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無異禪師廣錄

博山無異禪師廣錄

博山無異禪師(西元1575~1630年),安徽人,俗姓沙,又名元來法師,博山元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博山無異禪師
  • 出生地:安徽
  • 出生日期:1575
  • 逝世日期:1630
簡介,拜師,悟道,著錄,

簡介

十六歲游金陵(南京),在瓦官寺聽經。到五台,投於靜庵通出家,勤修三觀玄旨五年。從極庵洪受比丘律,前往峨峰拜謁壽昌無明,壽昌擔鋤戴竺如田夫,疑而退出。至福建,住白雲峰三年。著《心經指南》。請教壽昌,以信回答,以為不合第一義;燒卻稿件,專究宗乘半年,尚無省發。一日看《傳燈錄》乃至“趙州囑僧云: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豁然有悟,走報壽昌於寶方,住兩月,追求道要。隨從壽昌到河北玉山庵,途中討論君臣五位,壽昌肯之。將抵玉山,昌:‘佛印大師云:蟻子解尋腥處走,青蠅偏向臭處飛。是君位?是臣位?’來:‘臣邊事。’昌:‘大有人笑汝去在。’到庵住一小樓,一日如廁,看人上樹,不覺身心踴躍,如放下擔子,走告壽昌,昌問:‘子近日如何?’來:‘有個活路,不許人知。’昌:‘因甚不許人知?’來:‘不知,不知。’給他當眾首,是時二十七歲,壽昌五十四歲。二十八歲到江西鵝湖受戒,當首座半年,返回福建。請住江西,移住博山能仁。寺廢良久,寺僧肉食。元來住後,佛法復興,弟子數百。轉移福建董岩寺,大振宗風,稱為八百人善知識。前往江西袁州大仰山寶林寺,大轉法輪。返回山東博山,弟子千人。

拜師

無異元來禪師,無明慧經禪師之法嗣,俗姓沙,廬州(今安徽境內)舒城人,生於大明神宗萬曆三年(1575)。元來禪師十六歲游金陵,一日於瓦棺寺聽講《法華經》,遂生出世之志,於是前往五台山,投靜庵通禪師座下出家。靜庵通禪師傳授給他天台三觀之旨,並囑咐他好好修習。元來禪師於是謹遵師教,精勤修習止觀法門,達五年之久。後前往超華山,從極庵洪禪師比丘戒。
當時,無明慧經禪師正在峨嵋山,大唱曹洞法門,學者奔湊。元來禪師聽說之後,遂前往禮謁。剛到峨嵋,適逢慧經禪師正要下地勞作,荷鋤戴笠,狀如農夫,元來禪師對他的修為頗為懷疑,當即便離開了峨嵋山。元來禪師來到福建光澤縣的白雲峰,住庵隱修三年,寫成《心經指南》,讓人捎給慧經禪師。慧經禪師閱後,寫信告訴他說,所著“非其第一義”。元來禪師羞愧,將其手稿付之一炬,然後向慧經禪師所在的方向,焚香遙拜,決心從此以後放棄文字知解,潛心宗門。獨自繼續呆在庵中,參究半年,無有省發。
一日,元來禪師偶然翻閱《傳燈錄》。當他讀到“趙州囑僧曰:‘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這段文字時,恍然有省。於是元來禪師便重新前往峨嵋,參禮慧經禪師。當時慧經禪師已經移住寶方。於是,元來禪師又趕到寶方。在寶方,元來禪師住了兩個月。為了剋期取證,元來禪師用功非常勤苦,雖面目黧黑,憔悴骨立,卻仍然不肯歇息。
慧經禪師應玉山庵之邀請,前往說法,元來禪師奉命同行。一路上,元來禪師談及君臣五位之旨,慧經禪師聽了,不時地稱可。可是快要達到玉山庵的時候,慧經禪師忽然問元來禪師:“佛印大師云:‘蟻子解尋腥處走,青蠅偏向臭邊飛’,是君位事,臣位事?”元來禪師道:“臣位事。”慧經禪師一聽,便呵斥道:“大有人笑汝在!”元來禪師茫然莫測其旨,心中迷悶不已。

