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鄉子·乘彩舫

南鄉子·乘彩舫》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詞人李珣的詞作。此詞寫的是南國水鄉少女的一個生活片斷,寫春女游蓮塘,觸景生情,相與戲謔的情景。全詞描繪出一幅活潑俏麗的風俗畫:蓮塘泛彩舟,棹歌驚睡鴛,游女帶香,競折團荷,笑遮晚照而猶不忘自呈其姿容。畫面絢麗明快,人物形神兼備,頗得民歌韻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南鄉子·乘彩舫
  • 創作年代:五代前蜀
  • 作品出處:《花間集
  • 文學體裁
  • 作者:李珣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南鄉子
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游女帶香偎伴笑,爭窈窕,競折團荷遮晚照。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南鄉子:原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原為單調,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體,平仄換韻。此作前三句押下平七陽韻,後三句押十八嘯韻。
⑵彩舫(fǎng):畫舫,一種五彩繽紛的船。
⑶棹(zhào)歌:行船時所唱之歌。
⑷游女:出遊的女子。帶香:一作“帶花”。
⑸窈(yǎo)窕(tiǎo):姿態美好。
⑹團荷:圓形荷葉。晚照:夕陽的餘暉。

白話譯文

乘著五彩畫舫,經過蓮花池塘,船歌悠揚,驚醒安睡的鴛鴦。滿身香氣的少女只顧依偎著同伴嫣然倩笑,這些少女個個姿態美好,她們在嬌笑中折起荷葉遮擋夕陽。

創作背景

《南鄉子·乘彩舫》這首令詞,當作於十世紀初,是李珣前期的作品。李珣東遊粵地時,共作有《南鄉子》詞17首,描繪南國水鄉的風土人情,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濃厚的民歌風味。這是其中的一首。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寫的是南國水鄉少女的一個生活片斷。詞將時令景物、人物動態寫得句明字淨,繪聲繪色,引人入勝。詩人對南國水鄉風物人 情的熱愛,充溢字裡行間,讀來饒有興味,頗耐咀嚼。
此詞前三句:“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寫春女漫遊蓮塘。春日裡,芰荷滿塘,碧水淥波,晴空夕照,景色融融。一群少女乘坐著彩飾華麗的遊船,悠然地盪著槳兒,信船而游。她們陶然自樂,和棹而歌,一派優雅靜謐的氣象,令人沉醉。無意之中,那悠揚的歌聲驚動了蓮葉間沉睡的鴛鴦。這一來,則打破了那寧靜的局面,勾起了春女們的綺思遐想,逗出無限情趣,引出了下文。
常言道:哪個少女不懷春!後三句正是游女們觸景生情、敞露春心之態。“游女帶香偎伴笑”一句,緊承“驚起睡鴛鴦”而來,工筆繪出一幅少女喜春圖。游女們驚動了結伴而居的鴛鴦,而鴛鴦又震顫了少女的春心,憧憬著幸福的愛情。“帶香”,給人以“含辭未吐,氣若幽蘭”的感受,是對妙齡少女的真實寫照。她們看看眼前偶居不離的鴛鴦,想著心上的人兒,彼此心照不宣,只是依偎在女伴身上出神,憑藉著嫣然倩笑,流露出心底里的柔情蜜意,散發出少女的幽香,沁人肺腑。
沉浸在追味甜美愛情之中的少女們,一個比一個地嬌羞艷麗,在一首短短的小詞中,不允許逐個描狀。作者以“爭窈窕”一句,盡寫出懷春少女的嬌美。少女們的異樣情態,可能引起了其他遊人的注目,覺得難以為情。她們羞中生智,急忙從水中採摘下一片圓圓的荷葉,以遮擋夕陽的照射為防身,避開遊人的圍觀,只自己消受那嚮往愛情的甜蜜滋味兒。“競折團荷遮晚照”一句,既刻畫出少女們活潑的舉止,也揭示出她們害羞的神態。燦爛的陽光、綻綠的團荷與羞紅的臉龐構成了一幅鮮亮美妙的畫面。
這首小令,繪出一幅活潑俏麗的風俗畫,卷面絢麗而明快,狀景則景致秀美,狀人則形神兼備,更兼妙語傳神,麗而不妖,艷而能質,頗得民歌韻味。人們常說王維“詩中有畫”,如果說李珣的這首《南鄉子》“詞中有畫”,當非溢美之詞。

名家點評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詠南荒風景,惟李珣《南鄉子》詞有17首之多。荔子輕紅,桄榔深碧,猩啼暮雨,象渡瘴溪,更縈以艷情,為詞家特開新采。
況周頤蕙風詞話》:絕無曲折,卻極形容之妙。
周草窗齊東野語》:李珣歐陽炯輩,俱蜀人。各制《南鄉子》數首,以志風土。亦《竹枝》體也。
茅映《詞的》卷一:景真意趣。
李冰若《栩莊漫記》:“競折團荷遮晚照”,生動入畫。

作者簡介

李珣,五代詞人。字德潤,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人,生活於九、十世紀。李珣祖籍波斯,其先祖隋時來華,唐初隋國姓改姓李,安史之亂時入蜀定居梓州,人稱蜀中土生波斯。李珣兄妹可考者三人,珣為長兄。其妹李舜弦為蜀主王衍昭儀。其弟李玹,字延儀,人稱李四郎,喜遊歷,好攝生,尤以煉製丹藥為趣,傾家之產不計,以鬻香藥為業,曾為王衍的太子率官。李珣對藥學頗有研究,著有《海藥本草》六卷,原書至南宋已佚,其內容散見於《政類本草》和《本草綱目》等著作中。有《瓊瑤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