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史論

古代詩歌史論

《古代詩歌史論》主要內容:江山多嬌,田園至美,遊覽之,欣賞之,歌頌之,為其壯美幽麗而自豪而欣慰;當外敵入侵山河改色時必發出“還我河山”之怒吼,願為其捐軀獻身。由憂國而及憂民,博大深沉的情懷始終激勵著古代志士仁人,激勵著真正熱愛華夏山水田園的詩人們。

基本介紹

  • 書名:古代詩歌史論
  • 出版社:巴蜀書社
  • 頁數:392頁
  • 開本:32
  • 定價:25.00
  • 作者:鄭家治
  • 出版日期:200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6595260
  • 品牌:四川巴蜀書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古代詩歌史論》將介紹: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一部悠久的中國文學史,主要就是一部中國詩歌發展史。這不僅是因為中國詩歌源遠流長,詩人和作品流派林立,數量眾多,而且詩歌在中國社會生活和文化發展中一向占有特殊和顯著的地位。

作者簡介

鄭家治,西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古代邊塞詩歌興衰嬗變論略
上篇 古代邊塞詩歌興衰嬗變史
一、邊塞詩歌的孕育期——先秦兩漢的征戍詩
二、邊塞詩歌的形成期——魏晉南北朝
三、邊塞詩歌的繁榮期——隋唐
(一)邊塞詩歌的發展期——隋及初唐
(二)邊塞詩歌的繁盛期——盛唐
(三)邊塞詩歌的延續衰弱期——中晚唐
四、邊塞詩歌的衰微嬗變期——宋元明清
(一)兩宋的宋夏征戰詩與抗金復國詩詞
(二)元代的西征詩與扈從詩
(三)明代的塞防詩與海防詩
(四)清代的西域邊塞詩與東南反帝愛國詩

下篇 邊塞詩歌興衰嬗變論
一、英雄主義——邊塞詩歌的最高精神境界
二、愛國主義——邊塞詩歌的不朽主體
三、人道主義與感傷情調——邊塞詩歌的情感內蘊
四、北方氣骨——邊塞詩歌的主要風格及美學追求

第二章 中國古代愛情詩歌概論
上篇 古代愛情詩歌縱向瀏覽
一、先秦兩漢——愛情詩歌的奠基期
二、魏晉南北朝——愛情詩歌的發展變化期
三、唐五代——文人愛情詩歌的全盛期
四、宋元——愛情詩歌的變化發展期
五、明清——愛情詩歌的衰微期

下篇 古代愛情詩歌散論
一、中國古代愛情詩歌分類
二、中國古代愛情詩歌作者
三、歷代對愛情詩歌之評價
四、中西古代愛情詩歌比較

第三章 古代山水田園詩論略
上篇 山水田園詩興盛史
一、魏晉南北朝——山水田園詩的奠基期
二、唐代——山水田園詩的成熟繁榮期
三、宋元明清——山水田園詩的延續嬗變發展期
(一)宋代——山水田園詩的延續嬗變期
(二)元代——山水田園詩的新變期
(三)明代——山水田園詩的停滯期
(四)清代——山水田園詩的復興期

下篇 山水田園詩興盛論
一、華夏風光美——山水田園詩的永恆客體
二、文人心態錄——山水田園詩的審美主體
(一)愛國之情——山水田園詩的高亢主調
(二)儒釋道融合的山水意識——山水田園詩最深沉的內蘊
(三)兼濟不成而求獨善的憂患意識——山水田園詩最婉曲的情感
三、古典意境美——山水田園詩美的理論總結
四、結語

第四章 魏晉以前古體詩歌體式嬗變簡論
一、中國詩歌起源階段的體式
二、四言詩與《詩經》
三、六言詩與“楚辭”
四、兩漢及魏晉五七言詩的發展
五、詩歌體式變化的內因探討

第五章 樂府詩歌興衰簡論
一、漢樂府——樂府的創始期
二、魏晉六朝樂府——樂府的發展變化成熟期
三、唐代樂府——樂府的全盛期
四、五代以後的樂府——樂府的衰弱期
五、樂府與古體詩的區別簡說
六、樂府詩歌興衰的原因簡論

