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艦船

古代艦船

古代艦船:古代戰船無疑最令人感興趣,其獨特的造型和功能,動人心魄的戰旗、戰鼓和兵器,渲染戰鬥場面的繪畫,以及那些經久傳頌的戰役故事,無不使這些戰船模型別具一種特別的吸引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古代艦船
  • 特點:造型和功能獨特
  • 起源:中國戰船的起源很早
  • 意義:中古最偉大的船隻製造者是中國人
中國的船艦,中國戰船的起源,類 型,發展與演變,漢朝,南北朝,宋朝,明朝,清朝前期,清朝中期,同安梭船,“甘米力治”號,性能與裝備,拜占庭的船艦,地中海的船艦,歐洲的船艦,

中國的船艦

中國人可能是中古時代最偉大的船隻製造者。著名的中國舢舨長久以來就比西方的任何種類船隻都優越。它結合了裝載的空間、航海能力和適航性。1405年,中國的艦隊司令鄭和建立了一個二萬五千人的龐大海軍,並探索了大部份的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國的統治者並不重視這項功業和過程所發現的事物,這些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竟然被擱置在岸灘上,任其腐朽。

中國古代艦船中國古代艦船
中國古代艦船中國古代艦船

中國戰船的起源

3000多年前,周武王跟八百諸侯會盟,率領45000名將士,用47艘大船從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搶渡黃河,終於推翻了殷紂王的腐朽統治。儘管不知道這些船是不是真正的戰船,但它們在這次軍事行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卻是不用懷疑的。到了公元前8~前5世紀的春秋戰國,各種大型的戰船不僅紛紛製造出來,而且建立了專門進行水上作戰的水軍
我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水戰,發生於公元前549年夏天。楚國派遣水師攻打吳國,楚軍無功而返。吳國地處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水軍實力雄厚,擁有當時赫赫有名的余皇、三翼、突冒、樓船、橋舡等各種戰艦。“余皇”又稱“王舟”,是王侯乘坐的大型指揮旗艦。三翼包括大翼、中翼、小翼,是主要的戰艦。大翼長23米、寬3.5米,可以載官兵和槳手90多人。船中兵器有弩32張、箭3300支、盔甲各32副。這是一種快速攻擊的戰船,船體修長,順水而下,疾行如飛,作戰的威力很大。當時的水戰已經從江河發展到海上作戰。公元前485年,吳國水軍就憑藉強大的戰艦優勢,入海北上,進攻山東半島的齊國。這場戰鬥應該是在黃海海面上展開的,最終以吳軍的潰敗而結束。

類 型

中國古代為作戰目的製造或改裝的武裝船舶。一般可分為大、中、小3種類型。大型的是主力戰船,稱為“艦”或“樓船”,有2層、3層、4層,甚至4層以上甲板的。中型的是用於攻戰追擊的戰船,如“蒙沖”、“先登”等。小型的是用於哨探巡邏的快船,如“遊艇”、“赤馬舟”等。為適應作戰時能搶上風和追殲敵船的需要,大多數戰船是專為作戰而設計製造的,以保證具有較好的適航性能、操縱性能和較高的速度。也有一些戰船是採用漁船或商船的船型加以改進後製造的,或臨時用漁船或商船加以改裝,使其能符合作戰的需要。戰船乘人多少以“米重”為標準計算,每人以重2石為準。

發展與演變

大約7000年前,中國的先民已經開始了水上活動。商朝的甲骨文中已經明確地記載了水上活動,至周朝已有水戰的記錄,但舟師和戰船的制度不詳。據《左傳》記載: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楚子為舟師以伐吳……無功而還”。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吳伐楚戰於長岸(今安徽當塗西南),楚師敗吳,獲吳王乘舟“余皇”,吳復襲楚師,取“余皇”去。說明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乘船作戰已很頻繁。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吳“徐承帥舟師將自海入齊”(《左傳》),這是歷史上有記載的中國舟師第一次海上軍事行動。這一時期的舟師已有相當規模。吳越之戰,越軍4.9萬人中有習流2000人。後來,越舟師出海北上攻齊有戈船300艘,死士8000人。戰艦的種類及形制已相當齊備。當時比較大的戰船為“大翼”,長12丈(約合24米),寬1丈6尺(約合3.2米),可容戰士20餘人,槳手50人。河南省汲縣山彪鎮出土的戰國水陸攻戰紋銅鑒,形象地描繪了當時駕船作戰的情景。從圖中可以看出,戰船是槳船,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戰士,下層為槳手。
大翼戰船大翼戰船
大翼戰船大翼戰船

