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陽十二丞相

原陽十二丞相

原陽十二丞相,“丞相”之成立大各異,數量設定不等,其職多是輔佐皇帝,料理政事。在全國範圍內一縣能出十二丞相只有原陽縣(今河南省原陽縣),尤其是韋家“一門三相”,更是無可比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陽十二丞相
  • 職能:輔佐皇帝,料理政事
  • 地點原陽縣
  • 人物:張蒼、陳平、周勃
簡介,個人介紹,陳平,周勃,周亞夫,韋思謙,韋承慶,韋嗣立,婁師德,楊檜,李穆,万俟卨,

簡介

漢代四丞相張蒼、陳平、周勃、周亞夫事跡累續《史記》世家,唐代婁師德,韋思謙、韋承慶、韋嗣立、楊再思,北漢楊檜、宋代李穆、万俟卨。在歷史也曾一度顯赫一時。

個人介紹

張蒼 
張蒼(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52年),西漢丞相,封北平侯,陽武縣(今河南省原陽縣)富寧集鄉張大夫寨村人。他生於戰國末年(公元前256年),死於漢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戰國末期曾在荀子的門下學習,與李斯、韓非等人是同門師兄弟。在秦朝時曾經當過御史。劉邦起義,他歸順了劉邦西漢王朝建立之後,他先後擔任過代相、趙相等官職。因為他幫助劉邦清除燕王臧荼叛亂有功,被漢高祖晉封為北平侯,以後又遷升為計相、主計。 漢文帝時陳平去世後接任丞相一職,漢文帝後元元年因政見不同而自動引退。主要門生為是洛陽人賈誼。曾校正《九章算術》,制定曆法,也是我國歷史上主張廢除肉刑的一為古代科學家。現有張蒼墓,位於原陽縣城關鎮東北2公里谷堆村,屬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蒼墓碑中刻“漢丞相北平侯張公諱蒼之墓”,為清康熙年間立。另有“張蒼紀念堂”大殿和“西漢丞相張蒼故里”大型石碑。

陳平

陳平(?一公元前178年),陽武(今原陽東南)人,偉大的謀略家。少時喜讀書,有大志,曾為鄉里分肉,甚均,父老贊之,他感慨地說:“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吳廣起義後,六國貴族也紛紛起兵,陳平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讒亡歸項羽,隨從入關破秦。劉邦還定三秦時,又間行降漢。拜為都尉,使參乘、典護軍。後歷任亞將、護軍中尉。先後參加楚漢戰爭和平定異姓王侯叛亂(見異姓諸侯王)諸役,成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劉邦困守滎陽時,陳平建議捐金數萬斤,離間項羽群臣,使項羽的重要謀士范增憂憤病死。高帝六年(前201)又建議劉邦偽游雲夢,逮捕韓信。次年,劉邦為匈奴困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後採納陳平計策,重賄冒頓單于的閼氏,才得以解圍。陳平因功先後受封為戶牖侯和曲逆侯。漢高祖死後,呂后以陳平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前189),與王陵並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後陳平徙為右丞相,但因呂后大封諸呂為王,陳平被削奪實權。呂后死,陳平與太尉周勃合謀平定諸呂之亂,迎立代王為文帝(見漢文帝劉恆)。文帝初,陳平讓位周勃,徙為左丞相,因明於職守,受到文帝讚賞。不久周勃罷相,陳平專為丞相。孝文二年死。

周勃

周勃(?—前169年),秦末漢初的軍事家政治家西漢開國功臣,大將,沛縣(今江蘇豐縣)人,原籍河南原陽。秦二世元年(前209)隨劉邦起兵反秦,以軍功拜為將軍,賜爵武威侯。在隨劉邦由漢中進
取關中時,擊趙賁,敗章平,圍章邯,屢建戰功。楚漢成皋之戰中周勃先留鎮關(今陝西商縣西北)重地,後率軍投入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主要戰場作戰,與項羽正面對峙。先後攻取曲逆(今河北完縣東南)等地,占領泗水、東海兩郡(今皖北、蘇北一帶),凡得二十二縣。漢高祖六年(前201),受封絳侯。繼因討平韓信叛亂有功,升為太尉。劉邦死前預言“安劉氏天下者必勃也”。劉邦死後,呂后專權,呂后死後,周勃與陳平等合謀智奪呂祿軍權,一舉謀滅呂氏諸王,擁立文帝,後官至右丞相。漢文帝十一年去世,謐號為武侯。

