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社

南音,又稱“南曲”、“南管”、“弦管”。歷史悠久,源於晉唐遺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音社
  • 釋義:一種音樂民間組織
簡介,深滬南音社,安海南音社,發展現狀,

簡介

樂器、曲牌、演唱、演奏形式等方面,和唐宋大曲、法曲、宋詞、元散曲有密切關係。明末清初,晉江一帶已廣泛流傳。據林霽秋《泉南指譜重編》記載:“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六旬萬壽祝典,普天同慶,四方賡歌畢集。”大學士安溪李光地因南音“沉靜幽雅”。便“馳書徵求故里知音妙手,得晉江吳志、陳寧,南安傅廷,惠安洪松,安溪李儀5人進京,合奏於御苑。”皇帝聽了,認為這樂種“管弦條鬯,聲調和諧”,賜其雅號為“御前清客,五少芳賢”,並賞給宮燈、彩傘,榮歸故里。
晉江民間南音組織,代代相傳不衰。

深滬南音社

成立於明代崇禎三年(1630)。後因“五少芳賢”中吳志出於深滬,遂取名深滬御賓南音社。南音界尊五代後蜀主孟昶為祖師,號稱“孟府郎君”。每逢孟昶誕辰和逝世紀念日,該社一年兩度均高掛他的畫像肅穆祭奠,一直延續至清末。該社歷屆主持人和著名藝人,都被收入他們自己編修的《先賢錄》。

安海南音社

成立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取名雅頌軒。社址設在廣全巷,弦友20餘人,蔡煥東為首任教師。至民國10年(1921),社員增至近30人,湧現出一批著名的藝人。高銘網等3人相繼受聘南渡菲律賓、印尼南音社團任教。抗戰勝利後,社員增至40多人。1949年後,改名安海南音社,擴充設備,舉辦青少年培訓班。1966年初,新建館舍1座。“文化大革命”期間活動中斷。至1977年12月恢復,有社員近60名,復名安海雅頌南音社。
民國期間,青陽、石獅、張林、池店、梅港、蚶江等地相繼延師設館,著名教師有吳敬水、黃守萬等。

發展現狀

新中國成立後,南音活動遍及各個鄉村。據1956年統計,全縣有南音小組120多個。1983年,縣成立南音研究會,至1988年,全縣有安海、東石、陳埭、蚶江、青陽、石獅(南音、南樂、益友)、鈔坑、金井、深滬、祥芝東埔、龍湖、衙口、西濱、梅港、科任、英林東埔、磁灶、蓮嶼、福全、溜江、石圳、英林、杏田、山雅等26個南音社,社員1000餘人。這些南音社都成立社委會,有活動場所,有規章制度,大都能經常開展活動。許多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受聘為南音社名譽社長、顧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