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王店鎮

南王店鎮

南王店鎮位於定陶區中南部,定陶區城南7公里處,總面積54平方公里,轄19個行政村,80個自然村,3.12萬人,7673戶,5萬畝耕地。2006年全鄉完成國內生產總值4.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58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81元。2015年,完成稅收754.5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9360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王店鎮
  • 別名:南王店鎮
  • 政府駐地:南王店鎮
  • 電話區號:0530
  • 郵政區碼:274101
  • 地理位置:菏澤市定陶區南部
  • 面積:54
  • 人口:3.12
  • 方言:菏澤話
  • 氣候條件:大陸性季風氣候半濕潤
  • 火車站:定陶站
  • 車牌代碼:魯R
歷史,地理,經濟,社會文化,

歷史

南王店鎮在抗日戰爭時期為定陶縣的第三區,於1941年1月建立。1945年10月,三區改為田集區,機關駐地田集一帶。1949年9月,該區改為第七區,機關駐地豐莊(後遷駐南王店)。1958年3月撤區並鄉,第七區分建為南王店、田集2個鄉。同年10月,兩鄉合併成立紅星人民公社,後改為南王店人民公社。1958年11月至1961年10月隸屬成武縣,1961年10月重屬定陶縣。1964年11月,成立南王店公社管理委員會。1968年3月,成立公社革命委員會。1970年1月,建立公社革委會核心領導小組。1971年5月恢復公社黨委。1984年1月,該社改為南王店鄉。2013年12月,撤銷定陶縣南王店鄉,設立定陶縣南王店鎮。

地理

南王店鎮位於定陶區境南部,鄉機關駐地王店行政村,故名南王店鎮,距定陶城區7公里。該鎮北和天中街道辦事處毗連,南和曹縣相鄰,西和馬集鎮接壤,東和冉堌鎮相連,轄18個行政村 ,80個自然村,7673戶,3.12萬人,總面積54平方公里,耕地3333.3公頃。
南王店鎮地處平原,地勢西高東低,土質為壤土。境內水利資源豐富,河道總長36.8公里,東魚河、古柳河、南坡河、菏曹運河流經鄉內。全鄉水利設施完善,建有節制水閘5座。其中,在東魚河上建有節制水閘3座,古柳河上建有五里墩節制水閘1座,南坡河上建有石馬節制水閘1座。京九鐵路、臨商公路縱穿鄉內,東西有定碭、南(王店)冉(堌)公路,村村通柏油路,交通十分便利。全鄉機井1120眼,有效灌溉面積4.8萬畝,旱能澆、澇能排,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經濟作物以棉花、西瓜、大棚蔬菜、花生為主。

