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尾蜥虎

原尾蜥虎

原尾蜥虎(學名:Hemidactylus bowringii)是壁虎科、蜥虎屬爬行動物。體背粒鱗大小一致;頦片2對,內側一對較大;指(趾)下瓣雙行;指(趾)間蹼不發達,末端具爪;體背間有縱向斷續的棕褐色斑紋;尾近圓柱形。雄性肛前孔、股孔在肛前被2-4片鱗片分隔。生活時,頭、軀幹背面棕黃色,體背有斷續的棕褐色縱向斑紋,尾部亦有棕褐色橫斑;有時體色較淺,斑紋不明顯。腹面黃白色。

原尾蜥虎棲息於建築物的檐縫、牆縫等隱蔽地方。白天匿居,晚上在燈光處活動。尾易斷,也易再生。捕食燈光下的小型昆蟲,如蛾、蚊子、白蟻等。主要分布於中國華南、琉球群島、寮國、越南。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原尾蜥虎
  • 拉丁學名:Hemidactylus bowringii
  • 別稱:縱斑蜥虎、檐蛇、鹽蛇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爬行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蜥蜴目
  • 亞目壁虎亞目
  • 壁虎科
  • 蜥虎屬
  • :原尾蜥虎
  • 亞種:無 
  • 命名者及年代:Gray,1845
  • 同義學名:Lacerta chinensis、Doryura bowringii
  • 英文名:Bowring’s Smooth Gecko、Original-tail gecko
  • 保護級別:(IUCN)2017年 ver 3.1——無危(LC)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習性,攝食,冬眠,鳴叫,斷尾,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體形較小,頭體長47-50毫米、尾長47-48毫米。頭較扁,略呈三角形。眼大,瞳孔呈一縱裂縫;耳孔小,鼓膜深陷。吻鱗後端有一凹溝:上唇鱗10枚,下唇鱗8枚;頭、軀幹背面被覆大小一致的細粒鱗;胸腹部鱗片稍大,覆瓦狀排列。尾近圓柱形,兩側無鋸齒狀物,尾端尖,尾腹面中央一行鱗片大。前(後)肢5指(趾),均具爪;指()明顯擴展,並稍向上翹;指(趾)下瓣雙行。
生活時,頭、軀幹背面棕黃色,體背有斷續的棕褐色縱向斑紋,尾部亦有棕褐色橫斑;有時體色較淺,斑紋不明顯。腹面黃白色。

棲息環境

原尾蜥虎經常在房屋內外牆壁上活動,因為晚間這些地方有燈光,容易發現它,其實它還在住宅區的路邊石壁上、水溝旁、電線桿或樹枝上活動。在採集過程中,由於不方便到住戶房屋內採集,更多的是在屋外的牆壁、石壁、水溝邊採集的。而且隨著不同季節、溫度差異,原尾蜥虎在室外的活動地點也有差別,夏天天氣炎熱時,活動地點較高,經常在牆壁的高處,可能是較高處比較通風、涼爽的緣故,而在深秋初冬時,它們的活動地點較低,常在牆角或路邊水溝旁,可能是這些地方有利於避風。

生活習性

習性

原尾蜥虎的眼睛構造適合於在暗處觀物,它們大多在夜間活動。活動期內,每天天一黑,它們就陸續出來尋食,活動高峰是深夜11點到凌晨3點多鐘,這跟深夜人類的干擾較少有關,天亮之前它們就躲進各種縫隙內。經常在光線不太強又有蚊蠅、飛蛾等昆蟲活動的燈下活動,在沒有光線的暗處也常可採集到。

攝食

原尾蜥虎以蚊蠅飛蛾等昆蟲為主食,人們一般認為蜘蛛網很多的地方原尾壁虎會多,其實在這種地方極少甚至採集不到,也許是蜘蛛網多的地方蟲子少的緣故,倒是有原尾壁虎出沒的地方蜘蛛網就不多。原尾蜥虎吃蟲時,它會慢慢的移近蟲子,移動一步要花1分鐘左右的時間,幾乎不驚動牆壁上的蚊子、夜蛾,移到足夠近時,突然間伸出舌頭,把蚊子、夜蛾捲入口中,如果蟲子比較大,它就張開上下頜,用口咬住蟲子再慢慢吞食,而不用舌頭卷。原尾蜥虎的舌頭長而寬,前端微缺舌面被絨毛狀乳突,與攝食密切相關。

冬眠

與其它爬行動物一樣,原尾蜥虎也需要冬眠,中國福州地區11月底12月初氣溫在15℃左右,就陸續進入冬眠,至次年3月底4月初,氣溫在25℃左右陸續出蟄如冬和出蟄遲早主要與溫度有關;還發現成熟個體般較早入冬較遲出蟄,而幼體則比較遲入冬而較早就出蟄。

