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慕華

卜慕華

卜慕華(1914.7.22-1989),江蘇省常州市人。襁褓6天即喪母,由祖母撫養,後跟隨父親和繼母到北京生活。1937年7月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浙江大學農學院,獲學士學位。1951年7月中國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當代著名農科專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卜慕華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省常州市
  • 出生日期:1914年7月22日
  • 逝世日期:1989年
  • 職業:農田水利學家
  • 畢業院校:浙江大學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人物成就,科學研究,

人物簡介

大革命時期,1925年國小畢業後考入教會辦的北京崇德中學就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9父親病逝後,隨繼母返回家鄉常州,靠微薄的恤血金和親友接濟苦度春秋,同時就讀於常州中學。1931年“九·一八”事變,與同學一起去南京請願、請戰,被國民黨政府連哄帶騙地送到下關火車站,遣返常州。1932年報考浙江大學農學院,學習植物病理專業。在4年的大學生涯中,與進步同學創辦壁報《清道夫》1935年“一二·九”運動中積極參加抗日遊行,去日本領事館示威。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8月經學校推薦到上海商品檢驗局植物病蟲檢驗室任助理。對本職工作認真負責,每天都要到輪船碼頭檢驗進出口植物商品的病蟲害。一次沒收了日本商人進口的帶有炭疽病的西瓜,檢驗長看後,卻說這病不要緊,以後可以不沒收,免得引起麻煩。又有一次檢驗日本人進口的蘋果時。對這種喪權辱國的屈從行為極為憤慨,因而堅決辭職而去。1938年2月入中央農業實驗所稻作系參加育種研究。從此為農業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耕耘了半個多世紀。後又到重慶北碚,在艱苦環境下,隻身走訪過40餘縣,收集水稻品種資源,調查農民種稻技術,同時在農業改進所內進行田間試驗,選育水稻優良品種。1945年6月通過了赴美進修的考試。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參加小麥、大麥、燕麥的抗病育種研究,後在康乃爾大學進修並在明尼蘇達大學實習小麥鏽病工作。1946年回國時,得知中央農業實驗所新接管的北平農事試驗場規模大、設備好,便申請到該場從事小麥病害及抗病育種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平農事試驗場改為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任植物病蟲害系病害研究室主任。為了制定比較切合實際的工作計畫,獨自背著鋪蓋,。1950年隨華北農科所組織的土改隊到濟南參加土地改革。經過一年的鍛鍊,在政治上進步很快,思想上也有很大提高。此後40年中,先後在華北農科所,還帶領科研人員去山西和四川西昌農村駐點多年,進行農業增產的綜合研究。經常在華北農科所主辦的《農業科學通訊》上發表文章,對宣傳普及實用農業科學技術起了很好的作用。並且做為我國農業科學與文化交流的使者,訪問了14個國家。
1989年因病逝世,終年75歲。為中國作物科學諸多方面的發展作出了不少貢獻。

