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的詩意人生

本書分為四章,詳細內容包括厲以寧的詩意人生、引言紙上應留墨跡,書山總有知音、兩個故鄉:江蘇儀征和湖南沅陵、停步,停步,回憶兒時住處、兩度萍蹤非預料、何處不逢春,春光不待人、當年樹已站,鄉戀情如故、新人新事出新風;兩個學習領域:經濟學和詩詞、只計耕耘莫問收、依依夢裡話當年、詞在精工不在狂、白頭豈止因離恨、書生意氣短長中、前事已茫茫,花紅心也涼;兩個北大:浮面上的和深層次的、一樣湖山多樣景、紅樓長誑書燈里,一醉成知己、晴或雨,信將疑,桃花未放草仍稀、布衣莫問官場事、新墳已比舊墳多、歷史無情終有序;兩種深情:家和國、追憶搖藍曲,淚流有幾多、豈待他鄉白髮時、寰球廣闊任由之、未老還鄉莫斷場、仙境原來非夢幻、悠然原來非夢幻、一生難得自知明——代結束語。

基本介紹

  • 書名:厲以寧的詩意人生
  •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 ISBN:7505834053, 9787505834057
  • 品牌:經濟科學出版社
  • 作者:傅旭著,,,
  • 開本:0開
  • 定價:21.00
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作者簡介

傅旭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畢業,法學碩士,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現為人民日報常駐全國人大常委會記者,中國人大制度新聞協會副會長。

媒體推薦

引言
紙上應留墨跡,書山總有知音
厲以寧,著名經濟學家,我國經濟學界最早研究當代非均衡理論的人。他所著《非均衡的中國經濟》一書,被評為“影響新中國經濟建設的10本經濟學著作”之一。他從中國經濟的非均衡性出發,提出了用股份制重新構造我國經濟的微觀基礎的建議,為國內改革開放以來最早提出股份制的學者之一,人們有時稱他為“厲股份”。但在20世紀80年代,直到90年代初,他更多的則是受到批判和誤解。厲以寧自1980年以後對中國就業問題的研究,尤其是1994年提出“失業比通貨膨脹更令人擔心”、“就業是中國最重要的社會經濟問題”,以及“就業優先”
等論點,引起廣泛注意。他在中國巨觀經濟政策研究中的卓見已經被實踐所證實。但他在這個問題上也一再遭到質疑。風風雨雨一路走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並探索不止。這種精神,贏得了學術界的讚賞和青年學生的崇敬。
厲以寧除了擔任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外,還有一大串頭銜和職務,包括連續三屆(第七、八、九屆,1988~2002年)的全國人大
常委會委員,中國民主同盟名譽副主席,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中國企業投資協會副會長,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中方委員,中日關係史學會會長。經濟學方面的卓越建樹,繁忙的社會活動,令厲以寧聲名大振,為公眾所矚目。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人大會議期間,當代表們來到首都人民大會堂,踏上台階步人會場時,厲以寧一出現,馬上成為眾多記者圍追堵截的對象,各家媒體的精兵強將蜂擁而上,在他的周圍形成多層包圍圈。當前經濟形勢、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西部大開發、民營經濟、中國加入WTO後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面對連珠炮似的提問,他處之泰然,侃侃而談。在人們的印象中,他始終是一位治學嚴謹並有獨立見解的經濟學家。
然而,一個偶然的機會,使許多熟悉和不熟悉他的人,對他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伴隨他70年人生歷程的不僅僅有經濟學思想,更有著充滿激情與哲理的詩意.兩者相互交融.構成他獨具魅力的人生。
那是2000年11月底的一個周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多功能廳里里外外人聲鼎沸,厲以寧的眾多桃李從四面八方趕來聚集這裡,有遠自法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來的,有來自江蘇、安徽、廣西、廣東、黑龍江等省市的,歷屆弟子一共來了三四百人。一次別開生面的活動開始了:上午,聽慣老師講經濟課的學生們,第一次聽老師講解唐宋詩詞欣賞;下午,經常與老師探討經濟問題的他們,第一次舉辦了名為“經濟學家的詩情畫意”的厲老師詩詞研討會;晚間,熟讀各類經濟著作的他們,又第一次舉辦了“詩情高歌到碧霄”的厲以寧詩詞朗誦會,詩歌、音樂伴隨他們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夜晚。
欣賞著這些詩詞,閱讀者始而驚,繼而喜。眼下名人詩詞可謂多矣,但是像厲以寧這樣的功底、意蘊,即使在職業詩人中也不多見,何況對厲以寧來說,詩詞只是他的“餘事”而已。他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詩人。
在同天下午舉辦的《厲以寧詩詞解讀》一書的首發式上,厲以寧謙虛地說:“我是一個經濟學研究者.一個經濟學教師。詩詞是我的愛好,也是我業餘興趣的一種寄託:我從高中起就寫詩填詞,都是有感而發,從來沒有想過要出版詩集。現在出版了詩選,這也算是‘沉沙無意卻成洲’吧。”
……

