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小鬚鯨

南極小鬚鯨

南極小鬚鯨(學名:Balaenoptera bonaerensis)。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所有小鬚鯨都被當做同一物種。新的線粒體DNA測試發現,南極小鬚鯨是與小鰮鯨獨立的物種,這個測試也確定了小鰮鯨是南極小鬚鯨的最近親屬,因此南極小鬚鯨分支是有效的。

基本介紹

分布區域,外形特徵,生存習性,繁育情況,種群動態,保護級別,

分布區域

南極小鬚鯨分布在南半球的海洋。夏天它們會較接近南極,冬天則向北遷徙,與侏儒小鬚鯨的棲息地重疊。
南極小鬚鯨分布區域南極小鬚鯨分布區域
主要分布地區:南極洲
主要分布國家: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智利、法國(法屬南半球領地)、紐西蘭、秘魯、南非、南喬治亞島與南桑威奇群島、烏拉圭。

外形特徵

南極小鬚鯨是最細小的鬚鯨之一。在鬚鯨屬中,只有小鰮鯨比它們細小。體長7.2-10.7米,重5.8-9.1噸。平均而言,雌鯨較雄鯨長約1米。幼鯨長2.4-2.8米。
背部呈深灰色,腹部白色。腹部有兩條淺灰色斑紋沿兩側向上延伸。胸鰭深色,邊沿白色。
南極小鬚鯨與小鰮鯨有很多的不同。南極小鬚鯨較小鰮鯨稍大,小鰮鯨胸鰭中部有白間。它們外在的顏色及體形也有些許差別。

生存習性

獨自或成組捕食,一個捕食小組包括2-4頭個體,小組成員行動比較自由。相對於開放水域,它們在封閉領地聚集量似乎更多一些。南極鬚鯨為打通冰面通氣孔,時常用喙狀嘴破開幾厘米厚的冰層,冰上兩個鄰近氣孔間的距離一般在200-300米。據說該物種在水面跳躍是為避免撞上航行船隻,不過,它們也因好奇心而名聲不佳,作為最頻繁貼近拋錨船的一類鬚鯨,其逃離行為並不像在浮冰上被發現一樣普遍。南極鬚鯨游速快,能加速到20公里/小時。一般潛水2-6分鐘,停在水面的一分鐘,換氣5-8次,潛水最長達20分鐘。相比其他鬚鯨最不尋常的是:多數南極小鬚鯨夏冬兩季遷徙,少部分整年停留在南極海域。
南極水域的小鬚鯨群冰上換氣南極水域的小鬚鯨群冰上換氣

繁育情況

南極小鬚鯨和小鰮鯨一樣有10個月的妊娠期,隨後產出2.7米長的幼鯨。幼鯨跟隨母鯨長達2年,哺乳期3至6個月。在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對一組同齡種群的調查發現,它們進入性成熟期呈現低齡化趨勢,從平均11周歲降低到大約7周歲。雌鯨負責孕育、照顧和保護幼鯨,雄性不提供親代撫育。像近親小鰮鯨一樣,母鯨的乳汁包含乳糖和幾種低聚糖,其中一些從沒有在其他哺乳動物的身上發現過,這些低聚糖可以增強新生幼鯨的免疫力。

種群動態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把南極小鬚鯨列為“數據缺乏”物種。但是,已有證據顯示它們的種群數量在1978-2004年下降了大約60%,如果這種降低是短暫的,它們將被歸為“低危物種”,假如是一種實際衰退,將被歸入“瀕危物種”。預計南極海冰範圍的大幅消退,可能會顯著影響磷蝦種群以及依賴磷蝦食物的南極小鬚鯨種群。
現有關於南極小鬚鯨數量的最新官方統計完成於20世紀80年代,當時數量為86萬頭。截止2007年,南極小鬚鯨可能僅存43萬頭。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數據缺乏(DD)。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