人物經歷

卜慕華,1914年7月22日生於江蘇省常州市,襁褓6天即喪母,由祖母撫養,後跟隨父親和繼母到北京生活。父親早年東渡日本留學時參加過孫中山的革命黨,回國後曾在湖南、江蘇從事推翻封建清朝政權的革命工作。1925年,卜慕華國小畢業後考入教會辦的北京崇德中學就讀。1929年父親病逝後,15歲的卜慕華隨繼母返回家鄉常州,靠微薄的恤血金和親友接濟苦度春秋,同時就讀於常州中學。1931年“九.一八”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在常州讀高三的卜慕華義憤填膺,背上一條毯子就與同學一起去南京請願、請戰,結果被國民黨政府連哄帶騙地送到下關火車站,遣返常州。那時報刊上常有“實業救國”的言論,對熱血青年尤具感染力。有人認為,中國既然以農立國,更應該以農興國。受此影響,卜慕華於1932年報考了浙江大學農學院,學習植物病理專業。在4年的大學生涯中,他曾與進步同學創辦壁報《清道夫》;1935年“一二·九”運動波及杭州,他積極參加抗日遊行,去日本領事館示威。1937年7月,卜慕華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浙江大學農學院,獲學士學位。同年8月經學校推薦到上海商品檢驗局植物病蟲檢驗室任助理。他對本職工作認真負責,每天都要到輪船碼頭檢驗進出口植物商品的病蟲害。一次,他沒收了日本商人進口的帶有炭疽病的西瓜,檢驗長看後,卻說這病不要緊,以後可以不沒收,免得引起麻煩。又有一次,他檢驗日本人進口的蘋果時,。剛從大學畢業的正直青年卜慕華,對這種喪權辱國的屈從行為極為憤慨,因而堅決辭職而去。
1937年2月,經業師肖輔教授介紹,卜慕華到了中央農業實驗所稻作系參加育種研究。從此,他為我國農業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耕耘了半個多世紀。 隨著日本侵華戰爭的步步緊逼,他隨同中央農業實驗所由南京轉到貴陽,以後又到重慶北碚,在八年抗日戰爭的艱苦環境下,靠微薄的薪金供養繼母和妹妹的清苦生活,並把自己的精力傾注於水稻的科研工作。在貴州,他隻身走訪過40餘縣,收集水稻品種資源,調查農民種稻技術,同時在貴州農業改進所內進行田間試驗,選育水稻優良品種。
小麥鏽病研究小麥鏽病研究
1945年6月,他通過了赴美進修的考試,先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參加小麥、大麥、燕麥的抗病育種研究,後在康乃爾大學進修並在明尼蘇達大學實習小麥鏽病工作。一年後回國時,抗日戰爭已經勝利,他得知中央農業實驗所新接管的北平農事試驗場規模大、設備好,便申請到該場從事小麥病害及抗病育種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平農事試驗場改為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他被任命為植物病蟲害系病害研究室主任。為了制定比較切合實際的工作計畫,他獨自背著鋪蓋。1950年,他隨華北農科所組織的土改隊到濟南參加土地改革。經過一年的鍛鍊,卜慕華在政治上進步很快,思想上也有很大提高。1951年7月,中國民主同盟華北農科所支部成立,他參加了中國民主同盟;1956年又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此後40年中,他先後在華北農科所,他還帶領科研人員去山西和四川西昌農村駐點多年,進行農業增產的綜合研究,並且做為我國農業科學與文化交流的使者,訪問了14個國家。
回顧半個世紀以來,卜慕華為我國作物科學諸多方面的發展作出了不少貢獻。

人物成就

卜慕華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中,輾轉貴州、四川等地從事水稻研究,在貴州農村做了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
卜慕華在以小麥為主的病害研究和抗病育種工作中,收集了國內外小麥品種1300餘種,在溫室和田間進行條、葉、稈三種鏽病的抗病性檢定,取得了比較系統的資料,並刊印成冊供這一地區抗銹育種參考套用。隨之又從美國引進材料中篩選出對條鏽病表現免疫或高抗、能夠適應華北北部生態條件的少數品種,分發有關地點進行區域性觀察,最後確定在晉東南示範推廣“黑殼早”和“3007”兩個早熟抗銹的冬小麥品種。1950年春,華北地區小麥條鏽病大流行,他積極投入民眾性評選良種運動,在河南新鄉地區修武、武陟一帶發現當地種植的半截芝(“白禿頭”)品種不但高抗條鏽病,而且豐產性好,當即肯定其擴大推廣套用價值,麥收後就地組織民眾串換種植,並定名為“平原50麥”。該品種在50年代初期、中期在豫北、冀南、晉南等地種植推廣在500萬畝以上,其抗銹性一直保持不變。這一事例不但扭轉了當時認為我國小麥地方品種不抗鏽病的片面觀點,也大大增強了民眾評選良種的信心。此外,他還進行了穀子白髮病及黑穗病防治試驗。觀察到穀子白髮病在幼苗期和卵孢子未成熟期的病徵特點,可作為早期拔除病苗的標誌,並在山西一帶推廣套用,收到了預期效果。在這期間,他經常在華北農科所主辦的《農業科學通訊》上發表文章,對宣傳普及實用農業科學技術起了很好的作用。
小麥鏽病小麥鏽病

