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運動

南澳運動(Nan'ao movement)由顏滄波於1956年命名,原指台灣中央山脈東坡白堊系碧候群與大南澳群之間的不整合,由台灣東北海岸之南澳村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澳運動
  • 外文名:Nan'ao movement
  • 命名時間:1956年
  • 命名人:顏滄波
緣由
碧候群底部有以大南澳群中的片岩、片麻岩礫石為主的礫岩層(M礫岩層)。
吳鐘璇等(1992年)認為,南澳運動是台灣最重要的構造運動之一,主要表現在中央山脈地區,系指大南澳群與上覆古近紀間的不整合,兩者之間存在的局部礫岩層即為確定這一運動的依據。惟沿接觸面所發生的逆沖重疊作用,導致大部地區的不整合面因受斷層切割而被掩蓋。
何春蓀(1986年)則認為中央山脈地區是否存在白堊系尚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而將其暫歸入始新統畢祿山組。
此次運動發生於中生代晚期,據大南澳群中所獲同位素年齡數據,可將運動時限大致放在86百萬年,與中國大陸的燕山運動相當。經此運動大南澳群岩層發生強烈變形、變質、褶皺隆起,並伴隨鈣鹼性岩漿侵入。從台灣“中國石油公司”在西部北港地區鑽遇下白堊統上部雲林組和晚古新世王功組來看,它們可能不整合覆於大南澳群之上,表明此次運動已波及台灣西部地區,但據鑽遇的岩層均未見明顯變質,推知對西部影響較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