漢朝

漢朝水軍的規模更加巨大,戰船更趨完備。當時既有4層艙室的巨型樓船,也有200斛以下的艇。在漢魏時期不僅船型眾多,船舶裝具也相當齊備,出現了櫓、舵及其他船具,帆亦迅速發展。至此,中國古代船舶技術的發展已經達到比較成熟的階段。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在有名的 赤壁之戰 中,雙方使用的船舶數以千計,足以說明當時水戰的巨大規模。
主要艦種
主要戰艦為艨艟戰艦,兩漢時的水軍(海軍)世界第一,下面我舉些例子。西漢時為滅南越,武帝發動了近4萬人的水軍開入廣州灣,還將近千餘船隻。滅閩越時也發動過將近2萬人的水軍。滅朝鮮,楊仆督率山東水軍近3萬開入鴨綠江。【上面記載始見於史記。】東漢孫權已經能夠發動3萬人的海軍遠征海南島,衛溫率1萬人前往台灣 孫權還派人率1萬水軍前往遼東一帶。
艨艟戰艦艨艟戰艦

南北朝

南北朝時,人們認識到水戰時風力大小無常,不可恃以作戰,因而重視發展人力推進的戰船,出現多槳快艇。隋朝楊素造“五牙”大艦,起樓5層,高100餘尺(約合29.5米),能容戰士800人,有6個拍竿,高50尺(約合14.76米),用以擊碎敵船。唐朝的海鶻船是模仿海鳥而創製的海船,兩側有浮板,具有良好的穩定性,以適應海上作戰的要求。唐朝還發明了車船(輪槳船)。
五牙船五牙船

宋朝

到了宋朝,車船在戰爭中有很大發展,都料匠高宣所制巨型作戰車船長20~30丈(約合60~90米),有23~24個車輪槳。在其所制十幾種車船中,雙車船和四車船是常用的中小型作戰車船。王彥恢所制“飛虎戰艦”,旁設4輪,每輪8楫(葉片),十分輕捷,是常用車船的典型。當時水軍裝備的戰船還有海鰍(模仿海魚形狀的戰船)、雙車、十棹、防沙平底等各類艦艇,供江、海防禦調遣之用。南宋水軍統制馮湛綜合幾種船型之長,造成“湖船底、戰船蓋、海船頭尾”的多槳船,長8丈3尺(約合25.5米),用槳42支,載甲士200人,江河湖海均能適用。南宋秦世輔創製的鐵壁鏵嘴平面海鶻戰艦,長10丈(約30.72米),寬1丈8尺(約5.53米),船底厚1尺(約30.72厘米),10櫓,水手42人,載戰士108人。張貴所制的無底船,是一種奇形戰船,船後截中部無底,只有兩舷和站板,加以偽裝,引誘敵軍躍入溺死。當時還有一種魛魚船,船頭方小,尾闊底尖,尾闊可以分水,頭小底尖使阻力大為減少。這種長5丈(約15.36米),能乘50人的魛魚船是較早見於記載的用漁船作戰船的實例。
宋代無底船宋代無底船