科學研究

卜慕華是中國較早重視農作物特別是小麥品種資源整理與研究的科學家之一。1955年前後,全國農業合作化逐漸進入高潮時期,農作物品種種植日趨單一化,不少農家品種和農民手中的珍貴材料大有丟失或瀕臨滅絕的危險。卜慕華認為,這些都是我們祖先世世代代相傳下來的寶貴財富,也是今後培育優良新品種極有價值的源泉,於是大力呼籲各方面要重視我國北方品種的徵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工作。1957年2月,在上級的支持下,他主持召開了“華北四省作物原始材料座談會”,並邀請東北、西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各大區代表共商大計。會上對華北地區已收集到的35種作物12964份品種材料進行了討論,並確定了原始材料的觀察整理、種植繁殖、室內保存的技術和方法,以及分工保存和下一步繼續收集的方案。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農業部於1958年2月召開了全國大田作物品種會議。會前的準備和會上的技術工作都是以卜慕華為主籌划進行的。這是中國作物品種資源工作有史以來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會議。會議全面總結了中國50年代中期第一次開展全國性大規模農作物品種資源的普遍徵集工作。制定了各類作物品種材料收集、保存、整理、鑑定研究等一系列技術的檔案,對各項技術方法、標準要求和管理制度都做出比較詳細的規定,為我國作物品種資源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據統計,那時全國共徵集到52種作物20餘萬份材料,基本上把分散在各家各戶的祖傳作物遺產集中到國家機關管轄之下。這是當時國際上所始料不及的一項壯舉。而在此之前,卜慕華已開始對我國北方小麥品種資源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他根據穗部形態將我國北方冬小麥地方品種分為通常、圓穎多花和擬密穗三大類,其下又按熟期、冬性強弱、豐產性、適應性等劃分為“三月黃”、“平原50”、“螞蚱麥”、“定縣72”等數十型。比較充分體現了我國小麥品種分類特點。70年代中期,他受中國農林科學院的委託,負責將那時已掌握的國內外小麥品種材料,根據前一時期進行的田間和室內觀察與鑑定,汰除重複後整理出14644份品種資源,編寫成《中國小麥品種資源目錄》上、下兩冊,這是我國介紹作物品種資源的第一部工具書。此書1982年獲農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
小麥品種小麥品種
堅持農村蹲點綜合調查,科學總結增產經驗
農村重點綜合增產調查研究是卜慕華一生中又一出色工作之一。早在1953-1955年間,他就作為山西農村工作隊的副領隊,帶領華北一批新專業研究人員到山西省晉中、晉南、晉東南地區進行以棉麥雜糧為主的綜合增產技術調查研究。在熟悉農村、聯繫民眾、學習生產的同時,套用已有的科學技術,然後因地制宜總結農業增產經驗,並給以科學整理與提高,加以推廣,從而走出一條農業科學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的道路,這在我國農業技術發展歷程中是一個劃時代的創舉。在山西省的三年農村蹲點中,通過集體努力,確定了可供不同地區推廣種植的小麥良種“中蘇68”、“早洋麥”等及其配套地方良種;總結推廣了一套旱地植棉種麥的耕作保墒措施。特別值得提出的是,1953,1954兩年晉中南地區小麥拔節後孕穗初期對低溫最敏感時期連續發生了嚴重的春霜凍害,致使從領導到民眾都人心慌慌不知所措。這時以方悴農、卜慕華為首的山西工作隊立即組織省內科技人員分赴災區進行系統調查研究,總結出霜凍程度與環境條件及栽培措施的關係,不同冬春性品種在抵抗霜凍上的作用,小麥受凍後的恢復情況,及時提出在當時條件下可以推行的防霜措施和霜後補救辦法。這些措施和做法都卓有成效,為山西省災年糧食增產和農業科學研究打響了扣人心弦的第一炮。在此過程中,卜慕華還查閱了一些縣誌和碑文記載,發現有一處石碑上刻有防治晚霜凍害的歷史經驗,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當時工作隊員採取凍後及時追肥、澆水、鋤麥的應急措施的信心。60年代初,他在四川西昌地區蹲點時,採取以兩個大隊為基點,邊調查總結、邊試驗示範、邊推廣套用,逐漸擴大到附近各縣的做法,實行水稻小株密植,換種高產粳稻,推廣玉米雜交種,擴大“歐柔”小麥,種植綠肥,防治雜草等措施,取得了顯著增產效果,使當地落後生產局面迅速改觀,成為豐產典型。
對十四國進行考察和援外,是一名傳播農業技術的和平使者
在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文化交流上,卜慕華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也是一名正義凜然、有勇有謀的科技和平使者。他曾去過亞洲歐洲、太洋洲、拉丁美洲等14個國家進行專業考察和技術援外。作為團員他曾參加簽訂了中國和保加利亞、中國和阿爾巴尼亞的科技協定;去波蘭出席9國種子會議;帶著中國小麥品種到羅馬尼亞協助進行農業科學實驗。他還趁赴7國考察農業之便,收集帶回麥類作物和大米草品種材料300多份,豐富了我國的種質資源。1961年,他率一行6人支援古巴改進水稻栽培技術,歷時10個月。那時正值加勒比海危機,美國揚言要在古巴灘頭登入,切斷蘇聯援助之時。一時劍拔弩張,一觸即發,卜慕華做為一名共產黨員和工作隊長,臨危不懼,忠於職守,帶領大家堅持工作,同時向祖國匯報誓與古巴同仇敵愾,隨時準備為悍衛國際和平而犧牲的決心。這一正義行動給大家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在多年大量的外事活動中,認真執行黨的對外政策,不卑不亢、有禮有節,發展了中國在國際上的技術合作和交流,增進了與各國科學家和人民之間的友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