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中國紅

古代帝王/中國紅

《古代帝王》內容介紹:在中國長達兩乾多年的帝制社會裡,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掌握著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全部大權,影響著同家的命運,更決定著臣民們的生死榮辱。皇帝雖然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自命為“天子”,但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有的睿智,有的愚蠢。有的豁達,有的狹隘……了解中國古代的帝王,從中也可以了解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傳統。 《古代帝王》的作者是戚嘉富。

基本介紹

  • 書名:古代帝王/中國紅
  • 作者:戚嘉富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開本:16
  • 定價:59.00
  • 外文名:Ancient Emperors
  • 出版社:黃山書社
  • 頁數:162頁
  • ISBN:9787546135069 
  • 品牌:黃山書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紅”系列圖書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的全景式記錄和梳理,以中英文圖文對照的形式介紹中國文化。其所關注的100個文化專題,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極富中國特色。它們表現了特定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和中國文化特有的價值觀、審美觀民淚請,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本系列圖書以實用簡明的圖文形式,提供了一個令人愉悅的閱讀空間,讓四海賓朋走進中國文化的殿堂,品味中國文化之美。
這本《古代帝王》(作者戚嘉富)是其中一冊。

圖書目錄

開國皇帝
統一華夏試己燥秦始皇
平民皇帝漢高祖
文治之帝宋太祖
絕世梟雄元世祖
傳奇皇帝明太祖
盛世帝王
雄才大略漢武帝
濟世安民唐太宗
一代女皇武則天
遠邁漢唐明成祖
政治大家康熙帝
亡國之君
昏庸驕奢周幽王
殘暴之君秦二世
多才皇帝宋徽宗
末代皇帝溥儀

