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宦

及侍郎名宦,字士顯,別號二河,明代交河縣城裡人。生年不詳,正德甲戊(1514年)進士,卒於1548年。因累官至戶部左侍郎,故鄉人以此稱之,近五百年來,在泊頭市一直流傳著不少關於及宦的故事。

基本介紹

  • 本名:及宦
  • 別稱:及侍郎
  • 字號:字士顯,別號二河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河間府交河縣
  • 去世時間:1548年
  • 主要成就:戶部左侍郎
軼事典故,

軼事典故

及侍郎名宦,字士顯,別號二河,明代交河縣城裡人。生年不詳,正德甲戊(1514年)進士,卒於1548年。因累官至戶部左侍郎,故鄉人以此稱之,近五百年來,在泊頭市一直流傳著不少關於及宦的故事。
(一)墓地
及宦墓地位於交河縣城西北,距城牆西北角一華里處,原交河中學西南150米處,泊富路以北。共有三座墓冢,東南香口,封土很高,中間大墓封土高達四米,為及宦和夫人范氏墓,兩邊小墓封土高達三米,為及宦與第三個夫人范氏所生次子萬祺、三子萬祥墓,及宦先後共娶三位夫人,第一位楊氏,未育而卒,續娶陳氏,生長子萬言,後陳氏卒。楊、陳兩位夫人均葬於交河城西南窪及家老墳。及宦再娶范氏,及宦死時,范氏僅為30歲。及宦死後並未葬於祖墳,而是皇帝所賞賜墓地。
及宦墓前有青石石碑一通,高約5米,常人須仰視方可見碑額。碑陽為“大明戶部左侍郎及宦之墓”,碑陰是泊頭同鄉萬曆年間禮部尚書余繼登寫的碑文,名《明通議大夫戶部左侍郎及公墓表》,碑前有雕刻松菊梅蘭圖案的供桌,高約一米,長約一米半,寬約一米。往南是寬闊的百米神道,神道兩邊是文武石像生以及馬牛羊獅等。墓地四周有百餘棵高大粗壯的柏樹,即使無風,也呼呼作響。在墓地東南角,有房屋兩間,為看墓人居住。
據說:上世紀五十年代“大躍進”時,及宦墓地的柏樹被刨走,墓磚被拆走作打井之用。“文革”初期,有“紅衛兵”打開及宦墓穴,並未發現棺槨及屍體,也未發現隨葬品。另兩個墓冢並未打開。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展了一場平墳運動,及宦墓及兩個兒子的墓被徹底平掉,至今了無痕跡。
查《交河縣誌》古蹟載:“及宦墓,在縣西二里。敕葬。”這說明,及宦的墓地是皇帝所封,由此而斷,及宦墓不是空墓、假墓。而是在及宦埋葬後,被人盜過了。
(二)傳說
和許多官宦一樣,圍繞及宦的生死功業也有一些傳說。其中最有名的一個是及宦死後的“金腦袋”。
及宦為官,清正廉潔,不善逢迎,就得罪了個別權臣奸相,其中主要是嚴嵩,被饞受害,遭殺頭之罪。傳說及宦任戶部左侍郎後,皇帝讓他帶人到江浙一帶選取皇妃,因他在那一帶任過職。條件是要選騎龍抱鳳的女子。及宦帶人尋找了幾個月,皆未有果,正發愁時,忽然在一戶農家看到一幕景象:一個女子騎在彎曲的牆頭上,懷裡抱著一隻大公雞,正對著東方初升的朝陽。這讓及宦頓生奇想,那牆頭是龍,那雞是鳳呀。於是及宦就將那女子叫了下來,見了其父母,講明理由,無奈女子頭上長了禿瘡,沒有頭髮,一片片的疥瘡皮一摸就掉,這有讓及宦左右為難,弄回一個禿瘡女子去,皇帝能滿意嗎?然而她畢竟符合“騎龍抱鳳”的條件,姑且將就著吧。及宦專門雇了轎子,抬著女子進京復命。
