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腔北調大匯唱

南腔北調大匯唱

1985年由北京大木倉中國國際聲像藝術公司製作發行的磁帶,本盒磁帶起名為“南腔北調大匯唱”,由著名音樂人朱一工編輯製作,其中有京劇、評劇、豫劇、黃梅戲和京韻大鼓,還有人藝老演員表演的北京街頭叫賣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腔北調大匯唱
  • 劉斌: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 李維康:都有一顆紅亮的心
  • 呂榮華:誰說女子不如男
簡介,目錄,相關內容,社會影響,

簡介

1985年由北京大木倉中國國際聲像藝術公司製作發行的磁帶,本盒磁帶起名為“南腔北調大匯唱”,由著名音樂人朱一工編輯製作,其中有京劇、評劇、豫劇、黃梅戲和京韻大鼓,還有人藝老演員表演的北京街頭叫賣等等。為了對戲曲音樂給予創新,讓它富有時代感,這個專輯用最傳統的戲曲,融入一些流行音樂的配器,嘗試讓它產生一種新的感覺,專輯內全部音樂由溫中甲編曲配器。參加錄製的有李維康、耿其昌、梅葆玖、梅葆月、楊春霞、谷文月、駱玉笙、馮雪飛、蔣雲仙等20多位表演藝術家。磁帶發行後,在中國社會引起強烈反響,也得到媒體的深度關注,兩盤磁帶在音像市場火熱銷售,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給予大力宣傳,一時間,在全國各地到處都能聽到電聲樂伴奏的戲曲唱段,當年的年輕一代通過這個活動開始對中國傳統戲曲產生了強烈的新鮮感,留下深刻的印象。1986年CCTV春節聯歡晚會把其中的李維康《都有一顆紅亮的心》、劉斌《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搬上春晚。

目錄

《南腔北調大匯唱》第一集
01、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劉斌)
02、都有一顆紅亮的 02、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維康李)
心(李維康)
03、誰說女子不如男(呂榮華)
04、花將軍又變成花家的女郎(呂榮華)
05、自己找婆家(鄒阿梅)
06、小女子本姓陶、對花(索寶莉、牟弦甫)
07、重整河山待後生(駱玉笙)
08、蘇三起解(李維康)
09、劉海砍樵(鄭緒嵐、劉斌)
10、老北京街頭(馮欽、牛星麗、英若誠、李濱)
11、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 甘灑熱血寫春秋(劉斌、陝西樂團合唱隊)
《南腔北調大匯唱》第二集
01、蝶戀花.答李淑一(於桂榮)評彈《毛澤東詩詞》
02、這些兵急人難★自己的隊伍來到面前(魏國良 愛樂合唱團)京劇《智取威虎山》選段
03、陽春兒天(李瑞芳)眉戶《梁秋燕》選段
04、走一道嶺來翻一架山(呂榮華 趙峰)豫劇《朝陽溝》選段
05、智斗(楊春霞 、 趙魯平)京劇《沙家浜》選段
06、我爹爹貪財把我賣(馬友仙)秦腔《十五貫》選段
07、並蒂蓮花成雙對(韓子平 董瑋)東北二人轉《梁祝下山》選段
08、春夏秋冬花似錦(韓響玲)評劇《花為媒》選段
09、咱們說說知心話(劉錦榮 王二鳳 郭婉玉 呂榮華)豫劇《朝陽溝》選段

相關內容

溫中甲為了在創作中不受打擾,離家另找住處,將自己封閉起來,可半個月過去了,還沒有找到感覺。一天,終於找到靈感,決定用當時最流行的迪斯科節奏配器。第一首選自大家很熟悉的京劇“蘇三起解”段子,開始落筆譜寫。現在看來是很容易的事,可當時沒有參照的樣本,譜寫起來就很難了。
詞作家喬羽為盒帶寫了前言,標題為“不知你贊成還是反對”,其中寫道:“我在想像著,如果經過我們探索和努力,使我們在藝術創作上找到一種可能性——既是繼承的,又是發展的;既是古老的,又是嶄新的;既是歷史的,又是今天的——那就好極了”。他對我們的探索、創新,給予了支持和鼓勵。
音樂人溫中甲音樂人溫中甲
在盒帶發行前,公司組織了一次鑑賞會,參會的北京市副市長陳hao蘇提議,以這盒磁帶為基礎,再增加一些劇種,搞一場演出,名也為“南腔北調大匯唱”。兩周后,該演出在北京天橋劇場成功的舉辦了。

參加這場演出的個個是名家,有李維康、耿其昌、梅葆玖、梅葆月、楊春霞、谷文月、駱玉笙、馮雪飛、蔣雲仙等20多位表演藝術家。這場演出得到戲曲界的大力支持,演員們也紛紛要求參加這場探索性的演出。

社會影響

這場演出引起文藝界強烈反響,也得到了媒體的關注。首先,這場演出的組織者是只有十幾個職工的小小校辦企業。而在當時的體制下,完全由國家包養的文藝團體是辦不到的。其二,演出內容和形式上,把流行音樂的節奏、電聲樂器的配樂手法與戲曲唱腔結合起來,讓古老藝術以嶄新的面貌出現,來引起年輕人的興趣。這一目的,通過這一實踐達到了。
在此時期,戲曲演出大幅度的在減少、老化,大部分戲曲表演團體停止了演出活動。有著千年古老歷史的戲曲藝術,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是生存還是消亡?有報刊還討論“戲曲觀眾在哪裡”。
1985年11月4日,北京晚報記者劉建偉在標題為“南腔北調演出新鮮有趣”的報導中寫道,一位年輕的觀眾對記者說:“過去我聽不懂京劇,所以不愛聽,現在被吸引住了,我甚至後悔以前不看戲曲,沒想到會有這么誘人的旋律。”這位年輕人的一番話,應該是對這一討論的很好回答。
在演出總結會上,已故著名崑曲演員說:“這是我從事崑曲藝術以來的第一次嘗試。崑曲《牡丹亭》選段《皂羅袍》是首膾炙人口的名曲,在交響樂隊、電聲樂隊和鼓、笛、琵琶、二胡混為一體的伴奏下,經過配器和指揮的精心處理,使古老的崑曲既典雅又新穎。它不僅激發了我演唱時的情感,而且大大豐富了樂隊層次,音色變化及和聲厚度,無疑地使唱腔增添了生氣和新意。”
著名京劇藝術家趙葆秀說:“一千六百座的天橋劇場一連爆滿6場,足以說明此舉的成功。更可喜的是吸引廣大了的青年觀眾。觀眾是藝術的土壤,我作為一個戲曲演員真為此而高興”。這場演出給了戲曲界啟示,戲曲往何處去?下策是進博物館,上策是創新,讓青年一代接受並喜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