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式地方治理研究

參與式地方治理研究

《參與式地方治理研究》是2009年1月1日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余遜達。本書主要介紹了參與式治理與地方政府制度創新、參與式地方治理中的民主與性別議題、社會發展與社區治以及地方經濟發展與政策過程。

基本介紹

  • 書名:參與式地方治理研究
  • 頁數:357頁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月1日)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ISBN: 9787308064651
條形碼: 9787308064651
尺寸: 22.6 x 16.6 x 2.2 cm
重量: 481 g

作者簡介

余遜達,博士、政治學教授。在國內外刊物上出版或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堅持正確政績觀,創人民滿意政府”(《鄧小平理論與浙江實踐》論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獲浙江省委宣傳部優秀論文二等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初級階段社會主義”(《浙江社會科學》,1999.1)獲浙江省社聯優秀論文二等獎;“人權與社會保障”(《新華文摘》,1998.2)獲浙江省政府優秀論文獎;“鄧小平的民主理論”(《浙江省紀念建黨70周年論文集》,當代中國出版社,1997.12)獲省委組織部、宣傳部優秀論文三等獎;“發展中國民主政治的戰略思考”(《政治學研究》,1996.4)獲浙江省社聯優秀論文一等獎;“鄧小平與中國經濟制度創新”(《人民日報》,1995.3.30)獲浙江省優秀論文獎、浙江省社聯優秀論文二等獎;“論美國公民投票率的下跌”(《世界歷史》,1992.4)獲浙江省政府優秀論文三等獎。

內容簡介

《參與式地方治理研究》主要內容:在有關治理或地方治理的各種紛紜龐雜的概念與理論當中,近年來逐漸呈現出的演進特色之一,是對於治理問題側重哪些層面的變化。已往基於“治理”概念必須與“統治”、“行政”等舊有概念相互區分,因此特別注重治理之“主體”上的變化,亦即由國家/政府擴展到企業/市場與社會組織/第三部門/小區,以及公民個人與此三種主體之間的關係。晚近則在所謂“新公共管理”運動影響下,討論治理問題時,愈來愈強調治理的“績效”應如何厘定與評估。本文認為,前者主要屬於“過程取向”的觀點,分析焦點多半在於治理主體擴大的背景與條件、不同主體的行為邏輯與特徵,以及不同主體參與治理過程中的相互關係與互動機制等。而後者則可稱之為“結果取向”的觀點,多半專注於績效與後果應採取哪些判準或指標等。
這種取向之間的區分,不僅具有概念釐清上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在分析實際現象,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時,有助於避免因為不加區分所產生的誤導。例如,兩岸學者針對本身內部治理問題,近來出現愈來愈多關於所謂“善治”或“良治”的討論,提出各種實證性與診斷性的觀點。仔細觀察這些討論,當可發現其間存在衡量善治程度的不同標準,有些是以過程層面現象為主,有些則是以結果層面為主,有些則兼采兩者。然而,無論是哪一類論述,往往出現一種明示或隱含的預設:滿足過程層面上主要善治標準的治理實踐,也同時較可能在結果層面上符合善治標準,反之亦然。換言之,其所預設的是兩種層面之間的一致性與兼容性。然而,在現實案例中,兩者之間扦格不入的情形,卻時常因為治理主體的愈趨多元化而隨之增加,《參與式地方治理研究》中有數篇都反映出這個事實。因此,廓清兩種層面各自如何去理解與尋求善治,如何去先求充分區隔再求適度整合,顯然有其必要性。

目錄

導論 徐斯勤
第一編 參與式治理與地方政府制度創新
地方治理與產業群聚之關係研究:桃園縣招商政策與光電產業之案例分析
參與式治理與人民建議徵集制度的杭州經驗
創新持續力與中國地方政府改革:幾個關鍵命題的探討
第二編 參與式地方治理中的民主與性別議題
村民自治:浙江的實踐與思考
中國式的公民會議與地方治理:浙江省溫嶺市民主懇談會的經驗
審議民主在社區:台灣地區的經驗
地方治理中的女性參與:以浙江農村女性參與村民自治為例
第三編 社會發展與社區治理
改革中的道德困境
在參與中成長的中國公民社會——中國公民社會發展路徑的反思與批判
非營利組織參與社區營造之角色與策略:以“桃米生態村”為例
社區治理與網路社會之研究:理論、方法與策略
第四編 地方經濟發展與政策過程
地方政府競爭:多層次核心——外圍區域框架下的考察——以長三角地區為例
由成長機器觀點論證台北市北投空中纜車建置之政策網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