一邊走著,及宦心裡也是惴惴不安,擔心皇帝不滿意。她每隔兩天就偷著撩開轎簾看一下那女子,一次看是原樣,二次看禿瘡沒了。三次看頭皮光亮了,四次看已經生出了頭髮,到第五次看時,女子已經是滿頭黑髮恰如潑墨,面如桃花,艷麗無比,光彩照人。及宦心生驚喜,愁緒一下子就釋然了。
回到京城,皇帝自是高興,重重獎賞了及宦。然而不久,皇帝又下令治罪及宦,殺頭且立即執行,不容申辯。原來,有人密告,說及宦在路上幾次掀開轎簾調戲新選的皇妃,皇帝問同行的人,皆如是說,於是皇帝下令,處死及宦。幾日後,皇帝再問皇妃情況,皇妃遂將實情和盤托出,皇帝方知錯殺了及宦,立即為其平反正名。可此時及宦下屬和家人已經將其無頭屍體裝殮入棺,運回交河,剛走到文安,皇帝便命內務府出資,尋找匠人仿照及宦模樣製作了一個金頭,追到文安,安放在及宦脖子上。同時賜以墳地,派有司將及宦屍體運回家,隆重安葬。
這樣,及宦的無頭屍體便有了一個金腦袋。靈車行至州停宿,州知府心黑貪財,以弔唁、送官服為名,打開棺木,將金頭取出,換以銀頭。下葬那天,及宦的兒女痛哭連聲,其中有人邊哭邊念叨:“大人你好冤枉呀,金腦袋,銀腦袋,不如老人家的肉腦袋呀。”也有傳說是及宦的娘哭著說:“兒呀,你死得曲呀,金腦袋銀腦袋,不如俺兒的肉腦袋呀。”
(三)宦跡
傳說不能信以為真,但及宦確實比較聰明,其祖上有人為官。及宦也不是被害身亡,而是老而致仕,隨即病故。
孫升撰寫的《通議大夫戶部左侍郎及公宦墓志銘》和余繼登撰寫的《明通議大夫戶部左侍郎及公墓表》都對及宦為官履歷、業績和品格作了介紹。正德八年癸酉,1513年,及宦考中舉人。1514年,考中進士,正趕上朝廷選拔才能出眾的人到諸省和御史台任職,及宦便被推薦到兵科任給事中。這個職務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並監察六部,糾彈官吏。嘉靖初年,1522年,有人給皇帝諫言,請求派遣朝內大臣,核對審查邊關重鎮的軍費錢糧,原因是有的邊鎮將領虛報冒領,貪為己有。那些貪占軍費的人知道了這個訊息,請求停止執行詔書。宣化、大同兩個重鎮還沒有派遣,也就不要再派了。一時間輿論鼎沸,都說:宣化、大同兩鎮非法占有公物以及剋扣軍餉比其他邊鎮還多,不應當停止執行詔書,助長邊將的貪占行為,玷污清明政治,影響社會公正。應當在各位大臣中選拔有威望、有能力、有正義感的官吏,儘快去稽查審核。大家一致推選及宦擔當這個任務,並偕同侍御俞君一塊前往。於是,及宦奉皇帝之命,前去考核稽查邊鎮文武官吏。及宦到任後,先是上疏彈劾朔州總兵張,奏摺中舉了證據,說明食鹽虧損以及張侵吞財產數目巨大,所以私下讓人銷毀了賬目。永寧場一百一十餘萬,都是聚積的民脂民膏,化為灰燼。大同鎮守太監馬錫、監倉劉景、前總兵朱振等人侵占軍費,數目不可計量。都御史楊志學,曲意迎合別人而枉法,使得邊備鬆弛,財產受損。及宦請求將這些人法辦。皇帝準奏,於是就將張、楊志學等人卸掉職務,逮捕問罪,登記朱振等人貪污受賄的財產並予以沒收。同時,及宦還上奏皇帝,革除貪污腐敗的官員兩萬餘人。有人走門路通關節,找人說情,及宦一律拒絕。
然而,就是因為這件事得罪了有些人,他們認為及宦不能長期在這個重要部門,上書皇帝,要求將及宦調任他職,於是就把及宦調到了工科,任右給事中。後再調兵科任左給事中。過來一段時間,及宦被外放浙江寧國府任知府。寧國府那地方風俗奇異刁蠻,都認為是難治之地。及宦到任後,誠實安撫,守約定,重信義,各種訴訟官司很快公正釐清。