文摘

秦始皇是第一位統一中國的開國皇帝,13歲即王位,22歲開始親理朝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滅六國大業,在位37年。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廢除了分封制,代以郡縣制,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他將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被譽為“千古一帝”。雖然秦始皇一生功績卓著,但他同時也是一位暴君,實行暴政,秦朝僅二世而亡,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統一全國
戰國末期,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諸侯國連年征戰,在軍事、政治、外交等各個方面的鬥爭都十分激烈。秦王贏政親政後,逐步確立了自己的絕對權威。從公元前230年起,贏政全面發動了兼併六國的統一戰爭。
公元前230年,秦軍進攻韓國。韓國幾乎沒進行任何抵抗,就被秦軍迅速攻下其都城。韓國滅亡。
公元前225年,秦軍進攻魏國都城大梁,遭到頑強抵抗。秦國採取水攻的策略,將黃河水引入大梁。三個月後,大梁城牆終於塌陷。魏國滅亡。
公元前224年,秦軍進攻楚同,俘虜楚王負芻。楚國又立新君。第二年,秦軍再次大敗楚軍,殺死楚國新君。楚國滅亡。
公元前229年,秦軍進攻趙國。趙國由名將李牧率兵抵抗,雙方相持達一年之久。於是,秦國使用反問計,以重金賄賂趙王身邊的寵臣郭開,讓其誣陷李牧,結果李牧被主少趙王處死。如此一來,趙國無人能統兵抗秦。秦軍在公元前228年攻入趙國都城邯鄲。公元前222年,趙國滅亡。
公元前226年,秦軍進攻燕國。順利攻陷燕國都城薊,燕王遷到遼東。公元前222年,燕國滅亡。
公元前221年,秦軍進攻齊國,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便攻下齊國都城臨淄。齊國滅亡。
從攻打韓國開始到最終滅六國,秦國只用了短短十年的時間。吞併六崮,標誌著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局面。從此,中國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始稱“皂帝”
秦朝以前,中國的統治者最高的稱號是“王”。但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良臘墊之前的王,所以最終將自己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鞏照櫻灑皇帝”稱號的君主,因此自稱“始皇帝”,而讓後世繼承皇位者以數計,為“二世”、“三世”……此後,“皇帝”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專稱。
秦始皇確定皇帝的稱號後,為了加強集權,對原來的中央和地方管理體制進行了變革,在中央沒立三公九卿,在地方實行郡縣制。
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是百官之長,其職責是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工作,同時還要幫助丞相處理政事。太尉的職責是協助皇帝處理軍事事務,是中央政府中的最高軍事長官,有權領兵作戰,但軍隊的調動權歸皇帝。
九卿是三公之下的官吏,分掌朝廷和國家的不同行政事務,分別受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的領導,並直接昕命於皇帝。
郡縣制即全國分為三十六郡(後來隨著邊疆的開拓,又增設了若干郡,至秦滅亡,秦共設定過四十八郡)。郡是秦朝在地方設定的最高行政機構,由郡守、郡尉、監察史負責掌管一郡的事務。縣是郡之下的第二級行政機構,由縣令、縣丞、縣尉及戶史掌管一縣的事務。郡守、縣令的任免均須由皇帝決定。
戰國時期,由於七雄並立時間遙夜道很長,各國在文字、貨幣、度量衡等方面有很大差異。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加強統治、維護統一,實行了通行文字、貨幣、度量衡的措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頒布了“書同文”的詔令,規定以秦國小篆為通行字型。除了小篆以外,秦朝還流行隸朵影洪旬書。隸書筆畫方折、結構平整、書寫方便,不僅在民間使用甚廣,而且各級政府的官方文體也多用隸書,只有少數重要詔書除外。秦始皇統一文字,有利於中國的統一和發展。從此,漢字的結構基本定型。
同時,秦始皇下令統一全國貨幣。他首先將鑄幣權收歸國家,禁止地方和私人鑄幣;其次明確規定法定貨幣為黃金和銅錢,銅錢為圓形方孔錢。此後圓形方孔便成為中國封建社會貨幣的基本形制,沿用了兩千多年。秦始皇統一貨幣後,方便了市場流通,加速了經濟的發展。
面對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度量衡混亂、計量單位不統一的狀況,秦始皇下令以秦國的度量衡為標準。度制以寸、尺、丈、引為單位,以十為進位制度;量制以龠、合、升、斗、桶(斛)為單位,也是十進制;衡制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進位是二十四銖為一兩,一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文字、貨幣、度量衡的統一在中國歷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修築長城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國家。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南伐百越,北擊匈奴,不斷開疆拓土。為了鞏固抗擊匈奴取得的勝利成果,秦始皇命大將蒙恬主持修建了長城。
事實上,長城早在戰國時期就已開始修建。當時,趙、魏、燕、齊、秦等國都曾修建過長城,以此抵禦外族入侵。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防禦匈奴再次南侵,決定修建規模更大的長城。
公元前214年,蒙恬開始在北邊沿黃河修築長城,將原來秦、趙、燕三國長城連線起來,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增築。
經過數十萬民夫的日夜勞作,歷時數年之久,秦長城終於建成,總長度達五千多公里。雖然秦長城是中國古代軍事建築工程的傑作,但它的修建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沉重的徭役和負擔。強大的秦王朝從建立到滅亡只有幾十年時間,其滅亡的根本原因就在於秦始皇的暴政,即沉重的賦役和殘酷的刑罰。
北征匈奴、南定百越
秦朝建立之初便北擊匈奴、南定百越,疆域迅速擴張,全盛時期的疆域西部已達到今甘肅、四川,西南到雲南、廣西,北到陰山。
匈奴是中國北方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戰國時期就利用騎兵行動迅速的優勢,經常深八中原進行襲擾和掠奪。當時,秦、趙、燕與匈奴相鄰,由於忙於內戰,一般對匈奴都採取守勢,並修築長城抵禦。秦統一後,秦始皇於公元前218年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向北征伐。公元前215年,秦軍收復了河套南北的廣大地區。有力地制止了匈奴的搶掠。
百越是中國南部和東南部的越族人民的通稱,分布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南部及兩廣地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很快降服了居住在浙江一帶的越族,接著於公元前221年征服了居住在今溫州一帶的東甌和今福建境內的閩越。公元前214年,越族乘秦軍不備,大敗秦軍。秦始皇立即增派援軍。終於征服了百越,並遷徙了五十萬人戍守,與越人雜居,從而加速了民族融合,也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P2-19

