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管理學派

古典管理學派

古典管理學派是資本主義企業管理史上,同時也是人類社會歷史上首次出現的較系統、較成熟的管理理論派別。初創和形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20世紀30年代進一步發展,至今仍有較大影響。它又可以分為兩大基本流派:“科學管理”理論。奠基者和主要代表為美國的F.W.泰羅,以及甘特、吉爾布雷斯夫婦、埃默森等。代表性著作有 《車間管理》、《科學管理原理》 (泰羅,1903和1911年)。該派的主要理論貢獻是: 最先提出“管理科學”的概念和“總結經驗——上升理論”這一進行管理理論研究的基本途徑; 最先較系統地提出了若干管理原理,如“科學”、“協調”、“合作”、“最高的產量”、“最高的效率”,最先主張“關心工人” (吉爾布雷斯夫婦)、研究工人的“工作動機”並推行“個體化原則”,用工人所長 (泰羅),最先在勞動人事管理領域藉助技術手段 (計時器等) 推行標準化、計量化作業管理,開展動作研究,實行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 (泰羅、吉爾布雷斯夫婦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典管理學派
  • 兩大流派:科學管理和組織管理
  • 代表人物:費雷德里克·泰羅、法約爾和韋伯
  • 產生時間:十九世紀末葉
  • 產生地點:歐美國家
  • 學科範圍:管理學
定義,科學管理,組織管理,

定義

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前人管理理論的基礎上,十九世紀末葉的美國和歐洲產生了許多管理學家,提出了比較系統的管理理論。出現了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和以法約爾等為代表的“組織管理”理論兩大流派。這些都是對管理思想進行系統化的第一代人物和學派,所以人們稱之為“古典”的管理理論。

