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南方的河(南方的河)

1994--南方的河

南方的河一般指本詞條

《1994南方的河》以1994年的真實的社會生活為前景,以中國改革開放15年曆程為敘述主線,以理性的思考與歷史的映照為主旨,把一個廣東的15年歷史投入珠江千百年歷史之中,鑲嵌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天幕上,使之對現實生活的生動描述帶有濃厚的思辯色彩,對歷史的反思充溢著激情與熱望以現場歷史方式見證了難忘的1994年。

基本介紹

  • 作者:周建平
  • ISBN:9787536136151
  • 頁數:30
  • 定價:42.00元
  • 出版時間:2008-6
圖書信息,內容介紹,作者介紹,目錄,

圖書信息

ISBN:9787536136151
版次: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08-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1
字數:38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內容介紹

打開記憶的塵封,有時猶如秋葉般落入溫暖的厚谷,有時猶如春天的驚雷轟響在地表深處。遙想1994年,那是熱氣騰騰的歲月,廣東看外界,外界看廣東,一時間,南阡北陌,關於廣東的神秘複雜,斑駁陸離中的種種猜想與眺望,形成一種意蘊幽廣的現實景觀。
為什麼聚焦1994年?1994年有什麼特殊的歷史內涵?1994年廣東發生了什麼影響當代中國歷史的大事件?產生過什麼令人刻骨銘心的歷史記憶?對今天有什麼特殊的現實意義?1994年的珠江——這條南方的河,捲起過怎樣影響中國歷史的波濤和巨瀾?1994年,《春天的故事》唱響中華大地,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第16個年頭,廣東開始描繪“九五”規劃的雄偉藍圖,進入蓄勢騰飛的重要歷史關頭,正朝著一個全新的方向發展。
——1994年,廣東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占全國比重,從1978年的全國第六位上升至第一位。廣東省第三產業增加值名列全國第一,第三產業在全省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已超過一、二產業,標誌著廣東經濟進入工業化發展新階段。
——1994年,廣東以巨額資金投入與教育部共建高校體制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各省市加大投入全面推進部省共建“211工程”學校(面向21世紀建設100所重點大學和專業)。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作出《關於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提出教育強省建設目標,廣東教育投入居全國首位。
——1994年,我國第一趟準高速鐵路——廣深準高速鐵路全線開通,廣深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廣州捷運一號線進入全面施工階段。全國第一個數字行動電話網在廣東建成,容量與速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粵港大容量數字光傳系統開通,廣州國際衛星地球站建成開通。
——1994年,廣東黨政軍民戰勝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南粵大地傳誦著有關廣州人與軍嫂韓素雲、廣州人與新疆娃阿不都尼亞茲的故事。廣東省委、省政府頒布《廣東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綱要》。
——1994年,廣東電視劇《情滿珠江》在中央電視台第一套黃金時段播出,收視率達4億人次,在全國產生巨大影響,獲得第三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第十二屆大眾電視“金鷹獎”長篇電視劇一等獎,第十四屆全國電視“飛天獎”一等獎。創造了中國電視劇歷史上獲項目最多的紀錄。廣東完成電視劇《和平年代》文學劇本創作,廣州軍區政治部文化部、廣東電視台、中央電視台聯合攝製電視劇《和平年代》的新聞發布會在廣州舉行。策劃創作電視劇《英雄無悔》。組織編撰圖書《新三字經》,大型文藝理論叢書《叩問嶺南》。歌曲《彎彎的月亮》、《濤聲依舊》、《小芳》等傳唱大江南北……
——1994年,廣東一批重要的文化設施悄然崛起,一批文藝協會和單位成立。全國最大的購書中心在廣州落成,廣州盲人圖書館落成,廣州中南電腦圖書館開館,廣州電子科技園創立,廣東文學藝術中心大樓、廣東美術館、星海音樂廳、紅線女粵劇藝術中心等一批文化設施建設加快。廣東電視台新聞中心成立,廣東經濟電視台正式開台。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成立,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成立,廣州芭蕾舞團成立,廣州文藝獎設立,廣東青年文學院成立,廣東京劇藝術促進會成立,深圳“世界之窗”文化旅遊景區隆重開業……
——1994年,廣東一批“首屆”大型文藝活動蓬勃開展。首屆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開始實施,首屆廣東文學節、首屆秦牧散文節、首屆百歌頌中華歌詠活動、首屆粵劇演藝大賽等大型文藝活動舉辦,珠江三角洲雨後春筍般湧現近萬支民眾合唱團,重點文藝項目《珠江大合唱》完成創作,《迎接新世紀音樂會》隆重上演……
