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鸕鶿

印度鸕鶿

印度鸕鶿是一種中型海鳥,身長63 cm。全身棕褐色,翼和覆羽有銀色的光澤;黑色的脖子上有白色羽毛。它有一個長尾巴;瘦長的喙。 雌雄相似,但是幼鳥羽毛是棕色的,並且缺乏脖子羽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印度鸕鶿
  • 拉丁學名:Phalacrocorax fuscicollis
  • :動物界
  • 鳥綱
  • 鵜形目
  • 鸕鶿科
  • 鸕鶿屬
  • 命名時間:Stephens, 1826
  • 英文名稱:Indian Cormorant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生長繁殖,

外形特徵

鳥嘴強而長,上嘴兩側有溝,嘴端有鉤,適於啄魚;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鳥完全隱閉;眼先裸出;頸細長;兩翅長度適中,缺第五枚次級飛羽;尾圓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腳位於體的後部;跗蹠短而無羽;趾扁,後趾長,有蹼相連。潛水後羽毛濕透,需張開雙翅在陽光下曬乾後才能飛翔。
印度鸕鶿
印度鸕鶿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
印度鸕鶿分布圖印度鸕鶿分布圖

生活習性

善於潛水,能在水中以長而鉤的嘴捕魚。平時棲息於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飛,掠過水麵。飛時頸和腳均伸直。棲止時,在石頭或樹樁上久立不動。飛行力很強。除遷徙時期外,一般不離開水域。主要食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它們在捕獵的時候,腦袋扎在水裡追蹤獵物。其翅膀已經進化到可以幫助划水。因此,在海草叢生的水域主要用腳蹼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的水域,它們就腳蹼和翅膀並用。在能見度低的水裡,往往採用偷偷靠近獵物的方式到達獵物身邊時,突然伸長脖子用嘴發出致命一擊。這樣,無論多么靈活的獵物也絕難逃脫。在昏暗的水下,鸕鶿一般看不清獵物。因此,它們藉助敏銳的聽覺捕捉獵物。捕到獵物後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
印度鸕鶿印度鸕鶿
印度鸕鶿印度鸕鶿

生長繁殖

兩性共同在近水的高樹上,或沼澤低地的矮樹上營巢。每次將3-6枚卵下在樹上的巢里。巢用樹枝及乾草等築成,輪流孵卵。孵28天左右出雛。雙親都參加撫育雛鳥工作,餵雛的方法是把魚貯藏於粗大的食管內,在餵食時,親鳥張開嘴,雛鳥伸嘴入親鳥的咽部,在親鳥的口腔內啄食半消化的魚肉。餵水時,親鳥將取來的淡水從嘴噴出,注入雛鳥嘴裡。雛屬晚成性。
印度鸕鶿印度鸕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