第六章 近體詩詞曲發展嬗變論略
一、齊梁以前的自然聲律、對偶
(一)兩漢以前詩歌的篇制、對偶、聲韻及節奏
(二)魏晉時期聲律的發展
二、齊梁聲律論及齊梁體
(一)齊梁人對聲律的論述
(二)齊梁體體式特點簡述
三、近體詩的產生髮展及體制
(一)近體詩對齊梁體的改造
(二)近體詩各體的形成過程
(三)近體詩的基本格律簡述
四、詞的產生髮展及體制
(一)詞的別名簡釋
(二)詞的形成原因辨析
(三)詞的體制特點簡介
五、散曲的產生髮展及體制
(一)散曲名稱簡析
(二)散曲形成原因辨析
(三)散曲體式簡介
(四)散曲體制特徵簡論
六、餘論:近體詩長盛的原因

第七章 “風骨”說形成嬗變論略
一、風、骨及風骨的原始義、比喻義
二、劉勰的文章風骨說
三、鐘嶸的詩歌風骨、滋味說
四、陳子昂的詩歌風骨、興寄說
五、殷璇的詩歌風骨、興象說
六、風骨說的內蘊及興衰

第八章 古代意境說產生髮展論略
一、王昌齡的原始意境說
二、唐末以後的變體意境說
(一)晚唐司空圖的韻味說
(二)宋末嚴羽的興趣說
(三)清初王士禎的神韻說
三、近代王國維的境界說
四、對意境說的總體簡評

第九章 古代詩歌地域影響說論略
一、社會諸因素對文學及詩歌的影響簡論
二、詩歌地域影響說發展形成簡述
三、地域對詩歌風格的影響新論
四、四大地域經濟文化帶詩歌風格簡論
(一)中原經濟文化帶的詩歌風格
(二)長江經濟文化帶的詩歌風格
(三)河朔邊塞經濟文化帶的詩歌風格
(四)東南沿海經濟文化帶的詩歌風格

第十章 詩教與教詩簡論
一、先秦儒家原始詩教
二、漢儒的詩教
三、漢以後儒家詩教的嬗變分化
四、教詩的現代意義與學詩的關係
五、教詩的基本方法及策略

第十一章 對20世紀傳統詩詞嬗變發展的思考
一、20世紀傳統詩詞的基本評價
二、對傳統詩詞斷續原因的反思
三、對傳統詩詞存在嬗變發展的內外因的思考
四、新世紀詩詞如何承革發展

