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中

博中是兩所中學的簡稱,一所是廣東省博羅縣的國家級示範性高中,1926年建校;一所是廣西博白縣的重點中學,1924年建校。兩所中學都歷史悠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博中
  • 外文名:bo zhong
廣東省博羅中學,廣西博白縣中學,學校沿革,辦學理念,

廣東省博羅中學

一九二六年博羅中學創建,開辦時名稱是博羅縣立初級中學,她是博羅教育史上的第一間中學。校址設在原羅陽書院(即今城鎮第一國小)的所在地,第三年即遷至現址----原博羅縣的文化中心儒學學宮和明倫堂的舊址。
一九二八年,在羅陽鎮葫蘆嶺下新建成二層洋樓,學校有了正式的校舍。
一九三八年抗日爆發學校遷往公莊,並易名為“博羅縣縣立戰時中學”
一九三九年當時省教育廳不同意“戰時中學”這個校名,恢復了“縣立初級中學”的原名。
一九四〇年初,縣立初級中學由公莊遂遷回城內原址。
一九四一年—一九四二年八月,學校又由城內先遷到柏塘屯子裡後又遷至黃田排。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後,縣立中學再次遷回羅陽鎮。
一九四九年十月,博羅解放,學校校名正式定為博羅縣第一初級中學,並決定十二月九日為校慶日。
解放初期學校師生們利用課餘時間收集磚瓦,繪圖設計,山區民眾自願捐獻建校用的大批杉木,蓋起了一幢約二百平方米的三間課室。
一九五五年學校增設高中部,校名由原來的“博羅縣立第一初級中學”改為“博羅縣第一中學”,
一九六六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停課鬧革命”,校名也被改為 “育紅中學”
一九七八年,博羅縣學校布局開始調整。學校校名由“博羅縣立第一中學”改為“博羅中學”,並定為縣重點中學,明確規定了面向全縣的教學任務。
一九八〇年秋,我校被批准為全省第一批辦好的一百二十三間重點中學之一。
一九九五年,博羅中學被省教育廳評定為省一級學校。
二〇〇二年,博羅中學停止招收初一級學生,實行初高中分離辦學。
二〇〇四年,博羅中學最後一屆初三畢業生畢業。
二〇〇五年,博羅中學將搬遷到位於惠博沿江路博中新校區,開始申辦國家級示範性高中。

廣西博白縣中學

學校沿革

博白縣中學創建於1924年2月,其前身是環玉書院和縣立高小。現校園面積211畝(含校辦產業區57畝),校舍面積6.2萬多平方米,體育運動場2萬平方米,教學大樓2棟,實驗大樓、圖書辦公大樓和學生食堂各1棟,新式學生宿舍樓3棟,新式教師宿舍樓19棟,有微機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裝備有300多台電腦,圖書館藏書9萬多冊。學校現有教師248人(高級教師45人,特級教師2人),教學班39個,學生2600多人。
博中在40年代有“博白革命搖籃”之稱,50年代是廣西重點中學,1978年被定為縣重點中學,1993年被區教委定為自治區首批示範學校,博中建校至今,畢業學生近3萬人,其中知名校友有著名語言學家王力教授,前中共廣州市委書記、市長朱光,原新華社駐香港分社社長、廣東省政協主席梁威林,雷射研究達國際先進水平的科學家余金梁、獲日內瓦國際發明金獎的發明家王貞良、青年科學家陳偉,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王騰金等。

辦學理念

“讓每一位學生都成才”是他們的辦學理念。領導作風是“務實開拓、民主科學”;治校方針是“民主管理,章法治校,團結競進,開拓創新,務實高效,全面發展”;教學工作作風是“愛、嚴、細、實”;常規工作突出“五抓”,即“抓起點,抓基礎,抓中下,抓方法,抓全面”。博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注重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把學生培養成為高素質的一代新人。
博中嚴格科學的管理和務實高效的工作換來了豐碩的成果。學校先後榮獲“全國中國小勤工儉學先進集體”、“全國施行《國家體育鍛鍊標準》先進單位”、“廣西文明學校”、“廣西綠色學校”、“文明單位”等31項省級及省級以上榮譽稱號。1986年以來,高中應屆畢業生高考成績連續14年位居玉林市同類學校的榜首。學校逐漸成為區內外聞名的一所中學。
當前,學校已通過建設自治區示範性普通高中的立項評估,面向21世紀素質教育和校園建設的藍圖已定,在各級領導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全體師生共同努力,博中一定能夠躋身廣西乃至全國名牌學校的行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