序言

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帝制社會裡,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掌握著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全部大權,影響著國家的命運,更決定臣民們的生死榮辱。
皇帝雖然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自命為“天子”,但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有的睿智,有的愚蠢,有的豁達,有的狹隘……在歷代的數百位皇帝中,雖然也出現過一些英才明主,或開創了一個朝代,或順應歷史潮流,為社會的發展與人民生活的安定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但是由於專制政治的獨裁制、世襲制、等級特權制的制約影響,出現較多的還是暴君或昏君,給國家與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了解中國古代的帝王,從中也可以了解中國幾千年歷史和文化傳統。
公元前226年,秦軍進攻燕國。順利攻陷燕國都城薊,燕王遷到遼東。公元前222年,燕國滅亡。
公元前221年,秦軍進攻齊國,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便攻下齊國都城臨淄。齊國滅亡。
從攻打韓國開始到最終滅六國,秦國只用了短短十年的時間。吞併六崮,標誌著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局面。從此,中國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始稱“皂帝”
秦朝以前,中國的統治者最高的稱號是“王”。但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王,所以最終將自己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因此自稱“始皇帝”,而讓後世繼承皇位者以數計,為“二世”、“三世”……此後,“皇帝”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專稱。
秦始皇確定皇帝的稱號後,為了加強集權,對原來的中央和地方管理體制進行了變革,在中央沒立三公九卿,在地方實行郡縣制。
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是百官之長,其職責是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工作,同時還要幫助丞相處理政事。太尉的職責是協助皇帝處理軍事事務,是中央政府中的最高軍事長官,有權領兵作戰,但軍隊的調動權歸皇帝。
九卿是三公之下的官吏,分掌朝廷和國家的不同行政事務,分別受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的領導,並直接昕命於皇帝。
郡縣制即全國分為三十六郡(後來隨著邊疆的開拓,又增設了若干郡,至秦滅亡,秦共設定過四十八郡)。郡是秦朝在地方設定的最高行政機構,由郡守、郡尉、監察史負責掌管一郡的事務。縣是郡之下的第二級行政機構,由縣令、縣丞、縣尉及戶史掌管一縣的事務。郡守、縣令的任免均須由皇帝決定。
戰國時期,由於七雄並立時間很長,各國在文字、貨幣、度量衡等方面有很大差異。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加強統治、維護統一,實行了通行文字、貨幣、度量衡的措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頒布了“書同文”的詔令,規定以秦國小篆為通行字型。除了小篆以外,秦朝還流行隸書。隸書筆畫方折、結構平整、書寫方便,不僅在民間使用甚廣,而且各級政府的官方文體也多用隸書,只有少數重要詔書除外。秦始皇統一文字,有利於中國的統一和發展。從此,漢字的結構基本定型。
同時,秦始皇下令統一全國貨幣。他首先將鑄幣權收歸國家,禁止地方和私人鑄幣;其次明確規定法定貨幣為黃金和銅錢,銅錢為圓形方孔錢。此後圓形方孔便成為中國封建社會貨幣的基本形制,沿用了兩千多年。秦始皇統一貨幣後,方便了市場流通,加速了經濟的發展。
面對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度量衡混亂、計量單位不統一的狀況,秦始皇下令以秦國的度量衡為標準。度制以寸、尺、丈、引為單位,以十為進位制度;量制以龠、合、升、斗、桶(斛)為單位,也是十進制;衡制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進位是二十四銖為一兩,一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文字、貨幣、度量衡的統一在中國歷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修築長城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國家。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南伐百越,北擊匈奴,不斷開疆拓土。為了鞏固抗擊匈奴取得的勝利成果,秦始皇命大將蒙恬主持修建了長城。
事實上,長城早在戰國時期就已開始修建。當時,趙、魏、燕、齊、秦等國都曾修建過長城,以此抵禦外族入侵。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防禦匈奴再次南侵,決定修建規模更大的長城。
公元前214年,蒙恬開始在北邊沿黃河修築長城,將原來秦、趙、燕三國長城連線起來,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增築。
經過數十萬民夫的日夜勞作,歷時數年之久,秦長城終於建成,總長度達五千多公里。雖然秦長城是中國古代軍事建築工程的傑作,但它的修建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沉重的徭役和負擔。強大的秦王朝從建立到滅亡只有幾十年時間,其滅亡的根本原因就在於秦始皇的暴政,即沉重的賦役和殘酷的刑罰。
北征匈奴、南定百越
秦朝建立之初便北擊匈奴、南定百越,疆域迅速擴張,全盛時期的疆域西部已達到今甘肅、四川,西南到雲南、廣西,北到陰山。
匈奴是中國北方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戰國時期就利用騎兵行動迅速的優勢,經常深八中原進行襲擾和掠奪。當時,秦、趙、燕與匈奴相鄰,由於忙於內戰,一般對匈奴都採取守勢,並修築長城抵禦。秦統一後,秦始皇於公元前218年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向北征伐。公元前215年,秦軍收復了河套南北的廣大地區。有力地制止了匈奴的搶掠。
百越是中國南部和東南部的越族人民的通稱,分布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南部及兩廣地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很快降服了居住在浙江一帶的越族,接著於公元前221年征服了居住在今溫州一帶的東甌和今福建境內的閩越。公元前214年,越族乘秦軍不備,大敗秦軍。秦始皇立即增派援軍。終於征服了百越,並遷徙了五十萬人戍守,與越人雜居,從而加速了民族融合,也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P2-19

序言

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帝制社會裡,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掌握著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全部大權,影響著國家的命運,更決定臣民們的生死榮辱。
皇帝雖然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自命為“天子”,但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有的睿智,有的愚蠢,有的豁達,有的狹隘……在歷代的數百位皇帝中,雖然也出現過一些英才明主,或開創了一個朝代,或順應歷史潮流,為社會的發展與人民生活的安定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但是由於專制政治的獨裁制、世襲制、等級特權制的制約影響,出現較多的還是暴君或昏君,給國家與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了解中國古代的帝王,從中也可以了解中國幾千年歷史和文化傳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