第十二章 功利與美的關係簡論
一、從美的本質的角度探求功利與美的關係
二、從審美過程研究美與功利的關係
三、從美的不同形態說明美與功利的關係
後記

文摘

下篇
邊塞詩歌興衰嬗變論
上面縱向瀏覽了古代邊塞及征戌詩歌,且聯繫詩歌的社會、時代背景簡述了其興衰嬗變史。據此,我們可以作出以下的分類總結。
古代邊塞詩從作者的角度,可分為無名氏民歌與文人詩歌。無名氏邊塞民歌集中在先秦《詩經》之風雅、兩漢樂府及北朝樂府中,此後便極少出現了。邊塞民歌幾乎全是自言體,或寫征戰的經歷,或寫戰爭的殘酷與痛苦,或揭露軍中的黑暗與不平,更多的是抒發征夫思鄉思親之情及戎婦思念征夫的哀怨,很少描寫邊塞風—物,如從征詩、戍邊詩、征夫詩、戎婦詩。因為作者是普通百姓及無名下層文人,故視野不大開闊,很少涉及戰爭及國家全局的作品;所思不大深刻,較少題旨豐厚深曲的作品;也不大講究文采,風格較為質樸、單一。但敘述描寫真實鮮活,情感真切,有什麼寫什麼,敢想敢怨敢怒,詩中雖不乏獻身報國精神,但多表達怨戰、反戰思想及結束戰爭平安回鄉與家人團圓的渴望。
邊塞詩的文人作者隊伍龐大而複雜,既有帝王、貴族、軍政大員,也有從軍的文士及善詩的將領,還有關心邊塞征戰、國家安危的普通文人志士。文人詩歌中有親自從軍出塞而寫自身見聞經歷體驗的自言體,亦有代征夫戎婦言情的代言體及主要為詩而詩的模仿之作;後者歷代皆有,南朝文人邊塞樂府及明中葉文人邊塞樂府之中尤多。文人邊塞詩或歌頌國家武功之盛及戰爭的勝利,或描寫從征經歷與戰爭的激烈,或描寫邊地軍中的寒荒與痛苦,或抒發從軍報國的壯志豪情,或抒寫抗敵報國不遂的悲憤,或自道從軍戍邊博取功名的心曲,也如民歌一樣抒發思鄉思親之情,還代征夫戎婦抒發相互的思念與哀怨,但數量最多的是描寫邊塞風物的作品。因為即便是從軍出塞的一般文士,他們與普通的士兵征夫相比所受傷亡的威脅與生活的艱難要少得多,有欣賞邊地風物的閒暇與心緒,且有較高的文化水平與詩歌藝術水平,故而能以審美的眼光與興趣來獵奇審美,寫出大量的表現邊塞風物及情懷的作品。就內容講,他們的詩歌有以敘述見長的作品,有以抒情為主的戰歌、頌歌、凱歌、壯歌、悲歌、怨歌、哀歌,以及大量以描寫見長的邊塞風物詩。與百姓及無名文人相比,他們的視野較為開闊,有不少涉及戰爭及國家全局的作品:思慮較為深刻,常描寫敘述議論多種表達手法相兼,有不少題旨豐厚深刻的大作力作;多講究文字的錘鍊,藝術性較強,詩風或雄渾壯烈,或豪放高昂,或雄奇瑰偉,或慷慨悲涼,或沉鬱深厚,或博大開闊,或古拙峭拔,或樸實清新,或婉曲流利,或典雅雍容,重陽剛而不乏陰柔,可謂百花齊放,佳妙紛呈。文人詩歌與民歌樂府相較,雖不乏敘述描寫真實鮮活,情感真切的作品,但不少作品或因缺乏經歷體驗而虛假浮泛,或因為尊者諱而不敢說不敢怨不敢怒,便文過飾非,一味歌頌,甚至歌頌斬殺無辜及窮兵黷武。
上篇
山水田園詩興盛史
一、魏晉南北朝——山水田園詩的奠基期
嚴格地說山水田園詩是以題材為標準劃分出的山水詩與田園詩兩類不同詩歌,但是寫山水多涉及田園,寫田園亦必涉及山水,兼寫二者之詩人居多,獨長一種者甚少,且二者源流相同,美學追求相近,故古人常將山水詩與田園詩合在一起加以論述。筆者亦將其合而論之,該分論處則大略分論。
山水田園詩的興起,最早可以上溯到古代農事歌謠的產生。遠在公元前三千多年,中華民族已建立了發達的鋤耕農業,生活于山水田園之中,故遠古就有《遂草木》、《奮五穀》之類反映農事的詩章。《詩經》中有《豳風·七月》、《齊風·甫田》、《小雅·大田》之類農事詩。然詩中反映的是大規模奴隸勞動的情景,難以看出詩人的個性,田園景物在詩中不多見,山水景物更少見。詩中偶然出現的寫景句子如《桃夭》的“桃之天天,灼灼其華”,《河廣》的“誰謂河廣,一葦杭之”,《溱洧》的“溱與洧,方渙渙兮”,《蒹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伐木》的“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沔水》的“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採薇》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節南山》的“節彼南山,維石岩岩”,《崧高》的“崧高維岳,駿極於天”。詩寫田園山水草木花鳥,有的寫得十分出色,但到底不是主要題材,僅是為比興,或為渲染氣氛,處於陪襯地位。“楚辭”中亦有不少寫山水風光的名句,如《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狄夜鳴,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但也是為了渲染氣氛,寄寓情感,不是主要題材。漢代詩歌本不發達,漢樂府如《戰城南》的“水深激激,蒲葦冥冥”,《長歌行》的“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曦。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無名氏的古詩如《青青河畔草》的“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葵”,亦與《詩經》、“楚辭”寫山水田園景物的手法、風格及作用相似。
從《詩經》到建安近千年,我國山水依舊,田園風光是一天比一天美,但田園詩卻很少,更沒有山水詩。其原因首先是其時生產力與後世相比還不甚發達,詩歌沿“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方向發展,無暇留意山水田園之美,更難及山水田園之妙。其次是其時詩歌還未成熟,尤其是古代詩歌意境說還未產生,文學(主要指詩歌)還未進入自覺時代,真正的文人詩亦未正式產生,因此以描寫山水田園來外化人格、寄寓理趣性靈心態的追求意境美的高層次的詩歌便不可能產生。且先秦至漢代詩多民歌,詩人多是普通百姓,他們因生活及文學水平的制約,無暇欣賞也無法描寫表現山水田園之美。再次,其時時代的主導思潮是重人事重現實的前期儒家思想,儒家詩學的中心是“言志”,目的是“發乎情止乎禮義”,受此影響也不可能產生寫景物重內蘊的山水田園詩。最後,其時經濟文化中心在中原,與南方相比,山水田園之美是較為遜色的,受審美客體影響,也不可能產生較為成熟的山水田園詩。縱向考察,山水田園詩恰須此四者並具才可能產生並走向成熟。
