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蘇飲

參蘇飲,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解表劑。具有益氣解表,理氣化痰之功效。主治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濕證。症見發熱惡寒,無汗,鼻塞頭痛,胸脘滿悶,咳嗽痰白,氣短懶言,倦怠無力,苔白,脈弱。臨床上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合併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屬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飲者。

基本介紹

  • 名稱:參蘇飲
  •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組成:人參、紫蘇葉、葛根、半夏、前胡、茯苓、枳殼、木香、陳皮、甘草、桔梗
  • 功用: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 主治: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濕證。症見發熱惡寒,無汗,鼻塞頭痛,胸脘滿悶,咳嗽痰白,氣短懶言,倦怠無力,苔白,脈弱
  • 分類:解表劑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附方,

歌訣

參蘇飲內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齊;乾葛木香甘桔茯,氣虛外感最相宜。

組成

人參6g,紫蘇葉6g,葛根6g、半夏6g、前胡6g、茯苓6g、枳殼4g、木香4g、陳皮4g、甘草4g、桔梗4g。

用法用量

加生薑7片,大棗1枚,水煎溫服。

功用

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主治

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濕證。發熱惡寒,無汗,鼻塞頭痛,胸脘滿悶,咳嗽痰白,氣短懶言,倦怠無力,苔白,脈弱。

方義

本方治證為素體脾肺氣虛、外感風寒所致。風寒束表,邪正相爭,則惡寒發熱、頭痛;肺氣閉郁,毛竅閉塞,則無汗、鼻塞;脾肺氣虛,內有痰飲,因外感而引動,故咳嗽痰白;痰飲阻滯氣機,故胸膈滿悶;正氣不足,故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脈弱。總之,其病機主要是脾肺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阻氣滯,故治當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方中蘇葉、葛根為君藥,發散風寒、解肌透邪。前胡、半夏、枯梗止咳化痰,宣降肺氣;陳皮、枳殼理氣寬胸。五藥共為臣藥,化痰與理氣兼顧,既寓治痰先治氣之意,又使肺氣升降復常而有助於表邪之宣散。人參益氣,與紫蘇葉相伍,扶正托邪;茯苓健脾,滲濕消痰,與半夏相配,以加強化痰之功;木香助陳皮、枳殼以行氣,醒脾暢中。三藥共為佐藥。炙甘草補氣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益氣解表、理中化痰之效。人參雖為佐藥,但其作用亦甚重要,故名為參蘇飲。

配伍特點

散補並行,散不傷正,補不留邪。

運用

1、本方為益氣解表、理氣化痰的代表方。臨床套用以惡寒發熱、無汗頭痛、咳嗽痰白、倦怠乏力、苔白、脈弱為辨證要點。
2、現代常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合併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屬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飲者。

加減化裁

惡寒、無汗、鼻塞、風寒束表較甚者、可去葛根,加荊芥、防風以散寒發汗。

附方

名稱:參蘇飲
組成:人參、紫蘇、半夏、桔梗、杏仁、麻黃、荊芥、陳皮、防風、甘草、桑白皮
用法:上㕮咀,為粗末。每服五錢,加生薑三片,烏梅一個,和勻,好酸醋浸一宿,慢火炒,復浸一宿,再炒,以醋乾為度,為細末。心嗽面赤流汗,乾薑湯下;肝嗽眼中淚出,烏粟米湯下;肺嗽上氣喘氣,桑白皮湯下;脾嗽不思飲食,生薑湯下;膽嗽令人不睡,生薑自然汁下;冷嗽,夜間多嗽,蔥白頭湯下;熱嗽日間多嗽,蜜湯下;暮嗽涕唾稠粘,生薑湯下;氣嗽肚腹脹滿,青皮湯下;傷風嗽流涕,荊芥防風湯下;腸嗽痰結成塊,五味子湯下;產嗽背疼,黃蠟湯下;癆嗽,四肢羸瘦,秦艽湯下;血嗽連聲不止,當歸湯下
主治:諸般咳嗽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六
名稱:參蘇飲
組成:人參、紫蘇葉、前胡、半夏、葛根、茯苓、桔梗、枳殼、陳皮、甘草、羌活、蒼朮
用法:上用水一鐘半,加生薑三片,蔥頭—根,煎八分,熱服
主治:秋月傷寒,發熱頭疼咳嗽,或中脘痞滿,嘔吐痰水,及感冒風邪,頭疼鼻塞,憎寒壯熱,名曰重傷風
出處:《醫便》卷三
功用:寬中快膈
名稱:參蘇飲
組成:紫蘇、陳皮、桔梗、半夏、前胡、乾葛、甘草、枳殼
用法:上銼。加生薑,水煎,熱服;或調紫草膏熱服。表汗更佳
主治:小兒傷風、傷寒,發熱咳嗽,痰涎,喘急,未明痘疹,疑似之間
出處:《古今醫鑒》卷十四
名稱:參蘇飲
組成:人參、半夏、蘇葉、陳皮、赤茯苓、甘草、枳殼、乾葛、前胡、柴胡、香附、山楂肉
用法:生薑三片為引,水煎服
主治:小兒痘疹發熱,惡寒咳嗽者
出處:《片玉痘疹》卷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