明朝

進入明清時期以後,中國古代戰船的發展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隋唐五代兩宋時期多用於錘擊敵船的拍竿已經消失,而改以戰船本身犁沉敵船,這說明船舶製造和駕駛技術的進步;二是從明初起,戰船上配備了火炮。
宋朝的海舟以福建船為上,明朝的海舟則以舟山的烏艚船為首,而浙直間多用沙船御倭,後來用沙船、福倉船和東莞船守舟山。大號福船勢雄力大,便於沖犁敵船,即所謂斗船力不鬥人力。大福船柁樓三重,底尖上闊,首尾高昂,能容百人,福船的形制規格最稱完備。廣船主骨架用鐵力木製成,堅固性勝過福船,但鐵力木難得,維修不便,後來游擊將軍侯國弼加以改進,底用廣船式,上用福船面。明朝在江浙一帶作戰時往往使用兩頭尖的鷹船先行,它行駛敏捷,進退裕如;沙船隨進,戰無不勝。尤其是浙江的十櫓蒼山船,原是太平縣漁船,曾在抗倭戰爭中發揮重大作用,號稱“蒼山鐵”。後來戰場南移又多用福船禦敵。嘉靖四十年(1561)的寧台溫之捷, 戚繼光 、胡震等所部戰船近戰倭船,犁沉敵船10餘艘,燒殘敵船5艘。從這一戰例中可見當時明軍的戰艦占有較大的優勢,艦船結構強度和航行速度均優於敵艦。明朝還製造了兩頭有舵、進退神速的“兩頭船”,以及特種戰船聯環舟和子母舟。聯環舟船體長4丈(約合12.4米),分為兩截,前截占1/3,裝載爆炸火器,後截占2/3,乘戰士。衝撞敵船時,舟首倒?鉤釘牢敵船,火器爆炸後與敵船同毀。撞擊時,聯結前後截的鐵環自解,後截得以在爆炸前回駛。子母舟長3丈5尺(約合11米),前2丈是艦船,後1丈5尺只有兩舷側幫板,腹內空虛,藏一子舟,母船發火與敵船並焚,軍士可駕子舟回營。

清朝前期

清朝前期,中國水師一般以70~108尺(約合22.4~34.5米)長的趕繒船為主力戰艦,次則以長50~70尺(約16~22.4米)的沙船和雙篷艍?船用於攻戰追擊,再次為長20~50尺(約6.34~15.36米)的唬船和哨船用於追逐哨探。乾隆六十年(1795)福建水師因趕繒、趕艍等船笨重,按泉州同安梭商船式改造,嘉慶五年(1800)又仿照廣東米艇添造戰船,分大、中、小3等(各載米2500石、2000石、1500石)。嘉慶十一年又添造大橫洋梭船作為戰艦。但清朝在1800年時水軍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了。
明末清初主力戰船趕繒船,是中國大型福船的一種,可作戰船、捕魚和運送木材之用。因船底為防藤壺等海蟲腐蝕而經常塗上白灰或白漆,所以又稱“白底船”。其中大趕繒船船長36米多, 寬7米左右,24個船艙,可載重1500石。每船配水手、船工30餘人,水兵80人。中趕繒船 長23米,寬6米,深2米,配水手、船工20多人,水兵60人。大、中趕繒船均是雙桅、雙舵 、雙鐵錨。

趕繒船趕繒船

清朝中期

同安梭船

又名橫洋船,是清代戰船的一種,亦是清代福建同安縣一帶民用海船。同安梭船在嘉慶、道光年間為清軍水師的主力戰艦。船隻按其大小分為一號、二號、三號、集字號以及成字號。小型的同安梭船船體呈梭形,航行快速,寬1丈5尺至1丈9尺。而集字號大同安梭船擁有共 25 門炮。炮座均置於上層甲板,並且只有實心彈。在鴉片戰爭中清軍一般同安梭船只有 8 至 10 門炮,小型的只有 4 至 5 門。

“甘米力治”號

鴉片戰爭中林則徐派人將從美國商人處購回英國1060噸的“甘米力治”號船改成戰艦,可裝炮34門;購回葡萄牙3000斤大炮裝在大戰船上。
“甘米力治”號“甘米力治”號