——1994年,《人民日報》7月12日發表《當代嶺南文化的勃興——從廣東看市井文化建設新思路》的述評認為,廣東走了一條市井文化建設的道路,這條道路以現代化建設為背景,面向未來,立足文明工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廣東再次成為全國關注的熱點,廣東在內地的影響削弱的“廣州消失”論、“文化沙漠”論、“廣東文壇靜悄悄”、“經濟北伐”、“文化北伐”等各種議論,眾說紛紜。
——1994年,廣東文壇開展前所未有的大總結、大討論、大建設。“廣東文藝改革回顧與前瞻座談會”、“嶺南文化與民族精神研討會”、“廣東現代文化建設研討會”、“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研討會”、“粵滬現代題材電視劇創作研討會”、“首次廣州流行音樂研討會”、“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戰略研討會”、“市場經濟下文藝批評標準的嬗變研討會”等一系列研討會召開。延續前些年廣東關於“文化圈”、“珠江大文化圈”、“嶺南文化”、“新批評標準”、“文化坐標”的討論,各大媒體紛紛展開討論,熱鬧非凡。與此同時,北京與廣東學者提出“文化北伐”、“經濟文化時代”觀點和理論、“朝陽文化”理論引起全國的廣泛關注。
也許,對於整個社會發展而言,這些還算不上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件,但是,從廣東的文化建設而言,它卻是一個關鍵的歷史樞紐,事實證明,這股洶湧激盪的文化建設浪潮,對後來廣東文化的繁榮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與此同時,廣東的報紙雜誌、廣東廣告業、廣東流行音樂、廣東時裝、廣東家電產品、廣州髮型、生猛海鮮、音像製品繼續旋風般“北伐”,粵語班開到了北京和西安。有人斷言,“風從南邊颳起,成氣候必在北方。”有人說:“ 20世紀80年代看廣東,90年代看山東,21世紀看浦東。”
論廣州的聲音不絕於耳
為什麼要寫這么一本書?我想,靈感來自三個方面:第一, 1994年,是鄧小平同志南巡後廣東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一年,那是廣東文藝創作充滿活力、熱流涌動的一年,是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第二次思想解放成果集中體現的一年。那是對於每一個中國人而言都是一段激盪人心的一年,那是一段個人與國家和民族奮發圖強的一年。歷史之所以成為歷史,總有其承前啟後的“這一個”的特點。歷史的長河,有浩瀚的豪邁、凝重的平緩,有波瀾壯闊的洶湧澎湃, 有高歌猛進的奔涌洪峰,也有盪人心魄的瀑布飛流,還有九曲迴腸和急流險灘……只要你真正深入洞察,你會發現,這一段歷史無疑都具有其精彩與震撼的一面。第二,我當時作為大學教師在1992年參加了一年“農村社會主義教育”,在各地的所見所聞,令人驚喜和振奮,強烈感受到廣東這塊熱土的巨變、希望的田野那清新的氣息和勃勃生機。然後,從學者到機關公務員這一角色的轉換,從講壇和書齋走向社會,使我得以用學者對社會現實的敏感、興趣、理性關注和思考廣東;得以在政策層面、學理層面、實踐層面三個方面對社會發展進行調研和分析。第三,最為重要的契機,就是在1994年,我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派到重點創作項目電視專題片《南方的河》攝製組擔任製片,參與了該片拍攝製作的全過程,進行了大量的調研、採訪、考察,“縱橫數萬里,上下五千年”,得以多方面考察廣州及廣東,這是形成該書初稿的關鍵。
1994年,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策劃拍攝電視專題片《南方的河》,該片立足於大思路、大視野、大氣魄、高境界;聚焦於文化,從文化軟腹部切入,採取紀實性、思辨性、藝術性三位一體的創作構想;在操作上,採取拉大背景、拓展視野、走出廣州看廣州、跳出廣東看廣東的拍攝路徑;現實與歷史交織,縱橫捭闔、深度推進,力圖滾出一個亦主亦客、水乳交融的大製作來,以充分反映廣東改革開放15年來的歷程與所取得的成就。我有幸參與這樣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項目,對於澄清人們對廣東的各種議論,了解改革開放的中國特定歷史時期廣東先行一步的意義,對於深入了解嶺南文化、南北文化的現狀與交融碰撞等,從實地調查採訪、比較研究、文化分析三個層面進行思考和探索,無疑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這是一次別開生面的人生體驗,這是一程意味深長的文化苦旅,這是一筆彌足珍貴的思想財富,這是一次具有歷史意味的創造。對筆者,它是一個刻骨銘心的聚焦點、記憶點、思考點:參與拍攝電視專題片《南方的河》,得以聚焦廣東改革開放偉大歷史性的主題,把握全方位審視嶺南文化歷史發展的重要契機;“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採訪拍攝,得以親眼目睹熱流涌動、生機勃勃的中國社會現實和歷史性宏偉畫卷;大量珍貴的採訪、座談、研討和實地考察深化了對嶺南文化奧秘的思考。
在拍攝過程中,閱讀了上千萬字的典籍、有關檔案、文史資料、有關報告文學和新聞報導,翻閱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大量檔案、有關評論、研究成果,充分掌握資料,提煉思想觀點,發掘主題;觀摩了數十部國內外專題片精品,拓寬視野,擬訂走出廣州看廣州、跳出廣東看廣東的拍攝方案;組織專家、學者、文化名流、“新客家”、“流浪一族”、“土著”等十多個關於廣東印象話題的研討會,多角度、多層面、大範圍了解廣東印象,從學理層面、政策層面、實踐層面等進行系統總結,深度分析廣東改革開放的歷程。