應天巡撫、副都御史吳廷舉上書朝廷說:高淳縣向來受養馬之困,現在又代養蒙城縣的三百多匹馬,屬於寧國府的宣城等五縣沒有象高淳這樣受養馬之苦,反倒每年侵占高淳的盪田之利。應當平均徭役,以解除高淳百姓的困難。皇帝批准了吳廷舉的奏摺。得知這一情況,宣城等五縣中的少數無官職,但有財勢,不守法度的人以何隆為代表,糾集兩萬多人,廣泛宣傳,表示抗議。及宦趕緊出面調解,講清利害,並急速給都御史、御史寫信,據實相告,直到官方發布文告,明白告訴百姓,停止宣傳等五縣代養馬事宜,聚集的百姓才散去。寧國府的人特別感謝及宦的恩德,為他建立了祠廟而加以奉祀,每到節日,很多人都到祠堂祭祀。
及宦在懷慶任知府時,其父病故,及宦回家守制。期滿後到鳳陽府任知府。及宦在懷慶和鳳陽,如同在寧國一樣,勤於職守,頗得百姓好評。
嘉靖十一年,1532年,及宦升任浙江按察司副使。有海盜劫掠沿海各縣百姓的財產,非常猖獗,官方派軍隊圍剿,多有失利。及宦下令給指揮使楊淮,讓其帶領各郡縣的主管逮捕盜賊的官吏,專門緝拿海盜,很快就逮捕八千多人。有一個有權勢的人出來說和,為海盜講情,及宦給以駁回,秉公執法。那個人很是惱怒,就唆使御史謝君蘭以及眾多的各業人士,消極對抗,並上書狀告、構陷及宦。致使及宦被解除職務,聽人調查。調查了好長時間,結果是及宦確實緝拿海盜有功,解民困擾。御史謝君蘭的狀告屬於憑空捏造,及宦又被起用為陝西副使,不久又任陝西省參政,再後因母喪回家守制。期滿後補為湖廣參政。因有成績,調任山西按察使,左右布政使。及宦所長是盡職盡責地為民辦事,所短是處心積慮地撈取個人名聲。所重是憂慮人民的疾苦,所輕是豢養其私交以成朋黨。
嘉靖二十四年己巳,1545年,及宦進入光祿卿,不久,就以副都御史的身份擔任提督操江。當時,長江流域常常有強盜搶劫財物,傷害行人,及宦召集有關管理機構籌劃安排,嚴加治理。制定了一些防患於未然,銷止於萌芽之中的重要策略。他認為南方人不善騎射,就招募了一批擅長弓箭的射手,對地方供差遣的武官和英勇善戰的士兵進行訓練,他經常到實地督查,隊伍訓練精良,及宦又親自帶領著去圍剿那些盜賊。於是一些臂上搭弓,腰間挎箭的搶劫者紛紛出來,改邪歸正。現在,長江、淮河流域的巡防武官大多精於彎弓射箭,就是從及宦那時開始的。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年,及宦晉升為戶部右侍郎,不久再晉升為左侍郎。這時邊地正在打仗,軍人的薪給和軍隊的費用都得從國庫中支出,再加上皇室的一些祭祀禱告活動和興建宮室、陵寢的活動,費用甚高,每年開支不可計算。掌管國家財政的戶部尚書不能如數供給,及宦作為副職,盡心竭力幫助管理,把握關鍵環節,合理調度調節,使得國家財政盈虧有度,鬆勁有序,收放自如。各位下屬都很依賴他,願意受其指派。
及宦在戶部任職時間長久,皇帝也很器重他,準備再委以重任。及宦卻上疏說自己有病,請求辭職歸鄉。第一次皇帝未準,等到第二次上疏,皇帝才準其致仕回鄉。及宦回家後,只待了四天,就逝世了。訃告發出後,皇帝詔告:下葬禮儀按照規定和同等級別的官吏一樣,及宦雖然清正廉潔,但也不能以私心提高規格。
余繼登對及宦的評價是:及宦性情厚,對親朋故舊也是誠懇實在,雖身為公卿高官,還是和行走在村街里巷中一樣,與鄉親們和出身貧賤的人行對等之禮。平常的禮儀舉止,謙恭隨和,生活節儉,其俸祿收入多以分給聚居的同族親屬。及宦辭世的時候,家裡沒有多餘的錢財。這就是及宦永遠享受美好的聲譽,使人一輩子也忘不了的根源。
《交河縣誌》中介紹及宦說:“性仁於鄉,遇貧賤甚厚。其卒也,遠近悼之。”很樸實地讚揚了及宦的品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