古代第一首較完整的山水詩是曹操的《觀滄海》,詩寫北方山水大海,詩中“水何澹澹,山島聳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等描寫寓志寄情,且視野開闊,意境雄闊,風格健朗豪爽。到東晉南朝時期,隨著經濟文化中心的進一步南移與東南的進一步開發,莊園經濟的發展,門閥士族遊覽山水田園避世樂世以成風,玄學、釋道思想的興盛及儒釋道思想的初步融合,文學自覺時代的來到,意境說的萌生,士族詩人群體的出現,山水田園詩作為獨立的詩歌流派與完整的藝術形式正式出現在古代詩壇上。東晉南朝詩人幾乎都寫山水田園詩,其中陶淵明的田園詩、謝靈運的山水詩最為著名,既肇其源,又奠其基。下面擬作先合後分的具體論述。
兩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空前黑暗,血腥的現實使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念逐漸崩潰,且玄學、釋道思想隨之初興,士人或超脫現實,走向上帝,或耽于美人醇酒,或走向自然而享受南方山水之樂趣,於是兩晉南朝便有竹林七賢與宮體詩人,還有玄言詩人與山水田園詩人。不過士人們不能完全忘懷“修齊治平”,更不能完全脫離現實,於是詩中便有矛盾與痛苦。相比之下,走向上帝遁入空門過於枯寂難耐,耽于美人醇酒又較下劣,而走向自然與享受自然之樂則既不枯寂難耐又較為清雅,故山水田園詩成為時尚,是詩壇最有活力與影響最為深遠的流派。陶淵明與謝靈運因社會地位與生活經歷的不同,雖同受時代及思潮的影響,但詩歌創作的路子與成就卻大不相同。
二、文人心態錄——山水田園詩的審美主體
華夏歷史悠久、一統時間長為山水田園詩提供了審美時間,美麗風光為古代詩人提供了審美空間,創作出至美的山水田園詩。西方風光也自具美的特色,為何其山水田園詩遠不如中國興盛,且其內蘊遠不如中國古代山水田園詩那么深遠婉曲複雜有味呢?除了前文所說審美時間的限制影響了審美空間外,更重要的是審美主體的原因,即古代文人心態的原因。
(一)愛國之情——山水田園詩的高亢主調
以名山大川為筋骨血脈,以田園為肌肉的神州大地是華夏民族獲取生活資料賴以生存的源泉。山水田園哺育人,人必熱愛山水田園,產生一種深沉的山河之戀、鄉土之情。這種山河之戀與鄉土之情隨著時代、社會的發展而愈益濃烈,到民族國家形成時便成為愛國主義崇高感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促使愛國主義最終形成。反過來,古代山水田園詩人又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之下遍游山水,飽覽田園,謳歌華夏風光,創作出優美的山水頌歌,使山水田園詩獲得很高的思想意義,為我國的愛國主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亦為愛國主義傳統的繼承與發揚起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遙遠的上古時代,華夏民族就有許多祭祀山川、旅遊、隱逸的傳說。黃帝游天下,封禪五嶽;巢父、許由因自標高潔不受天下而遁跡山林;虞舜東巡狩,登南山,觀河渚,南巡蒼梧而死,葬於九嶷山;《詩經·周頌·殷》歌頌武王克商,天下統一,疆域遼闊,群山環岳,百川匯河的壯美景象;魏武侯游於西河,讚嘆“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孔子游緇維之林,坐杏壇之上,又出遊少源之野、戎山之上,提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著名觀點;屈原在《招魂》中描繪楚國“川谷徑復,流潺湲些。光風轉蕙,汜崇蘭些”;“層台累榭,臨高山些”,以故國山川美勝,光景可人,呼喚楚王之魂歸來。六朝以後山水田園詩大盛,歌頌描寫山水田園以表山河之戀、故土之情的作品不勝枚舉,借山水直抒愛國之情的作品也紛至沓來。高適有“禮樂光輝盛,山河氣象幽”之頌(《奉酬睢陽李太守》);儲光羲作《游茅山詩》五首,極寫茅山風光的清美與野逸的情趣,詩中“此意在觀國,不言志遠遊”,“天地朝光滿,江山春色明”,意在歌頌處於鼎盛時期的大唐帝國;杜甫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嘆(《春望》);陸游抒“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之情(《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文天祥有“不上峨嵋二十歲,重來為墮山河淚”之恨(《採石》);高啟高唱“江山相雄不相讓,勝形爭夸天下壯”,“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元代周伯綺“高嶺出雲表,白晝生虛寒……澗谷深叵測,梯磴紆百盤……漢唐所羈縻,今則同中原。大哉輿地圖,垂創何其艱;張皇我六師,金湯永深固”(《野狐嶺》),為軍威盛大、國勢宏張、疆土廣大、山河永固而歌。清查慎行隨康熙巡遊興安嶺,寫了四首《登絕域遠眺》,其一云:“輿圖遠辟大興安,鳳舞龍回氣鬱蟠。半嶺初雲輔大漠,喬木落葉依高寒。丹青不數東南秀,俯仰方知宇宙寬。萬里乾坤千里目,欣從奇險得奇觀。”詩情感真摯,描寫生動,歌頌了康熙時國家統一強盛局面。魏源唱“雄山尚作窺邊勢,古澗難平出塞聲”(《居庸關》)。……這些詩或寫山水田園之美以歌頌國家統一強盛,或寫山河之痛,抒發捐軀報國的凌雲壯志;或借山水形勝,寄託國家民族興亡之悲慨。說它是山水詩可,說它是愛國主義抒情詩或許更為恰當。

