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戈爾山及納巴塔地區

博爾戈爾山及納巴塔地區

博爾戈爾山及納巴塔地區的五個考古遺址,分布在沿尼羅河河谷方圓60多公里的區域內,是庫施第二王國納巴塔文化(公元前900年到公元前270年)和麥羅埃文化(公元前270年到公元350年)的歷史見證。在遺址中考古學家還發現了大量帶或不帶金字塔的陵墓、神廟、住宅區和王宮等建築。從古代起,博爾戈爾山就和宗教傳統與當地的民俗緊密相連,其中最大的神殿群至今仍然是當地人祭祀神明的重要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博爾戈爾山及納巴塔地區
  • 外文名:Gebel Barkal and the Sites of the Napatan Region
  • 國家: 蘇丹
  • 所屬洲: 非洲
基本信息,簡介,遴選標準,介紹,現狀,相關聯接,

基本信息

博爾戈爾山及納巴塔地區
中文名稱: 博爾戈爾山及納巴塔地區
英文名稱:
批准時間: 2003
批准標準

簡介

遴選標準

標準(i), (ii), (iii), (iv), (vi):尼羅河岸邊的這些神秘的、建造技術高超的金字塔和陵墓,成為沙漠邊界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這些建築的遺蹟是古代該地區一種重要文化曾經存在和繁榮興盛的的體現;
標準(vi):從古代起,博爾戈爾山就和宗教傳統與當地的民俗緊密相連。也正是這個原因,博爾戈爾山腳建有眾多的大型神殿廟宇(比如阿蒙神殿),至今仍然是當地人祭祀神明的重要地方。

介紹

博爾戈爾山及納巴塔地區介紹:
博爾戈爾山,這座一百多米高的沙漠中的孤山,旁邊還有一個形狀奇特、異常陡峭的山峰。早在公元前15世紀,一度征服努比亞的埃及人就將此山稱之為“純山”,是其南部邊界的地標。在努比亞人的心目中,這更是一座聖山,庫施王國的北部都城和祭祀中心納巴特就建在山下。在孤峰的頂上還保存著庫施法老塔哈卡(公元前690-前664年在位)一座建築的遺蹟。考古學家已經發現,在山前曾經建有大量神廟、王宮和其他建築。由於庫施人認為博爾戈爾山是司太陽、造物與王權的阿蒙神的住所,這裡有兩座供奉阿蒙的大神殿,但我們現在見到的只是一片斷垣殘柱。在山下一座殘存的神廟門前,我見到兩根巨大的石柱,頂部雕著神像。在廟內的浮雕上,有塔哈卡國王向阿蒙神和他的妻子敬獻貢品的圖畫。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浮雕,廟前已砌了一道圍牆,並有專人掌管鑰匙。
在博爾戈爾山附近,但見沙丘中一片金字塔沐浴在強烈的陽光之下。這些金字塔都是庫施王國的法老們在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建造的。這一帶有20多座,與埃及的金字塔相比,它們顯得低矮的多但最高的也有數十米,而且相互間距離也很近,這些金字塔都用砂岩建造,裡邊都用沙子和碎石填充,2000多年的歲月風霜,已使他們表面風化,部分傾塌。
附近的庫魯(EL KURRU)皇陵埋葬著埃及第二十五王朝(由努比亞人建立)的法老、王后與此後庫施王國的國君。其中多數已被發掘,有的墓室中的全部物品、包括壁畫在內都已被運往英國、美國的博物館。在一個磚砌的拱門前,管理者打開鎖著的鐵門,我隨著他走下幾十級石階,進入坦威塔馬尼王(公元前664-前657年在位)的墓室。坦威塔馬尼在公元664年至公元657年擔任庫施國王,這一時期的庫施王國達到了極盛期,成為古代世界的一大強國。墓室不大,門廳與主室間有一個拱門相通,四壁與天花板繪滿圖畫與圖案,2600多年後依然色彩鮮艷,可與埃及盧克索帝王谷墓室中的壁畫媲美。墓室的壁畫從門廳左側開始,由國王在保護神哈皮的引領下進入開始,表達了國王再次在諸神的庇護下,獲得生命和權力的過程。在拱門的兩側,分別繪著孿生姐妹伊希斯和尼弗西斯女神的形象。整個墓室的拱頂都繪滿交輝的繁星,初次發現時天穹一片蔚藍,而今依然可見殘存的藍色。由於曾遭受洪水破壞,保存的條件也不好,這些壁畫的色彩和形象已遠不如原來那樣艷麗。
公元前6世紀中葉,納巴塔王國將首都從納巴塔南遷至麥羅埃(今喀土穆北),從此,又被稱為麥羅埃王國。公元1世紀左右,麥羅埃王國繁榮昌盛起來。麥羅埃地處東非的交通要衝和貿易樞紐,同埃及、衣索比亞、印度、西亞等地都有貿易來往。在麥羅埃出土的中國銅鼎,說明當時麥羅埃王國同中國也有文化交流。4世紀,麥羅埃的統治者們發生內訌,削弱了國家的防衛力量,曾一度被強大起來的阿克蘇姆國家所征服。
在麥羅埃城外的兩條沙脊上,麥羅埃歷代國王和王后們建造了40多座金字塔,作為自己的陵墓,每座金字塔前都建有祠堂。但到公元4世紀,隨著諾巴人的入侵,麥羅埃從此衰亡,連它的蹤跡也無從查考。直到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前期才被西方的考古學家重新發現。與博爾戈爾山的金字塔一樣,這裡的金字塔也靠得很緊,估計是因為沙脊頂部面積有限。沙脊頂部本身地勢起伏,各座塔的高度也不相同,形成高低錯落的格局。這些塔的高度大致在一二十米之間,最高的可能超過30米,最低的只留下幾米高的殘基。這些金字塔都沒有頂,即使看似有頂的塔,實際頂上也是平的。大部分塔前還保留著祠堂,但完整的很少,有的只剩下一圈牆基。儘管由於風化嚴重,已經難見全貌,但還是可以辨認出所刻大多是墓主的形象。在一些祠堂的殘基上還能看到用努比亞文字刻的銘文或題記。

現狀

蘇丹政府從上一世紀70年代就已開始對這些金字塔進行研究和保護,但熾烈的陽光、晝夜的大幅度溫差、強風、流沙和飛沙幾乎無時不在威脅著這些二千年高齡的古物,人為的破壞也沒有斷絕,它們的前途實在令人擔憂。

相關聯接

http://whc.unesco.org/sites/1073.ht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