科學管理

費雷德里克·泰羅(Frederick W.Taylor 1856-1915)是“科學管理”的奠基人。
泰羅出身於賓夕法尼亞洲一個中產階級的律師家庭,。由於眼疾,他19歲中止了大學生涯,開始當制模工和機工學徒,四年後進入費城米德維爾煉鋼廠當車工,通過自學取得工程學位後升任為主任工程師。泰羅當過學徒、普通工人、工長、技工長和主任工程師。他來自基層的工作經歷,使他對管理的研究主要注重於作業管理。即研究生產和勞動技術過程,目標是提高工序勞動生產率。當時美國由於缺乏合理的勞動定額和計件工資率,工廠和生產能力有的只發揮到三分之一。他認為管理的主要困難是,經理缺乏說明他所希望的是什麼,而員工也不知道經理所期望於他們的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構成一天確實的工作。”解決這個問題並以此為中心可以建立一個更健全的管理制度。因此,泰羅系統地研究和分析工人操作方法和合理的工具,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管理制度。泰羅制的基本原理可以在他1895年發表的《計件工資制》,1903年發表的《車間管理》,1911年出版的《科學管理原理》和1912年在美國國會眾議院聽證會上證詞中找到說明。
泰羅對經濟管理科學的最大貢獻,是他主張一切管理問題都應當而且可以用科學方法加以研究和解決,實行多方面的標準化、規範化,使管理不再是憑個人的經驗辦事,從而開創了科學管理的新階段。
在作業管理方面,泰羅主張:
⑴實行定量作業管理。即採取動作研究的方法,對工人的操作進行實地試驗和分析研究,實現勞動方法標準化;制定工時定額,對工人的勞動時間進行科學分析,提高工時的利用效率;並且對作業所需的工具和作業環境,在調查研究和試驗之後,制訂出標準,實行工具和作業環境的標準化。在此基礎上,確定出每一個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即實行定額管理。
⑵實行差別的計件工資制。對完成定額和超額完成定額的工人,按照較高的工資率支付工資,反之則按較低的工資率支付工資。
⑶合理配備和訓練工人。即根據每個工人的不同的稟賦和能力,分配給他合適的工作。這是泰羅所說的必須為工作挑選“第一流的工人”。只要工作適合個人的特點和能力,每個工人都可以成為第一流的工人。而“非第一流的工人”是指那些體力或智力不適於從事分配給他的工作的人,或指那些不願努力工作的人,對他們應該教育和訓練,使他們能勝任工作,或安排他們更合適的工作。
在組織管理方面,泰羅主張:
⑴把計畫職能和執行職能分開。計畫職能歸企業管理當局,並設立專門的計畫部門,負責制訂定額和各種標準,對工人發出指令,並檢查控制執行情況。生產工人不再自行安排生產進度等計畫管理工作,而是按照計畫部門制訂的操作方法、工具和指示進行實地操作。
⑵實行職能管理。把管理工作加以細分,管理人員實行專業分工。工人不只接受一個工長的管理指揮,而是按受幾個工長的指揮。這種職能組織制雖然容易造成缺乏統一指揮,使工人無所適從,但有管理者責任明確、可以提高管理效率的優點。因此,這種職能管理思想為以後職能部門的建立和管理的專業化提供了依據。
⑶實行例外原則。即企業管理的高層人員把一般日常事務授權給下層管理人員去處理,而自己只保留對例外事項如重大政策性問題決策權。這種以例外原則為依據的管理控制原理,以後逐步發展為分權化原則和事業部制等管理體制。
泰羅不僅對一系列的管理問題提出了系統的解決方案,並且對科學管理進行了哲學上的說明。1911年一大批“效率專家”正在給科學管理捧場,泰羅告誡說,不能把管理的技巧和方法誤認為管理的實質或基本哲學。他認為,管理哲學是基於勞資雙方的共同利益,而且有四個基本原則:①建立一種嚴格的科學;②科學地選擇工人;③對工人的科學教育和培訓;④管理部門與工人之間親密友好的合作。這些原則不能割裂,它是科學管理全部因素的綜合。泰羅認為真正的科學管理就在於勞資雙方的思想革命。在國會聽證會上泰羅申辯說:科學管理並不是追求效率的任何方法……這些方法的全部或部分不是科學管理,而只是科學管理的有益的輔助手段。就實質而言,它要求在任何一個具體工業機構中的工人進行一場全面的心理革命,即對自己工作的責任感,對同伴的責任感,對同伴僱主的責任感;同時也要求管理部門(包括工長、部門主管、企業主、董事會)進行全面的思想革命,即對管理部門同事的責任感,對工人的責任感,對一切日常問題的責任感;沒有這兩方面的思想革命,就不存在什麼科學管理。
泰羅的科學管理也強調人的因素,認為任何制度都離不開人在採取了最好的制度以後,它的成功與否取決於管理人員的能力,言行一致性和權威。在關於人際關係方面,認為不管怎么好的制度都不能死板地加以運用。在僱主與工人之間應該經常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僱主應該了解工人的真實情況和感情,要讓工人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機會,認為這是一個“安全閥門”。
由於泰羅對管理領域的開拓性工作和對科學管理運動的突出貢獻,在管理思想史上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在泰羅的同時代,還有許多人對科學管理運動作出過不同的貢獻:卡爾巴思(Garl G.Barth 1860-1919)是泰羅的數學顧問,他發明了數學計算尺和一套公式表,是泰羅制度的忠實追隨者;享利·甘特(Henry· L.Gantt 1861-1919) 是泰羅的長期合作者,他發展了泰羅“級差計件工資制”,提出了“計件獎勵工資制”,發有了用於控制生產進度的圖表,即甘特圖;吉爾布雷斯夫婦(F.B.andL.M.G·gilbreths,1868-1924;1878-1972)則以動作研究聞名於世,著作《砌磚法》,把砌磚的動作從十幾個簡化為四個半;哈爾頓·埃默森(Harrington Emerson 1853-1931)在工時測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消除浪費等方面作出過貢獻,並設法改進管理組織來提高效率,主張採用直線制和參謀制的組織形式;莫里斯·庫克(Morris L.Cooke,1872-1960)把科學管理擴大運用到大學和市政組織上來;等等。上述這些泰羅制的合作和追隨者,對美國科學管理運動的蓬勃發展作出過貢獻,而研究的對象範圍和目的,仍是提高生產的勞動過程中的工作效率。提高勞動效率是科學管理理論的基本要求;也是確定科學管理原理、原則、方法和技術的基本出發點,所以,科學管理理論的許多內容,今天仍然是經濟管理尤其是企業管理的重要依據。