鳴叫

在爬行動物中只有壁虎會發出叫聲,原尾蜥虎依靠舌頭與口腔的突然接觸,可以發出“啾啾”叫聲。夜深人靜的時候,從室內的牆角或縫隙內傳出的聲音可以聽得很清晰。

斷尾

原尾蜥虎的某些尾椎椎體中間尚留有一個未骨化層,當它的尾部受到強烈的干擾時,會發生斷尾現象,生物學上稱為“自截”或“自殘”。在野外採集過程中,即使是從高處把原尾蜥虎掃到地上也從未發現因掉到地上而斷尾的,只有在只摁住其尾的情況下,它才會在幾乎是瞬間的時間內發生斷尾。斷尾可以發生在尾部的多個部位。尾斷後會再生,再生尾外形上與原尾不同,其內只具軟骨,其中間一般不會再斷,若具有再生尾的原尾蜥虎再發生斷尾,自截面發生在再生尾之前某個部位。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雲南、廣東、廣西、海南、福建、香港、台灣)、琉球群島、寮國、越南。
原尾蜥虎分布圖原尾蜥虎分布圖

繁殖方式

在中國廣東,5-8月下旬繁殖(高峰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產卵2-3枚,卵白色,卵徑9.58毫米×7.91毫米。卵剛產出時軟而不黏,遇空氣後即變硬,並黏附在牆壁上。在中國廣東,常溫下孵化期42-46天(徐大德,2000)。
  • 雌雄成體外形的辨別
在繁殖季節中,雌性個體的體色一般淺於雄體,雌體兩側具有紅色小斑點,尾部有褐色斑點,耳內腺白色大而明顯。5-6月可見雌性個體腹部輸卵管內有白色的卵,膨大,向腹部左右兩側外突,一前一後兩卵沿中軸錯位排列非常明顯,此時從雌性個體背腹面清晰可見,很容易分辨雌性個體;雄性體色較深,後肢兩側具有股窩,每側股窩為10-14枚,尾基部較粗壯,腹面具有兩個膨大隆起的小囊,泄殖腔孔後有清晰的圓孔,囊內有一對半陰莖,繁殖盛期性成熟雄性個體最明顯,用手指輕壓隆起處,便向外翻出一對半陰莖(圓錐狀,莖尖棕紅色),有時可見精液,此時雄性腹部靠近後肢基部處,腹腔內睪丸膨大可指觸感知。
  • 雌性成體卵巢發育
原尾蜥虎雌性個體卵巢發育變化與季節變化相關,隨季節有規律變化。卵巢的發育情況與草蜥和無蹼壁虎卵巢發育分化相類似,將原尾蜥虎卵泡發育周期變化人為地劃分為3個時期:①休止期:該期的特點,在性周期活動中卵巢內始終存在未萌動卵泡,體積很小,半透明,圓球形卵徑在2毫米以下,每側卵泡數目為4-6枚不等。所有雌性個體(包括待產卵成體)均有此期卵泡存在,產卵後至翌年4月雌性成體都處於該期;②發育期:從4月中旬開始,卵泡開始增大,圓球形,卵泡內卵黃沉積不斷增多,卵的顏色由淡黃色向鮮黃色變化,增大卵泡左右卵巢一般為4枚,其中左右卵巢有一最大卵泡出現,卵徑為4.6-8.5毫米,卵泡外包薄膜,膜表面布滿血管。由於個體發育差異,直到8月上旬仍有少數個體處於此期。5-6月為此期的高峰期;③成熟期:5月上旬開始左右卵巢各一枚卵泡落入輸卵管內,形成輸卵管卵,卵呈橢圓形,白色,具有軟質卵膜,長徑8.51-9.65毫米,短徑6.48-7.82毫米,卵在輸卵管中段停留時間較長。
  • 產卵
原尾蜥虎產卵一般選擇在較隱蔽的場所,如各類型的牆縫內,電線槽等處。產卵從5月初開始,5月中旬至6月下旬為產卵高峰期,最晚可見8月下旬。在實驗室內人工飼養觀察,即將產卵的雌性個體尋找隱蔽處,行動緩慢,不進食,試產卵時間都在晚上,一般情況每次產卵2枚;有時只產一枚,隔2-3天再產另一枚。卵進入泄殖腔停留一段時間再產出體外,剛產的卵軟而不粘,遇空氣變硬,白色,橢球形。
  • 孵化
將實驗室人工飼養的雌性個體的卵收集編號,稱重,標記放入玻璃缸中孵化,缸內放沙再放入紙片,用海綿吸水放入缸中,在室內自然溫度下孵化,卵孵化時間為42-46天。
  • 幼體
剛孵化出的幼體形態與成體形態相似,體色呈淡黃色,身體各處鱗片與成體的鱗片相似,只有大小之分,腹部半透明,可見跳動的紅色心臟、肝臟,腹部正中線內有一條直腸直達泄殖腔,腸內物質黑色,糞便軟顆粒狀、黑色。幼體非常活躍,奔跑時尾不斷左右擺動。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7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爬行類)——無危(LC)。

主要價值

全體可以入藥。祛風,活絡,散結,解毒。用於中風癱瘓,小兒驚風,破傷風,小兒疳積,瘰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