
1962年,劍橋大學的年輕研究生瓦因(Fred Vine)於參與印度洋底的磁力調查時,在許多地方均已發現了磁性條帶。但瓦因並不滿足於僅僅透過觀測紀錄來證實這種模式,他還想弄清楚磁力異常為什麼會這樣排列。看起來磁性條帶與局部的海底地形並無關聯,但其方位卻與中洋脊(mid—ocean ridge)的走向平行(圖十三)。另外,他還注意到這些異常在中洋脊的兩側是對稱分布的(圖十四)。做為一名地球物理工作者,瓦因對地球科學的兩個假說是十分熟悉的:一個是頗有爭議的新假說,認為地球的磁極在最近幾億年期間曾反覆發生過正反方向的轉變。另一則是當時在美國幾乎已銷聲匿跡的老假說——認為海洋的形成是由於大陸之間的柑互漂移和分離所致。

作者簡介

許靖華 世界著名 地質學家,瑞士聯邦理工大學教授。在地質 學、 海洋學 、地 球物理 學和環境學等許多科學領域都卓有建樹。
許靖華1929年生於南京,15歲考入中央大學,19歲獲理學士學位,並以優等生資格獲政府獎學金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深造,獲碩士學位,25歲成為美國UCLA理學博士。1967年從美國移居瑞士, 1975年出任瑞士聯邦理工大學地球科學部主任,後任該校地質研究所所長。此外,他曾先後被七家世界級權威學術刊物聘為主編或編輯。

目錄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第一章 序曲
第二章 萌念
第三章 “喬地斯”的盟友們
第四章 再見,里斯本!
第五章 危機與考驗
第六章 抉擇與決心
第七章 冒險與機運
第八章 地中海的奧秘
第九章 間奏曲——思鄉
第十章 大洪水的證據
第十一章 受擠壓的東地中海
第十二章 昨日澤地明日高山
第十三章 巴利阿里古漠
第十四章 在風暴中歸航
第十五章 尾聲
後記
附錄一 名詞注釋
附錄二 地質年代表

叢書信息

科學人文 (共25冊), 這套叢書還有 《細胞的起源》,《大腦的性別》,《非正規科學》,《科學與哲學的對話》,《追問千禧年》 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