周亞夫

周亞夫(前199~前143年),周勃次子,在歷史上也非常有名的軍事家,在七國之亂中,他統帥漢軍,三個月平定了叛軍。後死於獄中。

韋思謙

韋思謙(?~公元689年),本名仁約,以字行,唐朝丞相,原陽縣陡門鄉韋城村人。今存韋思謙祠,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原陽縣城北1公里有韋思謙墓。其兩個兒子韋承慶、韋嗣立皆為唐朝丞相。《舊唐書》載:“前後四職替代,又父子三人,皆至宰相,有唐以來,莫與為此。”

韋承慶

韋承慶(639—705),字延休,陽武(今河南原陽)人,韋思謙子。性謹畏,事繼母篤孝。第進士。累遷鳳閣舍人,在朝屢進讜言。轉天官侍郎,凡三掌選,銓授平允。長安中,(公元703年左右)拜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張易之誅,承慶以素附離,流嶺表。歲余,以秘書員外少監召,兼修國史,封扶陽縣子。遷黃門郎,未拜卒,謚曰溫。承慶著有文集六十卷,《兩唐書志》傳於世。

韋嗣立

韋嗣立 字延構。原陽陽武人,韋思謙子。武則天時進士,任萊蕪縣令,累任御史大夫,以太中大夫致仕。韋嗣立初由進士為雙流縣令,政績卓著。公元695年(證聖元年),其兄韋承慶為鳳閣舍人,因病去任,朝廷召時任萊蕪縣令的韋嗣立代為鳳閣舍人,深得武則天信任。武后長安時為鳳閣侍郎。當時酷吏橫行,人人自危,他卻敢於挺身而出,犯顏直諫。提出“興學校、洗枉濫”,但未被採納。後受到州縣非議,請求離開京城到外地補任,遂以鳳閣侍郎身份為檢校汴州刺史。由於其兄韋承慶依附張易之兄弟,二張被誅後,韋嗣立因與二張友善罪被貶饒州。中宗景龍時任兵部尚書。韋嗣立因與萬年(今西安市舊城一帶)人韋後同姓,曾奉詔附韋後屬籍。韋後臨朝亂政,為玄宗所殺,韋嗣立為此受到株連,徙往陳州,死後追謚為“孝”。

婁師德

婁師德(公元630年~公元699年),字宗仁,唐朝丞相,謚貞公,原陽縣原武人。一生以“偉岸大度,氣量寬厚”著稱,曾推薦唐代名相狄仁傑為丞相。成語“唾面自乾”即由婁師德寬厚大度的故事而來。今原武鎮東關有“婁師德紀念館”,師寨鎮安莊村南有婁師德墓。
楊再思 
楊再思(?~公元709年),唐朝丞相,原陽縣原武鎮楊大寨村人。楊再思為三朝元老,被封為“鄭國公”。其為人“巧而圓滑,能得人主微旨”。贈特進、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

楊檜

楊檜,北漢丞相,原陽陽武人。

李穆

李穆(公元928—984年),字孟雍,北宋宰相,開封陽武(今河南原陽縣)人。《宋史本傳、圖繪寶鑑補遺》載:“周顯德初以進士,為郢、汝二州從事,太平興國中拜左諫議大夫,參知歐事。善篆、隸,工丹青。卒年五十七。”

万俟卨

万俟卨(1083—1157),南宋奸相,字元忠(一作元中),開封陽武(今河南原陽)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登上舍第,歷官樞密院編修。南宋紹興初年因御盜有功,擢湖北轉運判官,改為湖北提點刑獄,尚書比部員外郎。後附屬權相秦檜,官監察御史、右正言,素與與荊湖宣撫岳飛有隙。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年)秉承秦檜意旨,彈劾岳飛,主治岳飛之獄。誣陷岳飛虛報軍情及逗留淮西等罪,一口咬定岳雲曾經寫信給張憲,布置奪軍謀反的計畫,陷岳飛於死獄,致使岳飛父子和張憲等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紹興十二年(1142年)後遷參知政事,充使赴金報謝。因與秦檜爭權交惡,被罷黜,謫居歸州(今湖北省秭歸縣),繼移居沅州(今湖南省芷江縣)。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秦檜死被召還再相,復任參知政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升任右相致仕卒。在位時因繼續主和投降,臭名昭著,被人民所唾棄。《宋史》議:“卨始附秦檜,為言官,所言多出檜意;及登政府,不能受鉗制,遂忤檜,去。”又:“卨主和固位,無異於檜,士論益薄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