後記

初次接觸古典詩歌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地點是故鄉用古廟改建的國小。那時對詩歌內蘊及藝術之美的理解自然是不深的,但學過的詩歌至今還不曾忘記,對我的治學及為人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後來讀大學,我對詩歌便格外上心,試著進行了一些研讀。畢業後在教書、寫作之餘也研讀詩歌,斷斷續續蒐集了數百萬字的資料,出版詩歌注析一本,另成論文十餘萬字,但集中研究詩歌卻是近幾年的事。光陰荏苒,三年始成此稿,不勝慚愧。
全書結構以題材、體裁、美學三個方面為橫,對各方面進行縱向論述,大致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網狀結構。論述時又多先史後論,有時也史中有論,構成“史”與“論”的交錯融合。在史方面,我從題材、體裁及美學三方面對古典詩歌進行了縱向的考察與梳理:於題材,我論述了愛情詩歌、邊塞詩歌與山水田園詩,在“樂府”一章中也涉及了部分政治抒情詩;於體裁,我對古體詩、樂府及近體詩詞曲的產生演變進行了梳理考論,也結合講述了一些常識;於詩歌美學,我著重考察梳理了風骨與意境,理清了古典詩學的二元互補與興替,從地域影響的角度清理論述了詩歌風格,論述了詩教及功利與美的關係,還對現當代傳統詩詞的存在與發展進行了反思與瞻望。在論方面,我結合社會時代、文化思想、審美心理及語言聲韻等對古典詩歌的題材、體裁及審美等方面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進行了考察與論述。總之,於史於論,都力求給讀者一個較完整、清晰而又有一定理論深度的答案,對讀者閱讀、欣賞、研究及教學、創作詩歌有較切實的幫助,對祖國詩歌、詩學、文藝的發展及精神文化的建構有所裨益。
要寫出真正的“史論”,著者的收羅要富,涉獵要廣,品鑑要細,沉潛要深,還要將文本與時代、作品與作家、思想與藝術、巨觀與微觀、感性與理性、社會關懷與生命關懷及古與今、東與西、道與器、言與意、靈與肉、天與人等進行縱橫內外結合與融匯。總之,要具有史家與學者的才學膽識及藝術家的感悟。遺憾的是著者才具有限,學殖淺陋,只是一個詩歌研究的新手,加之資料缺乏,時間短暫,已成之書只是一草稿,離著者的理想與讀者的期望尚有很大的差距。古諺云:十年磨一劍。我十年只磨成了一根石針,其鋒利有用與否尚不得而知。古諺又云:板凳能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著者坐冷板凳的功夫是有的,文章多是研讀與深思所得,不敢以剪刀與漿糊來欺騙讀者,也不敢賣弄現今頗時髦的“玄、洋、大”來糊弄讀者,不過卻不敢以“不寫一句空”自詡。對比功底深厚的前輩學者與敏銳的新派高手, 自覺本書史欠明晰,論欠深刻,文欠精妙,讀者如展卷有得,本人即不勝欣慰。至於做老實學問的甘苦,內行人是深知的,不用本人嘮叨,所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本書能以今天這個樣子付楮面世,首先得感謝西華師大治詩五十餘年的老教授周子瑜先生。他在酷暑中審讀書稿,提出了許多指導性意見,使本書質量能有較大的提高。本書在撰寫過程中,曾祥駿教授仔細校閱初稿,師友遲乃鵬教授、曹方林教授曾多次勉勵指導。又,本書對前輩及時彥成果多所吸納,未能一一註明,祈望諒解。
鄭家治
2003年6月於西華大學丹城之醉醒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