“八千里路雲和月”。從天山腳下到黃土高坡,從齊魯大地到長城內外,從壺口夢尋到珠江漂流,再揮師浦東……歷時8個月的艱苦拍攝和製作,拍攝的素材帶140多盒,照片3 000多張。採訪各級官員、外國市長,北京、上海、西安、廣州的著名學者,各地、各行業、各階層人士達150多人。
戈壁灘上的烈日。黃土高坡的大風。泰山上的雲霧。珠江口上的颱風和驚濤。上海外灘的七彩霓虹。溢光流彩的南方都市。青山白雲下的靜謐與空靈,古老的民謠應和著的現代步履……一幕幕動人的情景在腦海里閃現。
說廣東、論廣州、談深圳的各種聲音不斷在耳邊迴響。于光遠、厲以寧、劉心武、余秋雨、顧曉鳴、陳忠實、沙葉新、嚴良堃、喬羽、劉斯奮、黃樹森、黃偉宗、謝望新、茹斯莉、成浩、劉洋、阿靜……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口音,不同的層面,不同的心理,不同的情緒,不同的體驗,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觀點,卻圍繞著同一個廣東的話題,北京人、上海人看廣東,新疆人、陝西人、山東人看廣東,“新客家”人看廣東,“土著”人看廣東,外國市長看廣東。種種議論,構成審視廣東的一個重要參照。
從尋找廣東輻射的亢奮,到感覺“廣東消失”的困惑,逐步再到認識廣東的從容與豁達。珠江三角洲的每一座城市,每一條街巷,一草一木,都從原來的熟悉—陌生—再走向親切的熟悉。晨曦中,夜色里,陽光下,煙雨中,聽到她那生命的呼吸,感到她那充滿生機的搏動,領略到她那迷人的風韻和無窮的魅力。
1994年那些日子,我沉浸在一種強烈的靈感迸發與激情衝動之中,深怕漏失一絲一毫!於是,抓住這個大好機遇,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錄下來。於是,力圖從文化的角度,透過所有的採訪和體驗,探尋廣東輻射的感覺,了解同胞和外國人看廣東、看廣州的眼光,認識珠江獨特的情韻。
珠江,到底是一條怎樣的江流
憑什麼,珠江三角洲在中國百餘年的歷史中,能夠一再成為社會轉型的先行之地,攪動起黃河、長江乃至全國的大潮汐?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史冊中,珠江,你到底是一條怎樣的江流?就嶺南文化而論,她的內在構成及特色,她與中原文化的歷史淵源及文化地位,她與現代市場經濟的內在契合關係,她在各種文化觀念衝撞中所展現的應對姿態等,都在我的視野之中。珠江,作為生動的象徵物,廣東,作為理性的闡述點,就這樣走入我們的鏡頭,走進我的筆端:
走出五嶽山脈,踏遍千山萬壑,我們在探尋,我們在思索。北國的江河湖海在腳下流淌,一條南方之河在心中激盪,所有的艱辛,所有的困惑,所有的智慧,都在赤縣神州的版圖上,都在炎黃命運的轉機中融匯與溝通。
於是,我們就不得不認真地端詳這條古老而年輕的南方之河;
於是,我們就選擇了一座珠江乳汁哺育的南方都市——廣州;
於是,我們就把思考聚集到經濟迅速崛起的珠江三角洲;
於是,我們就真誠地與所有的中國人一起探究,關於這條南方之河的奧秘……
德國史學家泰奧·索梅爾說過,“一年是一個隨意的時間段,歷史的發展不是從每年的1月1日開始的,也不是在每年的12月31日結束的,歷史發展有可能追溯到過去的根源,也有可能影響未來的結果。”因此,我的敘述有時也會跨過一年的界限,為了敘述的圓滿,有時會說到年前的事,有時會說到年後的事,甚至延伸說到1996年的事。我沒有期望想描繪一幅1994年的無可挑剔的圖畫。描繪一幅廣闊的全景雖然是應該的,但是,條件所限,我只能把這段歷程——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錄下來,管中窺豹。當年本書的部分內容在《南方日報》“第三隻眼睛看廣州”專欄連續刊登了10多篇,在《廣州日報》以“八千里路雲和月——電視專題片《南方的河》拍攝紀實”為題刊發了兩個整版。一些篇目在《人民日報》、《羊城晚報》、《文藝報》以及一些文學刊物發表後,隨著工作的變化和熱點話題的轉移,書稿逐步被淡忘,一放就是14年。期間,這段經歷總像一個不安分的幽靈般不時在我腦海里掀起漣漪,在夜深人靜時、在夢裡、在旅途中、在老朋友的聚會中、在偶然的信息中……不時會觸動那根敏感的歷史神經,有時甚至會讓我心潮澎湃,徹夜難眠。
2008年的新年鐘聲已經敲響,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30個年頭,回首往事,感慨萬分!思緒像決堤的洪峰,一發不可收拾,終於促成我實現把這段見證和經歷送進讀者視野的願望。就讓它出來吧!讓有興趣的讀者共同解讀和回味那段特殊的歷史,共同體味或分享當年那份青春激情和思想熱流吧!為此,我在書稿原有基礎上作了史料的甄別與重要的考據,調整了結構,增加了內容,附上360多張珍貴的歷史圖片,作了引言和一萬多字的後記……
在當年,中國的每個角落,有關廣東的話題,常常就是有關中國改革的話題。在那段改革開放風風雨雨的歷程中,中國人經歷了怎樣的社會變遷?也許,所有與共和國有著相同履歷的人都會刻骨銘心。
我們不應該忘記過去,我們必須用新的姿態去迎接中華民族騰飛的明天。
1994年,是小平同志南巡後掀起加快改革發展熱潮的一年,是中華大地熱流涌動的一年,是廣東積聚騰飛力量的一年,是勤奮的廣東人夜以繼日、拼搏進取、勤奮工作的一年,是英雄無悔的一年。這段歷程對於今天而言,無疑是值得特別記憶、驕傲和敬佩的!
1994年至今,14年過去了,彈指一揮間。今天,在中華大地上奏響了新一輪解放思想的號角,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今天,溫故而知新,也特別值得我們思考,廣東如何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努力爭當實踐科學發展的排頭兵……