性能與裝備

戰國時期,船名有大翼、小翼、突冒等名稱,已體現出當時人們對於戰船快速性的關注。到漢朝,人們對船型與船舶性能的關係已有一定的認識,作出了狹而長的船速度高,短而寬的船穩定性好的科學描述。為追求船舶的快速性,出現了效率較高的推進工具櫓,俗稱“一櫓三槳”。在同一時期,對於風力的使用也有較大的進展。到三國時期已有3帆、4帆以至7帆,各帆交錯布置以提高風帆效率。一般用縱帆,能根據風向隨時調整張帆的角度。以竹竿維布帆,重量大,起落迅捷。車船的出現標誌著古代人力推進船舶快速性的最高水平。到了宋朝,車船進一步發展。據文獻記載,唐朝海鶻船頭低尾高、前大後小,兩舷置浮板形如鶻翼,穩定性好,不易傾側,這是最早的船舶穩定性裝置的記載;而降低船舶重心以增加船舶穩定性的記載則更早。中國古代戰船適航性能的發展雖然較晚,但其發展速度卻較快。如沙船就已具有較好的適航性能,它在逆風逆流的情況下也能航行。中國古代有不少船型都能適應不同的自然環境和惡劣的氣象條件,而自宋迄清許多綜合性船型的出現,也表明人們對不斷改進船舶適航性能所作的努力。
中國古代戰船上武器裝備的發展,是以中型和輕型武器為主的。在交戰時,遠則用 弓 、 弩 ,接舷戰用 刀、槍。將士兵卒各備有長短兵器。有的戰船還裝設有拍竿,用以錘擊敵船。戰船多設有戰棚女牆(仿照城牆式樣,有雉堞甚至開四門)或用牛皮蒙在木板上,或釘竹片,作為防護裝置。無女牆的戰船,戰鬥時在左右舷懸掛罟網,以防敵人跳幫。船上還備有:若干小鏢,可在30步(約46.2米)內投擲擊敵;較重的犁頭鏢,在刁斗上下投可以擊殺敵人和洞穿敵船體;撩鉤用以鉤搭敵船;勾鐮用以勾船割繚繩。在很早就已使用燃燒性火箭,主要是焚敵篷帆,使敵船不能行動。
宋朝以後,戰船又備有火藥桶,投中敵舟能使全舟盡焚。戰船上也有使用二級火箭“火龍出水”(見 中國古代火箭 )等火器作戰的。明朝有許多裝備火銃快艇,如“蜈蚣船”及“火龍船”等,後者兩舷暗伏火器百餘件,一船足抵常備戰船10艘之用,可見戰船裝備火器後威力大增。清初,李長庚在福建造霆船30艘,配 火炮400門,以備海戰。一般大型戰船配備火炮17~18門,中型戰船配備火炮12~14門,小型戰船配備火炮4~8門。內河戰船也先後配備火炮,但較小。長江水師的長龍船設1000斤頭炮2門,700斤邊炮4門。舢板船則設800斤頭炮1門,700斤梢炮1門,50斤邊炮2門。

拜占庭的船艦

拜占庭是中古早期最強大的地中海海軍勢力。海軍的力量對他們的生存與帝國的擴張極為關鍵。由於君士坦丁堡的陸上防衛非常堅固,而且能夠確保海路的補給線以預防激烈的圍城戰,因此要對這個城市發動徹底攻擊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只要海軍能夠維持補給線的暢通,就可以確保這個城市的生存。
在中古早期,拜占庭主要的戰船是佐曼,從古代以槳划動的戰船例如槳座戰船發展而來。典型的佐曼是長而狹的快速戰船,由五十到二百個槳手和大三角帆作為航行動力,船身的前後會架設桅桿。佐曼裝置有一個弧形的喙狀嘴來鉤住敵軍的艦隻,讓士兵可以登上敵船,但比較少以船身作衝撞。在船頭、船尾和船身的中央都會建設平台,讓弓兵和投石機平台上向敵船和船員作攻擊。典型的海戰會試圖衝撞或讓敵船停下來,然後由海軍陸戰部隊鉤住敵船並上船進攻。
拜占庭給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使用名為希臘火的秘密武器。希臘火是一種化合物,接觸到空氣時會猛烈燃燒,可以藉由一條管喉向敵船噴出,或像炮彈一般投射出去。對於木製的船隻來說,這是一種極具破壞力的武器,並且是拜占庭的海軍能夠打敗阿拉伯人的關鍵。由於希臘火的秘方十分重要,因此受到嚴格的保密,所以當它失傳後,後世已經無法明白它到底是用什麼東西製造出來的。