組織管理

在泰羅倡導科學管理的同時,在歐洲存在著以法約爾和韋伯等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論的另一個流派。他們著重研究有關行政管理的理論和組織理論,對管理思想的發展作出了很有價值的貢獻。
法約爾把經營和管理的概念分開。他認為經營是指導或引導一個整體趨向一個目標。它包括六項活動,經營範圍大於管理,而管理只是這六項活動中的一項。
法約爾認為,經營活動是企業內部從上層到下層,每個人都多少不同地要從事的,只不過由於職務不同和企業大小而有所側重。與這些經營活動相適應的是各種能力,如技術能力,營業能力,管理能力。各種人員按照他們處於管理等級鏈中的位置,對必須具備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工人技術能力最重要,等級越往上升,則管理能力的相對重要性增強。並且大公司的高層領導比較小公司的高層領導,需要有更多的管理能力。
法約爾把管理單獨列出來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認為管理是由計畫、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五個因素構成的。並對五個要素進行了深入分析,強調計畫和組織是重點。管理的五要素實際上是管理的五種職能,這種管理職能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管理過程。它比1914年亞里山大·丘奇(Alexander H.Church)提出的設計、設備、控制、比較、作業五項管理職能更為完整和具體,所以,一般稱法約爾為管理過程學派的創造人。
根據長期的親身經驗,法約爾提出了十四條著名的管理原則:
⑴分工。分工不局限於技術工作,而且也可適用於管理職能專業化和許可權的劃分。
⑵權力和責任。權力是下達命令的權利和強使人服從的職權。法約爾把由於擔任的職務地位而擁有的正式權力,與由於他的智慧、經驗、品質、能力、過去的功績而產生的個人權力區別開來。這兩者是相互補充的。此外,權力和責任也是相互聯繫的,行使權力就要承擔責任,委以責任就要授予相應的權力。
⑶紀律。紀律建立在尊重而不是畏懼的基礎上,紀律好壞關係到企業的成敗。
⑷統一指揮。“一個雇員不管採取什麼行動,只應接受一個上級的命令。”
⑸統一指導。同一目標的許多工作只能有一個領導和一個計畫指導。
⑹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
⑺人員報酬。報酬必須公平合理。
⑻集權。根據企業的規模、特點和領導者的能力等具體條件,規定集權和分權的程度,把集權和分權做到恰到好處。
⑼等級鏈。從最高的權力機構到最基層的上下級關係要形成階梯形的權力鎖鏈,表明權力等級的順序和傳遞訊息的途徑。為了克服由於統一指導原則而產生的信息溝通方式的延誤,法約爾提出了允許橫跨權力線進行橫向交往的聯繫板,被稱為“法約爾跳板”。
⑽秩序。物資存放有秩序,廠區必須整潔,每個職工都有明確的崗位職責。
⑾公平。善意和公正地處理職工之間的關係。
⑿人員保持穩定。
⒀創造性。在一切工作中要積極主動充滿熱情、富有創造精神。
⒁集體精神。在企業內部建立和諧與團結的氣氛。
法約爾的十四條管理原則具有獨創性的見解,對於管理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都具有很大的啟發性。
組織管理理論的另一個主要代表是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他出生在德國一個有著廣泛社會和政治聯繫的富裕家庭,是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行政組織體系理論》,因而被稱為組織理論之父。
行政組織體系,指的是通過公職或職位,而不是通過個人或世襲來管理,即集體活動理想化,所謂“理想化”,並不是指合乎需要的,而是指組織的“純粹形態”。它是一種標準的模式,用以說明人從規模的企業(“世襲”)管理過渡到大規模的專業管理的轉變過程。韋伯認為,任何一種組織都是以某種形式的權力為基礎的。權力能夠消除混亂,建立秩序。他認為被社會接受的權力有三種純粹形式:⑴理性--法律的權力。這是一種由法律確定的職位或地位產生的權力。⑵世襲式權力。這是由於個人占據著世襲或上代移下的權力和地位而產生的。⑶神授權力。這是由宗教信徒而產生的。他認為理性--法律的權力是行政組織體系的基礎。一個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具有四個主要特點:
⑴組織體系中的每個職位都有明文規定其權力和責任,由職務地位產生的正式權力和由個人才能、威望產生的個人權力要相互補充。組織中的全部活動劃分為各種基本的職能,在分工的基礎上每個職能單位都可使用有職有權的專家。
⑵各種職位是按職權的等級原則組織起來的,形成一個金字塔形的指揮層次系統。每個下級要接受其上級的控制和監督,上級要對自己以及下屬的決定和行動負責。
⑶組織中人員的任用,完全通過職位上的要求,通過正式考核或教育訓練來實現。
⑷組織中人員的關係不受感情的影響,完全以理性準則為指導,他認為這種理性的行政組織體系能提高工作效率、精確性、穩定性和紀律性。
上述古典的管理理論,是人類第一次以科學的、系統的方法來探討管理問題。它的理論成就反映了當時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大機器與科學技術進步的客觀要求。其追求效率的管理方式,是對封建傳統的、經驗的管理方式的革命。關於提高管理效率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許多原理與方法,至今仍然可以為我們學習和借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