悟道

博山無異禪師,到達玉山庵之後,元來禪師終日獨坐於一小樓中,朝夕提撕,目不交睫。這樣過了一年多。一日,元來禪師上廁所,準備方便,碰巧看見有一個人正蹲在木板上。他當即豁然大悟,身心踴躍,喜不自勝,如千斤重擔突然落地。於是,他一路奔跑,往見慧經禪師。慧經禪師的居處,離寶方寺雖有五十里之遙,可是元來禪師卻感覺到須臾即至。剛進丈室,元來禪師便展禮大拜。慧經禪師問道:“子近日如何?”元來禪師道:“有個活路不許人知。”慧經禪師道:“因甚不許人知?”元來禪師道:“不知!不知!”慧經禪師一聽,非常高興。於是令他充當首座和尚,並贈以付法偈。時,元來禪師才二十七歲。
元來禪師得法後不久,便前往鵝湖,從養庵廣心禪師受菩薩戒律,後出世於博山能仁寺,大弘禪化,望風歸學者數以千計。元來禪師圓寂於崇禎三年(1630),春秋五十六歲。生前著有《宗教通說》、《參禪警語》等行世。元來禪師的《參禪警語》,言簡意賅,言無虛發,對如何參禪、做功夫,作了簡明而中肯的開示,堪稱學道者“參禪指南”。現摘其大要如次,供讀者參考——學者先發破生死之心,要觀破世界身心,皆為假緣無實。要疑生從何來,死向何去。死之一字貼在額上,如一身全死去。不得耽著靜境。不得循人情。全身一個疑團,不見天,不見地,不見山,不見水,一切可亡。工夫不怕不得活,怕不得死,要疑情成一團而大死著。舉起話頭時,如貓之捕鼠,無一毫別念。不可在古人公案上卜度,妄加解釋。自心是佛名正信,心外取法名邪信,究明自心,親履實踐,至不疑之地。若真話頭現前時,履冰不寒,蹈火不熱,不為境轉,打成一片也。尋文逐句,記言記語,害工夫,工夫要心行處絕。工夫怕比量,將心湊泊,與道相遠。工夫在切之一字。用心真切,則不思善,不思惡,無昏沈,不掉舉。思維莫作詩偈文賦,與參禪相迷。工夫忌落空。勿將心待語,時節因緣必大悟。無可用心處,到萬仞懸崖之處,有轉身之分。工夫不得有伶俐心,如盲如聾,如撞著銀山鐵壁。工夫要知非,知非是出死之要路。工夫雖得輕安,或有省發,不可以為悟。不可作道理之會,不可作無事之會,不可作擊石火閃電光之會。遏捺妄心不起,莫守澄湛之地。

著錄

《博山無異禪師廣錄》三十五卷。明·無異元來撰,弘乾、弘裕合編。又名《無異元來禪師廣錄》。清·康熙十年(1671)刊行。內容集結無異元來禪師語錄之大成。收在《嘉興藏》(新文豐版)第四十冊、《禪宗全書》第五十六冊。
全書卷一至卷七為五會的上堂、小參、晚參等語錄;卷八收錄茶話、普說、問答;卷九至卷十一為拈古、頌古;卷十二收錄佛事、佛祖贊、自贊;卷十三至卷二十收有禪警語與開示偈、淨土偈;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五為宗教答響;卷二十六至卷二十七為宗說等錫;卷二十八至卷三十收錄書;卷三十一至卷三十四收錄啟、序、引、跋、記、文、疏、壽言、輓辭、詩、歌;卷三十五收有劉日杲所撰的《博山傳》及吳應賓所撰的塔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