地中海的船艦

單層甲板大帆船是以槳劃推動的戰船,即使在中古時代結束後,仍為地中海重要的戰船,因為地中海的水域比較不受猛烈的強風吹襲。在同一時期,由於熱那亞和威尼斯這兩個義大利的城邦國家在地中海東岸沿海一帶地區的貿易量增加,逐漸形成一股海軍勢力。阿拉伯人亦建造海軍來主導貿易,並用來支援他們與拜占庭人的衝突,並與其他基督徒爭奪地中海的控制權。十一世紀,十字軍展開東征,他們從北歐所帶來的船隻則有非常不同的設計。

歐洲的船艦

日耳曼的部落在公元500年左右占領北歐,並發展出幾種新類型的船。典型的商船有寬廣的船身和吃水深的設計,最初僅架設一支桅桿,隨著船身的加大,桅桿也跟著增加。古代北歐人把這種船稱作挪爾。我們今天對這種船的認識比較多,因為1960年代在丹麥的一個港灣底部發現了一艘同類型的遺骸。許多英格魯撒克遜維京人使用這種船來進行貿易和探險。挪爾後來被發展成商船,是中古後期最要的貿易商船。這種吃水線深的船身設計,是為了更容易航行和提高貨物的裝載量。
在北歐發生的船戰,主要是陸戰形式的延伸。商船的船頭和船尾都設有箭塔來保護,並有讓弓兵開火的平台。雖然在船與船接近的時候,雙方的船員都會用弓箭來互相攻擊,但作用僅僅是殺傷敵方的船員和士兵而已。船隻之間可以彼此聯手向敵船作肉搏戰,不過在此海域航行的船艦並沒有能力作衝撞。直到火炮在十四世紀出現以前,並沒有武器可以對敵船造成極大的結構性破壞或把它擊沉。1340年,大約四百艘英國和法國的商船類型戰船,攜帶大批弓兵和徒步士兵參與斯洛里西的戰役,可說是中古後期的典型海戰。這些部隊士兵彼此相依,協力進行作弓箭射擊和近身作戰。
最初的火炮架設在船頭和船尾,小型的火炮則架在舷側以攻擊敵方的船員。打造於1406年的英國船隻克里斯杜弗塔號,是第一艘專門設計來裝置火炮的船隻。一直到中古時代快要結束時,船隻才開始架置舷側炮以擊破敵船的船殼。
維京大戰船在運輸上的用途多過作戰。事實上維京人很少從戰船上作戰。當他們打算作戰,就會把戰船扎在一起作為肉搏戰的平台。在第八、第九世紀開始使用風帆之前,維京大戰船以槳作為動力。雖然這些船隻看來似乎很脆弱,也不太像用來航海的船艦,但是現代的複製品可以證明它們其實十分適於航海。使用風帆後航程大增,則可說明維京人何以在第九世紀展開入侵行動。
愛爾蘭的可拉吉是一種小船,主要用作沿海貿易和航行,但是也可以作深海航行之用。這種小船以動物的皮革包裹在木製船架外而成。船上的皮革以瀝青密封防水。這些極為輕便的小船以由小帆或槳劃來推動。在惡劣的天氣下,皮革的外殼會更為靠攏使小船的水位緊密而不太容易沉沒。在維京人之前,愛爾蘭的僧侶就是使用這種小船探索北大西洋並藉此抵達冰島。
十字軍把北歐的船隻帶到地中海,讓南、北的水手和造船者得到接觸。南方人開始採用北方商船的一些特色,包括它的大船殼和方形風帆。北方人則學習有關羅盤、船尾舵和大三角帆的製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