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絲路古道

南方絲路古道

南方絲路古道也稱“蜀身毒道”,總長200多公里,是中國最古老的國際通道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已開發。該道從今日的四川起,經雲南的昭通、曲靖、大理,從保山地區進入緬甸、泰國到達印度、阿拉伯半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方絲路古道
  • 地理位置四川起始,經雲南
  • 別名:“蜀身毒道”
  • 作用:促進民族間交往、增進民族和諧
簡介,地理景觀,悠久歷史,漢朝時期,唐朝時期,重要作用,旅遊指南,

簡介

南方絲路古道也稱“蜀身毒道”,總長2000公里,是中國最古老的國際通道,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先秦就已開發。 該道從今日的四川起始,經雲南的昭通、曲靖、大理,從保山地區進入緬甸、泰國到達印度、阿拉伯半島。
南方絲綢之路主要有兩條線路:一條為西道,即“旄牛道”。從成都出發,經臨邛(邛州)、青衣(名山)、嚴道(滎經)、旄牛(漢源)、闌縣(越西)、邛都(西昌)、葉榆(大
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進入緬甸和東南亞。這條路最遠可達“滇越”乘象國,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區。
這條絲路在漢代時稱為南方絲路古道這條絲路在漢代時稱為南方絲路古道
另一條是東道,稱為“五尺道”。從成都出發,到僰道(宜賓)、南廣(高縣)、朱提(昭通市)、味縣(曲靖)、谷昌(昆明),以後一途入越南,一途經大理與旄牛道重合。根據目前所能見到的文獻資料,最早走這條線路的古蜀先民的知名人物是秦滅蜀後南遷的蜀王子安陽王。安陽王率領兵將3萬人沿著這條線路進入了越南北部紅河地區,建立了甌駱國,越南歷史上又稱之為“蜀朝”。 “南方絲路”為先秦至唐宋以四川成都為起始地通往南亞、東南亞的總體上呈南北走向的商貿通道系統,“茶馬古道”為唐宋至明清時期由成都至西藏和甘青地區、明清時期由雲南南部北上經康藏西進西藏的總體上呈東西走向的商貿通道系統。因此,“南方絲路”和“茶馬古道”屬於總體走向不同、時代不同的二大古代商貿通道系統。當茶馬古道興起後,原南方絲路的部分通道被茶馬古道所沿用。

地理景觀

該道在中國境內最西一段被稱為“永昌道”,保山是這條古道上的商業主鎮。此道以人工開鑿路基,石塊鋪築路面。
南方絲路古道現還有些路段保存較好,如水寨段,從瀾滄江至長灣約10公里,原設平坡鋪、水寨鋪等驛站。現存平坡鋪的小街寬3米,長50米,南端有券洞、衙門等遺蹟。由平坡鋪西上羅岷山至水寨,山腰的路段長3000多米,是在懸崖峭壁上開鑿而成的,路徑曲折,台階500餘級,猶如天梯,史稱“梯雲路”。台階上留有騾馬腳踏的蹄印,最深者約13厘米。
遊人至此,可感受到當年古道上“馬蹄聲聲催人急”的情景。在這條道上,遊人還可見到蘭津古渡、霽軾橋和鐵索橋遺址、摩崖石刻及梯雲路等。其中古道上的鐵索橋仍保存完好,此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利用江心礁石為墩,東段由15根鐵鏈組成,西段由12根鐵鏈組成,總長162米。橋頭關樓為穿斗式木結構飛檐建築,頗具特色。

悠久歷史

漢朝時期

遠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著幾條從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緬甸、印度地區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發現,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
重慶塗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產,而是來自印度洋北部地區的南海,這些都充分證明巴蜀先民與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
南方絲路古道南方絲路古道
公元前126年,在外漂泊13年的張騫回到長安,向漢武帝匯報西域的情報,促使武帝大破匈奴。同時張騫還匯報說,在漢帝國西南可能有一條途經身毒(今印度)的秘道,通往大夏(今阿富汗、巴基斯坦)。這一訊息引起了漢武帝高度重視,於是派出4路人馬前往探索,卻被藏在深山峻岭中的當地部族阻擋。其中一路幸運來到滇池。滇王熱情款待了遠方來客,並留他們一住就是十來年。其間幫助他們西行,卻為昆明人所阻,終未能完成對身毒的探險。
這就是南方絲綢之路的由來。中國於1950年代從古滇墓葬遺址中出土的文物中,發現部份來自西域遠至今阿富汗的地方。由此證明南方絲綢之路當年已存在。

唐朝時期

《新唐書·藝文志》記有地理學家賈耽所著的《皇華四達記》書名,全書已失,原七道只剩下五:安西入西域道、六:安南通天竺道和七:廣州通海夷道,詳細記錄了唐代由中國經交州、廣州通西域、印度,遠至巴格達的通路:
1. 安南-交趾-太平-峰州-南田-忠城-多利州-朱貴州-丹棠州-古涌步-湯泉州-曲江-劍南-通海鎮-安寧故城-靈南城-白崖城-蒙舍城-龍尾城-太和城-永昌郡-諸葛亮城-悉利城-驃國-黑山-東天竺-伽羅都河-奔那伐檀那-中天竺-恆河-摩格陀
2. 諸葛亮城-騰充城-麗水城-龍泉水-安西城-彌諾江-大秦婆羅門國-大嶺-
最早研究南方絲綢之路是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曾著《交廣印度兩道考》對南南方絲綢之路的陸道和海道有深入的研究.

重要作用

“南方絲路”為先秦至唐宋以四川成都為起始地通往南亞東南亞的總體上
呈南北走向的商貿通道系統,“茶馬古道”為唐宋至明清時期由成都至西藏和甘青地區、明清時期由雲南南部北上經康藏西進西藏的總體上呈東西走向的商貿通道系統。因此,“南方絲路”和“茶馬古道”屬於總體走向不同、時代不同的二大古代商貿通道系統。當茶馬古道興起後,原南方絲路的部分通道被茶馬古道所沿用。在我國西南的南方絲路和茶馬古道途經區域,曾世居著十多個民族的先民。 南方絲路和茶馬古道將沿途各民族聯繫在一起,對促進各民族間的經濟和文化交往、民族融合,增進民族和諧,發揮了重要作用。
南方絲路古道南方絲路古道

旅遊指南

該道在中國境內最西一段被稱為“永昌道”,保山是這條古道上的商業主鎮。此古驛道均以人工開鑿路基,石塊鋪築路面。
現還有些路段保存較好,如水寨段,從瀾滄江至長灣約10公里,原設平坡鋪、水寨鋪等驛站,現存平坡鋪的小街寬3米,長50米,南端有券洞、衙門等遺蹟,由平坡鋪西上羅岷山至水寨,山腰的水石坎路段長三、四千米,是在懸崖峭壁上開鑿而成的,路徑曲折,台階500餘級,猶如天梯,史稱梯雲路,台階上留有累累騾馬腳踏的蹄印,最深者約13厘米。
遊人至此, 可感受到當年古道上的馬蹄聲聲催人急情景。在這條道上遊人還可見到蘭津古渡、霽軾橋鐵索橋遺址、摩崖石刻及梯雲路等。其中古道上的鐵索橋仍保存完好,此橋建於清乾隆年間,利用江心礁石為墩,東段由15根鐵鏈組成,西段由12根鐵鏈組成,總長162.5米。秀麗堅固別具一格。橋頭關樓為穿斗式木結構飛檐建築,亦頗具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