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瓷版畫

南昌瓷版畫

南昌瓷版畫始於清朝末年,瓷版畫是從我國傳統陶器基礎上演變而來。最初陶器只是為滿足實用,到了唐朝才漸漸向裝飾方面發展。明代中葉,西方琺瑯傳入我國,於是就增加了鬥彩和五彩,為陶瓷繪畫藝術增加了不少顏色。清代以後,彩瓷色釉發展到五彩繽紛的境界,一批文人畫家開始介入繪瓷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昌瓷版畫
  • 始於:清朝末年
  • 演變從:我國傳統陶器基礎上
  • 屬於:陶器
創始於百年之前,歷經六代傳承,瓷版畫走向世界,申遺前景看好,

創始於百年之前

南昌瓷版畫始於清朝末年,迄今只有100多年的歷史,但如果要追溯它的歷史淵源,還得從唐朝說起。據其介紹,瓷版畫是從我國傳統陶器基礎上演變而來。最初陶器只是為滿足實用,到了唐朝才漸漸向裝飾方面發展。明代中葉,西方琺瑯傳入我國,於是就增加了鬥彩和五彩,為陶瓷繪畫藝術增加了不少顏色。清代以後,彩瓷色釉發展到五彩繽紛的境界,一批文人畫家開始介入繪瓷藝術。
南昌瓷版畫
直到1892年,瓷上肖像畫創始人鄧壁珊(江西餘干人),在景德鎮最早用九宮格畫瓷像,為之後瓷版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至今九宮格仍是瓷上肖像畫必備工具之一。

歷經六代傳承

隨著清末西方攝影術的流入,鄧壁珊在吸取中國傳統瓷器彩繪的同時,不斷創新,開創了瓷上肖像畫的藝術領域。之後,江西新建縣人王琦,師從鄧壁珊,更加完善了瓷上肖像畫技藝,成為第二代傳人。民國初年,南昌人梁兌石成為瓷版畫第三代傳人。在他的帶領下,南昌市陸續開設了多家瓷版畫店,鼎盛時期彩繪藝人多達三百餘人,專畫瓷上肖像的有二十餘人。直到現在,這一民間藝術一直傳承了六代。

瓷版畫走向世界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逼進南昌,繪瓷藝人被迫四處逃難,客觀上將瓷上肖像畫藝術傳播到了全國各地。抗戰勝利後,藝人們陸續返鄉,南昌又多了幾家瓷像館,其中包括梁兌石的兒子梁少石,梁兌石的徒弟吳月山、楊厚興等開的瓷像館。
在瓷版畫後起之秀中,1944年出生的馮傑,在楊厚興的指導,全面系統掌握了瓷上肖像畫的精髓,成為南昌瓷版畫的第六代傳人。經過數十年研究,馮傑將瓷版畫帶向一個新的高度,其作品屢獲國內外大獎。同時,他先後為我國三代領導人繪製瓷像,並被中國美術博物館收藏。此外,他所繪製的人物肖像,還被日本、澳大利亞等國收藏,成為目前南昌瓷版畫最高水平的代表。

申遺前景看好

2008年2月間,在國家文化部公示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中,南昌市瓷版畫榜上有名,有望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美術類保護項目。然而,就在我們為南昌瓷版畫即將成為文化“國寶”而感到自豪之時,又不得不面對南昌這一“草根文化”傳承6代,再無後繼之人的尷尬局面。
南昌市東湖區文化館館長舒筱玲,是瓷版畫申遺工作的負責人之一,從2004年開始,她就遍訪江西境內各位瓷版畫藝人,收集整理了這一民間藝術的發展歷程,整整花費了3年的時間。2007年4月6日,南昌瓷版畫正式向文化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2008年2月27日,舒筱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申遺的必備條件是,該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有100年以上的歷史;必須有清晰地傳承史;必須在一定範圍內被人們所認知。而南昌瓷版畫,完全具備這三項必要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