圖書目錄

引言 紙上應留墨跡,書山總有知音
第一章 兩個故鄉:江蘇儀征和湖南沅陵
一、往事悠悠似彗星,一閃無蹤影
二、停步,停步,回憶兒時住處
三、兩度萍蹤非預料
四、何處不逢春,春光不待人
五、當年樹已枯,鄉戀情如故
六、新人新事出新風
第二章 兩個學習領域:經濟學和詩詞
一、只計耕耘莫問收
二、依依夢裡話當年
三、詞在精工不在狂
四、白頭豈止因離恨
五、書生意氣短長中
六、前事憶茫茫,花紅心也涼
第三章 兩個北大:浮面上的和深層次的
一、一樣湖山多樣景
二、紅樓長夜書燈里,一醉成知已
三、晴或雨,信將疑,桃花未放草仍稀
四、布衣莫問官場事
五、新墳已比舊墳多
六、歷史無情終有序
第四章 兩種深情:家和國
一、追憶搖籃曲,淚流有幾多
二、豈待他鄉白髮時
三、寰球廣闊任由之
四、未老還鄉莫斷腸
五、仙境原來非夢幻
六、悠然身在牧鄉中
一生難得自知明——代結束語

文摘

書摘
菩薩蠻
別長沙
一九五一年

平堤沙岸湘江渡,
嬌紅艷紫湘山樹。
湘水自多情,
歡騰送我行。
無窮留戀意,
伴逐霞雲起。
何處不逢春,
春光不待人。
詞中的“何處不逢春,春光不待人”,既是自信,更是自勉。
厲以寧和蔡士德二人相約,“再來長沙,一定同游橘子洲”。然而誰都沒有想到,這一去就是30多年,直到1985年,厲以寧夫婦去桂林開會,會後來長沙講學,住在湘江賓館,蔡士德偕夫人張蘭珍來湘江賓館看望厲以寧,兩人才得以重逢。老同學此番見面,自是萬千感慨。蔡士德這時在湖南財經學院統計系任教,已56歲,厲以寧55歲,執教於北京大學,一南一北,厲以寧為此賦了一首《七絕》。

七 絕
別後三十四年在長沙重遇蔡士德同學
一九八五年

往事如雲遠近中,
沅湘舊事漸朦朧,
依稀猶記當年約,
橘子洲頭橘子紅。
兩人一起從沅陵乘小木船東下參加高考,一被北京大學錄取,一被湖南大學錄取,誰能想到一別竟長達34年呢?
蔡士德夫婦都是沅陵人,他們時常回沅陵,厲以寧向他們打聽沅陵近況。他們只搖頭,說“還不如你年輕時的情形吶!”什麼理由造成的?他們雖沒有細談,但各自心中有數。厲以寧感慨之餘,填了一首《搗練子》。

搗練子
聞沅陵近況有感
一九八五年

鄉土戀,
故園情,
老友重逢話暫停,
且問城南江上景?
“叢山不似舊時青”。

七 絕
重讀晏殊詞
一九五六年

花落燕來小徑中,
採桑少女笑顏紅,
休言富貴無佳作,
纖巧溫馨一代風。

厲以寧這首詞中涉及的是自己最欣賞的晏殊兩首詞,它們的確是傳世名作。一首是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另一首是《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有的評論家把晏殊的詞說成是“有富貴氣”,厲以寧不以為然。厲以寧認為,評論一個人的詩詞要看他的代表作,而不能從這個人的上百首或上千首詩詞中挑上幾首非代表作,就妄加評論。比如說,陸游一生寫過上萬首詩,有些是平庸之作,有些寫得粗陋,甚至不能卒讀,要挑毛病,隨處可挑。但陸游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七律·臨安春雨紉霽》),“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七律·書憤》),才是他的代表作,評價陸游的詩應當以此為據。
厲以寧詩中用“纖巧溫馨一代風”一句,給了晏殊很高的評價。
對於歐陽修的詞,厲以寧也是喜愛的。在《七絕·重讀歐陽修詞》中,厲以寧寫道:

七 絕
重讀歐陽修詞
一九五四年

章台路斷怨樓高,
秋韻原來風竹敲,
白髮戴花船上醉,
明年誰約洛城郊?
厲以寧在這首詩中,涉及歐陽修的四首詞,其中,一是《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二是《木蘭花》:“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淒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故倚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三是《浣溪沙》:“堤上遊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綠楊樓外出鞦韆。 白髮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盞頻傳,人生何處似尊前。”四是《浪淘沙》:“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游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對於北宋婉約派另一代表人物晏幾道的詞,厲以寧也有較深的研究。晏幾道是晏殊的幼子,但在政治上不得志,只當過很小的小官。但在詞的寫作上,與其父齊名,人稱“大小晏”,或並稱“兩晏”。據厲以寧的好友、北京大學老同學何持方教授的記述:“以寧認為晏幾道的詞雖然清婉,如有‘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這樣的名句,但仍沒有擺脫六朝宮體詩的影響。用字工麗,卻掩蓋不住仕途失意的傷感”。
1956年,厲以寧寫了這樣一首《七絕》。

七 絕
重讀晏幾道詞
一九五六年

六朝宮體韻流長,
婉約詞情足斷腸,
老盡紅塵憐倦客,
幾人悟出實淒涼。

調笑令
偕何玉春自清河騎車回北大,沿河溝西行,不覺迷路
一九八六年

楊柳,
楊柳,
雜草叢生前後。
不分南北東西,
飄絮令人眼迷。
迷眼,
迷眼,
粉蝶漸飛漸遠。

往事不堪回首,特別是那些令人傷心的往事,但往事又往往深埋在心頭,一不經意,回首又是難免的。何玉春1955年由華中工學院畢業後分配到遼寧工作,到1992年已整整37年了。這
一年7月,厲以寧偕夫人應邀到瀋陽講學,不禁想起當年兩地分居的情況,他代妻子寫下了一首《七絕》。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