經濟

農產品資源豐富,盛產糧棉、蔬菜、西瓜等。西瓜生產是該鄉主導產業,是周邊省市的西瓜集散地,素有“西瓜之鄉之稱。
由於收費站的影響,南王店的經濟一直得不到有效發展,景點收費站為了自己的私利,又延長了7年的期限,南王店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一直無法招商引資。
建國初期,南王店鄉國民經濟生產總值非常低,二、三產業占全鄉經濟的比重很小。1984年,全鄉僅有麵粉加工、粉皮加工、林業、畜牧業、建築業等工副業,工副業總產值38萬元。改革開放來,經濟社會發展迅速,2006年,全鄉完成國內生產總值4.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589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達632萬元,全鄉工副業總產值達700餘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3581元;全鄉大牲畜存欄量1.8萬頭,生豬1.56萬頭,青山羊6.1萬隻,雞40萬隻;植樹造林成效顯著,育林面積1.1萬畝,林網4.2萬畝,成為全市林業生產先進鄉;招商引資和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已基本形成農產品加工、木材、地毯、建材、化工、製革等工農業生產格局。
第一產業 建國初期,糧食畝產50公斤左右。20世紀70年代,糧食平均畝產不到100公斤,棉花(籽棉)單產50公斤。1985年,糧食畝產580公斤,總產2581萬斤,棉花(籽棉)單產132斤,總產306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人民民眾的積極性。通過引進優良品種、加大對農田基本建設的投入、整合配套溝、路、渠、井、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等有效措施,全鄉糧食產量大幅提高,民眾生活日益改善。
糧食作物:2006年,全鄉小麥種植面積3萬畝,95%以上實現良種化,主要品種為濟麥21(該品種葉片細長,分櫱力強,較抗倒伏,抗寒性較好,平均畝穗數達38.4萬穗,千粒重40.3克)、濟麥22(該品種抗病、抗逆,抗倒伏,品質優良,平均畝穗數達56萬穗,千粒重42克)、淄麥12(莖桿粗壯,抗倒伏,平均畝穗數達32.3萬穗,千粒重42.8克),這3個品種畝產最低500公斤,高的達到600公斤。
經濟作物:1984年以來,鄉黨委、政府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以西瓜、大棚蔬菜為主的優質、高效農業,成效顯著。2006年全鄉西瓜面積達到1.5萬畝,主要種植品種為京欣系列以及富豐四季龍系列等,僅西瓜一項,全鄉人均增收500元;全鄉擁有蔬菜種植大棚620餘個,種植面積近2000畝,主要種植辣椒、黃瓜、西紅柿等,畝產值達1.2萬元;全鄉食用菌生產面積16000平方米,建有大棚10餘個,每棚占地1000平方米,每平方米效益可達50元。
2006年,全鄉實現農業總產值10815萬元。其中,種植業總產值8509萬元,林業總產值692萬元,畜牧業總產值1614萬元。
第二產業 建國前,僅有紡織、磚瓦窯等零星私營手工業。建國後,境內湧現出少量手工業作坊,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開始發展社隊工業,先後建起了麵粉加工、粉皮加工、林業、畜牧業、建築業等工副業。90年代企業經營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通過調整聯合、最佳化產業和產品結構,南王店鄉組建了粉皮廠、地毯廠、鑄鐵廠等集體企業。進入21世紀,鄉黨委、政府不斷強化專業招商隊伍建設,完善工作機制,拓展招商領域,創新招商方式,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取得了顯著成效。2007年,全鄉民營企業家達56家,上馬投資過1000萬元的企業項目13 個。其中,琴雅多爾製衣有限公司總投資1.5億元,山東伊欣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總投資3000萬元,聚德鴨業有限公司總投資2000萬元,菏澤萬氏木業有限公司總投資1500萬元,九天化工硫酸廠總投資1500萬元。
第三產業 建國前,境內張董集、王店、王樓三村僅有集市、商業、飲食業店號數家。建國後,集體商業日益壯大,各行政村都有供銷社的經營網點。1978年以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趨繁榮。1990年以後,個體私營經濟步入快車道,國營集體商業、服務網點大多實行了集體承包或私人承包。同時,鄉黨委、政府制訂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先後建立了沈莊、張董集2個農貿市場以及沈莊、王樓2個西瓜市場,又完善了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鄉第三產業迅猛發展。2007年,個體工商戶增至200餘家。
文教科技 建國前,南王店鄉只有1處高小和初小,學生不足300人。建國後,南王店鎮教育事業空前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全面展開。1970年設教育組,1981年改為中心校,1994年改為南王店鄉教育委員會,2005年1月又改為鄉中心校。2006年,全鄉有6處定點國小,7個教學點,80個教學班,在校生2400餘名,教職工179人,其中專職教師154人。6處定點國小“六室”配備齊全,教學儀器達二類標準,音、體、美器材也基本達到標準要求,教學水平走在全縣前列。
1983年成立南王店鄉中學,原校址在長寨村南,面積68畝,6個教學班,教職工35人,在校生415人。1985年發展到16個教學班,教職工89人,在校生1015人。1994年在郭莊村南征地101畝,新建中學校舍,1999年,原中學全部搬遷到新校。2006年,教學班調整為15個,在校生960人,教職工91人。

社會文化

境內學校體育活動空前活躍,體育競賽形成制度,中國小校每年都舉辦春季、秋季運動會。
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較差,僅有幾家小藥鋪。1953年成立南王店鄉衛生所,時有病房10餘間,醫務人員8名。1960 年衛生所撤所建院,1984 年建立黨支部。該院擁有3台X光機,兩台心電圖機,1台B超生化儀,1台牙科機等先進醫療設備;擁有門診樓1座20餘間,三層住院病房1座30餘間;初級醫師20餘人,中級醫師8人。
南王店鄉十分重視科普教育和科技創新,鄉設有農民科技培訓學校,村級設有農民科技夜校,並取得多項科技成果。
南王店鎮民眾文化十分活躍和繁榮。20世紀50年代建文化站,20世紀60年代年建廣播站,機關、鄉村、學校建有檔案室、圖書室、閱覽室。
人民生活 建國前,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建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民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9年,人均糧食300餘公斤。20世紀70年代,以玉米、地瓜為主食,80年代以小麥麵粉為主食,90年代則注重各種食物的營養;穿著方面,20世紀六七十年代,衣服樣式陳舊,色調單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但講究樣式色彩,還講究品牌與時尚;20世紀80年代普及腳踏車,90年代機車、機動三輪車、汽車逐步成為代步工具。冰櫃、彩電、洗衣機、電話、vcd、手機在農村也日漸普及;居住方面,農戶再也不住解放前的那種土草房,而是住上了磚瓦房,部分農民還住上了樓房、別墅,全鄉人均住房面積38平方米。
鄉村建設 為創建寬鬆環境發展經濟,鄉成立了村鎮建設領導機構,依法規範了村鎮建設程式。2000年以來,城鎮建設和市場開發全面鋪開,臨商路共新建開發樓房132間;府前街共新建統一規格的商品樓房500餘間,硬化街道2000米。
自開展小城鎮建設以來,全鄉累計投資600餘萬元,建起了工業、商貿等四大區域,新建了2處農貿市場及2處西瓜市場,全鎮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