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運算元·五日

《卜運算元·五日》是清代詩人納蘭性德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的上片寫的是盛夏村子裡輕悄悄的,只有雞的啼叫聲偶有耳聞,陽光照在綠樹上,在地上投下斑斑駁駁的樹影。下片通過青絲易白,時光易逝,彈指一瞬,不知蹉跎了多少光陰,流露出作者對時光易逝的詠嘆。這首詞用以鬧襯靜,層層對照,相互關聯的手法寫出了詞人心中獨到的情思和深長的意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卜運算元·五日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 作品別名:《納蘭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卜運算元·五日
村靜午雞啼,綠暗新陰覆。一展輕簾出畫牆,道是端陽酒。
早晚夕陽蟬,又噪長堤柳。青鬢長青自古誰,彈指黃花九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卜運算元:詞牌名,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兩仄韻。五日:即農厲五月初五日,是為端午節。
⑵簾:酒帘,酒家所用的招子。
⑶青:黑。
⑷彈指:謂極短的時間。
⑸黃花九: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黃花:菊花。

白話譯文

村子裡輕悄悄的,人們大概都在半日勞作之後回家休息去了,只有雞的啼叫聲偶有耳聞,明媚的陽光照在鬱鬱蔥蔥的綠樹上,在地上投下斑斑駁駁的樹影。推開輕垂的竹簾,走出門來,手中端著的是一杯端午節喝的雄黃酒。
日復一日,只有知了在樹上不知疲倦地鳴叫著,夏天也在知了的叫聲中漸行漸遠,秋天已經開始在人間展露她的容顏。昨日似乎還是五月初五的端陽節,而今日卻已是秋菊飄香的重九節。

創作背景

納蘭性德於康熙十四年(1675)時娶兩廣總督、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御史盧興祖之女盧氏為妻,二人性格相投,伉儷情深。不幸三年後盧氏便因病猝逝,因而其詞集中有不少傷感的悼亡之作。從“青鬢長青自古誰”一句可以看出詩人對生命有限的感嘆,所以推斷出這首詞大約是作於康熙十七年(1678)之後。

作品賞析

整體賞析

這首詞的上片運用極其安靜的筆調寫了盛夏午日的景色。村子裡輕悄悄的,人們大概都在半日勞作之後回家休息去了,只有雞的啼叫聲偶有耳聞。以鬧襯靜,這是古代文學作品中一種較為常見的反襯手法。從聽覺角度打量,在“村靜午雞啼”一句中,詞人用雞的叫聲反襯出山村的安靜,這與王維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不禁會想,為何鬧中可以取靜。原因是這些鬧聲(雞鳴、蟬噪、鳥叫)本身只是些輕微、細小而不易引起人們注意的動靜,因此只能在靜謐的氛圍中才能引起了人的關注,人的關注最終凸顯了周圍環境的安靜。同樣的,“又噪長堤柳”看似寫蟬聲,卻透露出夕陽河畔一縷靜謐的鄉村氣息。但這聲蟬叫卻不再單單只是“靜”的旨歸,蟬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承擔著時光易逝、年華老去的蘊意;此外蟬聲也慣有濃厚的悲涼意味。這些特殊意味的流露最終指向這首詞詠嘆時光易逝的主旨,感慨之情油然而生。
從視覺圖景上來看,“午”與“夕”在大處形成鮮明對照,關照時光彈指之間便匆匆流逝的同時,又在小處關聯著陰與陽,明與暗的錯落和變換。“綠暗新陰覆”一句中,“新”字用得尤為精妙。樹葉在午日的陽光下晃動,所投射下的陰影也有所變動,但是為了傳神地寫出這種陰陽交錯。詞人用了這樣一個“新”字,有“新”,便有“舊”,陰陽相生,有了“新陰”、“舊陰”,就會有“新陽”、“舊陽”,“陰”有兩種,“陽”也有了兩種,陰陽之間,種與種之間有著不停的移換,視覺層次便豐富起來。
相傳,賈島曾經騎在一匹毛驢上反覆思考,“鳥宿池邊樹”的下一句到底用“僧推月下門”還是用“僧敲月下門”,結果在大路上衝撞了迎面乘轎而來的韓愈。五代時期何光遠的《鑑戒錄·賈忤旨》對此有一段記載:“(賈島)忽一日於驢上吟得:‘鳥宿池中樹,僧敲月下門。’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煉之未定,遂於驢上作‘推’字手勢,又作‘敲’字手勢。時韓吏部愈權京尹,意氣清嚴,威振紫陌。經第三對呵唱,島但手勢未已。顧問欲責之。島具對:‘偶得一聯,吟安一字未定,神遊詩府,致沖大宮,非敢取尤,希垂至鑒。’韓立馬良久思之,謂島曰:‘作敲字佳矣。’”
為何韓愈認為“敲”字優於“推”字,就是運用了反襯的道理,敲門本來就是細小清脆的聲音,而在一個夜晚,連敲門的聲音都能夠聽得清清楚楚,可見當時環境之幽靜。納蘭的首句也是採取了這種方法,將一幅靜謐的村景展現在讀者眼前。
明媚的陽光照在鬱鬱蔥蔥的綠樹上,在地上投下斑斑駁駁的樹影。推開輕垂的竹簾,走出門來,手中端著的是一杯端午節喝的雄黃酒。納蘭就是這樣,在不經意間道出了現在已正值盛夏的事實。宋代詞人周邦彥用“蘇幕遮”的詞牌寫過一閔描寫夏景的詞,雖說和納蘭的夏景不甚相同,但是也別有一番情趣: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即使所寫的景色不同,但是周詞中的思鄉之情和納蘭不少詞中流露出的厭倦羈旅勞頓的情感還是很相似的。日復一日,只有知了在樹上不知疲倦地鳴叫著,夏天也在知了的叫聲中漸行漸遠,秋天已經開始在人間展露她的容顏。昨日似乎還是五月初五的端陽節,而今日卻已是秋菊飄香的重九節。納蘭沒有孟浩然“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好心情,而是發出了“青鬢長青自古誰”的嘆息。秋蟬能夠不知疲倦地在枝頭唱著歌,是因為它們不知時光易逝之苦,莊子在《逍遙遊》里說過:“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這句話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人本來就不是神仙,正是因為他們的生命有盡頭,才會使他們珍視青春年華。納蘭的感嘆,是因為他正青春年少卻不能和自己心愛之人攜手到老,還是因為他知道“人生自古誰無死”卻也沒能趁早行樂,享受大好時光。納蘭沒有在此處過多著墨。

名家點評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納蘭性德詞新釋輯評》:“清新淡雅,猶如一幅風俗畫。”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正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詞人、學者。權臣明珠之子。納蘭氏,字容若,號飲水、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淥水亭、珊瑚閣、鴛鴦館、繡佛齋。原名納蘭成德,為避當時太子“保成”的名諱,改名納蘭性德。一年後,太子改名為胤礽,於是改回成德。順治十一年生,死於康熙二十四年,年僅三十一歲。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選授三等侍衛,尋晉為一等。著有《通志堂集》,詞作先有《側帽》一集,後增補為《飲水詞》,後人彙輯本則稱《納蘭詞》,今存三百五十首左右。又與顧貞觀合輯《今詞初集》一選,為清初文人詞選中著名之本。納蘭性德性情穎敏,多愁善感,不類貴族子弟。詞風真摯自然而多悽惻哀艷,悼亡之作尤稱絕調。向有滿洲詞人第一之譽,為清詞大家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