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絲鰺

印度絲鰺

印度絲鰺,又稱長吻絲鰺、印度白須鰺,俗名為銅鏡魽仔、大花串、須甘,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鰺科的一個種。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區。無腥味,淡白的魚,紅燒、清蒸都對味。另外幼魚可做為觀賞魚。

印度絲鰺(Alectis indicus)或稱絲鰺,鬼面鏡,為鱸形目,鱸亞目,鰺科,絲鰺屬一種熱帶及溫帶地區近海生活的海水魚類。印度絲鰺分布於紅海及印太海域非洲東岸至中國海,日本海至澳大利亞海域,多在開闊水域中活動,成群獵食小型獵物,其幼魚外形奇特,可作為觀賞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度絲鰺
  • 外文名:Indian threadfinnedtrevally
  • 地點:印度
  • 分布:印尼、越南
  • 深度:水深5~55米。
  • 拉丁學名:Alectis indicus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輻鰭魚綱
  • :鱸形目
  • :鰺科
  • :絲鰺屬
  • :印度絲鰺
  • 別稱:絲鰺,鬼面鏡
分布,深度,特徵,生態,經濟利用,品種簡介,飼養方法,注意事項,

分布

本魚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區,包括紅海、東非、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斯里蘭卡、印度、馬爾地夫、日本、台灣、中國沿海、菲律賓、印尼、越南、馬來西亞、澳洲、索羅門群島、密克羅尼西亞、斐濟群島、諾魯、馬里亞納群島、夏威夷群島、馬紹爾群島等海域。

深度

水深5~55米。

特徵

本魚眼緣到嘴的距離大於眼的直徑約有2倍,頭部輪廓不論老幼均明顯突出。第一背鰭有硬棘6枚,於體長約至30厘米以後,第一背鰭即消失不見;第二背鰭有軟條17~18枚,前9枚軟條均呈長絲狀延長,體長30厘米的中型魚,絲狀延長可達60~80厘米;臀鰭有硬棘2枚,成長後消失,軟條16~17枚;胸鰭或臀鰭的前3~6枚軟條,亦有延長的現象。老成魚各鰭的絲狀延長會消失。體長可達165厘米。

生態

幼魚游泳力弱,容易受海流推送,有進入港內、防波堤之可能,因此常被釣獲,或被潛水夫撈取賣給觀賞魚店。每當豪雨過後,沿岸的沙質海灘水質混濁,本魚常會聚集靠岸,捕食在濁水中大量孳生的糠蝦。

經濟利用

無腥味,淡白的魚,紅燒、清蒸都對味。另外幼魚可做為觀賞魚。

品種簡介

幼年印度絲鰺的背鰭和臀鰭擁有許多細長的絲,那些是其鰭條的衍生物,藉此混雜在大型水母周圍,讓掠食魚類不敢靠近。當它們成年後,這些絲就消失了,其本身也變成了一種兇猛的掠食動物。印度絲鰺主要分布在我國香港沿海和菲律賓一帶,是經常被用做觀賞魚貿易的鰺魚。它們不僅有長長的絲帶,其身體顏色也如電鍍了一樣光亮,所以,香港愛好者也稱它為鬼面鏡。

飼養方法

一般觀賞魚貿易中的印度絲鰺都是375px左右的個體,它們的成體可以生長到1.5m,成熟後身體從圓盤狀變成魚雷形。和其他鰺魚一樣,你最好飼養一群,讓它們消除對人工環境的緊迫感。使用1000L以上的水族箱飼養,並保證水族箱高度不小於2000px。它們不能忍受太高的硝酸鹽,建議將其控制在200ppm以下,定期換水可以讓這種魚感到很舒適。
最好用凍鮮的魚、蝦肉來餵養它們,因為它們並不喜歡人工飼料。如果飼養得健康,印度絲鰺的絲帶可以變得很長。在水族箱中,它們一般生長到1250px就滯長了,而那些絲帶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退。

注意事項

由於運輸時過度緊迫,很多小印度絲鰺在到達目的地後眼睛都被蹭傷,飼養初期最好在水中添加一些抗生素,以免感染。有很多印度絲鰺是因為眼部感染而死亡或完全失明的。
印度絲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