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武山村

南武山村位於嘉祥縣城南15.8公里,滿硐鄉政府駐地北4.8公里,北依南武山。全村耕地387.5公頃,1046戶,3978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武山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耕地:387.5公頃
由來,古蹟,曾子廟,三坊,萊蕪侯殿,曾子墓,曾子書院,

由來

南武山建村於宋代,因東靠曾子故里南武城,西臨曾子祠墓,取曾子之父曾點的封爵萊蕪侯為村名,稱萊蕪村。明嘉靖年間,曾子60代孫曾才英隨族叔曾質粹從江西來山東嘉祥守曾子祠墓。曾質粹被封為翰林院五經博士居嘉祥縣城,曾才英居萊蕪村,因村北緊靠南武山,更名為南武山村。

古蹟

南武山村是曾子廟、曾子墓和曾子書院所在地。

曾子廟

位於村西,南武山之陽,是祭祀曾子的祠廟。初稱忠孝祠。唐貞觀三年《重修武城譜系》載,南武城“西北有忠孝祠,始建於周考王十五年(前425年)乙卯歲二月十五日。”其後修建情況不可考。明正統九年(1444年),嘉祥教諭溫良“以茲廟傾圮,奏請修葺,詔賜俞允”,於次年重建,稱宗聖公廟,以後又多次重修。明嘉靖後改稱宗聖曾子廟。明清之際對曾子廟墓多次重修、維修。2003年曾憲梓先生捐資重修後煥燃一新。曾子廟為古代官式建築群體,明代建築風格。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9808平方米。
建築布局分左、中、右三路,前後共五進院落。主體建築宗聖殿位於中軸線中部,共有殿、廡、堂、亭等各式建築物30餘座,80餘間。廟內還保存古柏350棵,明、清等碑刻20餘座。1992年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坊

是曾子廟大門外的三座附屬建築。中坊正對曾子廟大門,上鐫“宗聖廟”三個楷書大字,坊前是一座高大磚砌照壁。其他兩座石坊東西相對,東坊鐫“三省自治”,西坊鐫“一貫心傳”,均用楷書寫成。
宗聖門,是曾廟的大門。為三間懸山式建築,門扉六扇,綠瓦覆頂。景勝門、育英門位於第一進院落兩側,東西相對,東為景勝門,西為育英門,二門形制同為三開間懸山式建築,灰瓦覆頂,門扉兩扇。門內側各有硬山式廂房三間。湧泉井位於第一進院落東側,為紀念曾子事親至孝而建。明萬曆碑位於湧泉井北部,建造於明萬曆七年(1579年),記載重修曾子廟經過。碑有亭,稱萬曆碑亭,重檐歇山。
戟門、慎獨門、詠歸門是第二進院落並列的三座大門。戟門位於曾子廟中軸線上,是曾子廟的第二道門,也是通向主體建築宗聖殿院的大門。為三間懸山式。慎獨門位於戟門的東邊,是東路三省堂院的大門。詠歸門位於戟門的西邊,是西路萊蕪侯祠院的大門。
宗聖殿位於第二進院落,是曾子廟的主體建築,重檐迴廊歇山式。大殿面闊7間,進深5楹。殿周迴廊22根水磨石柱和殿中24根木柱擎托梁坊。前後共24扇門窗。殿門上方懸掛雍正皇帝親題“道傳一貫”木匾。大殿正中神龕中祀曾子彩色塑像,兩側神龕中有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從祀。殿前附建月台,整座大殿氣勢雄渾,巍峨壯觀。
乾隆御碑位於宗聖殿的正前方,碑文“宗聖曾子贊”為乾隆皇帝親書,高度評價了曾子。碑亭是兩檬攢尖式建築,黃瓦覆頂。東、西廡位於宗聖殿兩側,東西相對,為宗聖殿享殿,皆為五間硬山式建築,祀曾子弟子10人及兒子曾元、曾申等。寢殿在宗聖殿後面,為五間單檐歇山式建築,殿中原祀曾子及夫人公羊氏塑像。三省堂在東跨院內,與宗聖殿平行。為五間懸山式建築。堂後依次為齋居所、庖廚、馬廄,皆為三開間硬山式。

萊蕪侯殿

是祭祀曾子之父曾點的專祠,位於宗聖殿的西側,始建於明正統十年(1445年),為五間單檐歇山式建築,頂覆綠瓦,殿中祀曾點塑像。報功祠、崇德祠為萊蕪侯殿享殿,東西相對,同為硬山式,各三間。東為報功祠,祀歷代對曾子林廟有功的官員;西為崇德祠,祀已故德高的曾氏翰林院五經博士。萊蕪侯寢殿位於萊蕪侯殿的後面,原祀曾點及其夫人上官氏的塑像。

曾子墓

位於村西元寨山下,東北距曾子廟500米。唐貞觀《重修武城譜系》記南武城“西有曾子墓”。明天順四年(1460年)重建,《宗聖公廟碑記》也有廟“西南有曾子墓”的記載。敕修曾子墓始於明成化初年。時山東守臣上言:“嘉祥縣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之東麓,有漁者陷入穴中,得懸棺,碣曰:曾參之墓”。明憲宗下詔修建,後又多次重修。曾子墓林院坐北朝南,占地10餘畝。四周圍以紅色牆垣,林門題“宗聖公之墓”。林門前路旁有石人、石馬、石豬、石羊。林內中門一座,額“宗聖林”。曾子墓高9米,周圍長92米。墓前雙碑,前碑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立,後碑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立。墓碑前饗堂3間,東配齋房3間,西配更衣所3間。1985年,濟寧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曾子書院

位於村西、曾子廟東,相傳原為曾子讀書處,始建年代不詳。明于慎行《兗州府志?學校志》載,“考元時吳氏墓碑有東至曾子書院之文,歲久遺址不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