作者介紹

1957年生,湖南人。1984年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1999年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研究生畢業;2003年暨南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先後擔任廣州師範學院教師,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文藝處科長、副處長、處長。現任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先後對國內17個省份、50多個城市、100多個民眾藝術館、文化館、文化站、文化中心等進行調研,並赴英國、俄羅斯、芬蘭、丹麥、挪威、瑞典、韓國、泰國等進行專題考察。曾應邀在北京大學講授《文化管理與文化政策》的課程,作《轉型期演藝業發展中政府角色的定位》等專題演講。並在中國文化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市委宣傳部、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社科院雲南省社科院、湖南省文化廳,以及西安、南京、長沙、成都市委宣傳部、廣東各地市宣傳文化部門,作過多場《文化管理與政策》方面的專場報告。先後出席亞歐文化產業論壇、中國文化產業論壇、中日韓文化產業論壇等國內外一系列文化管理與文化產業高峰論壇,並作專題發言。主要成果及套用情況:《關於發展廣州文化產業的研究報告》已被納入廣州市十五規劃“創建文明城市十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規劃”,廣州市知識產業十五規劃部分;《現代化中心城市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納入2001年“廣州市第六次文化戰略研討會”的重要檔案;《關於發展廣州文化產業的研究報告》已被納入《廣州市文化發展十五計畫》;《廣州市文化發展十五計畫綱要》(執筆);參與文化大省有關檔案起草,參與省以及廣東各地市、區縣草擬文化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文化檔案起草。參與近年《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的撰寫,發表《.廣州文化產業的現狀分析與對策》、《京、滬、湘文化產業發展情況調查》、《英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啟示》等論文數十篇。最近出版的專著《新時期中國文藝管理體制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受到各方面的廣泛好評。現任羊城晚報副總編輯。

目錄

第一章 半個月亮爬上來
廣東老闆在哪裡
吐魯番的廣東水果商人
茹斯莉的眼淚
第二章 “西北風”和“嶺南風”
漢唐古都話廣州
華寶就在咱延安
壺口夢尋
黃土高坡的油商
國際重大新聞“頭條”與“倒頭條”
人人啊都說咱倆好呀
第三章 魯國風情的現代演繹
泰山頂上的巨幅廣告
眾聲喧譁
魯國風情的現代演繹
第四章 未名湖畔的蟬鳴
北京散記
尋找阿靜
劉心武印象
文人“炒更”的尷尬
韞工跳槽
未名湖畔的蟬鳴
世界風雲出現的地方
從“經濟北伐”到“文化北伐”
另一種視角
像香油撒在了碗裡,有昧但是不濃
有個姑娘叫“小芳”
第五章 兩個重磅拳擊手
東方明珠
“讀書風”與“吃風”
兩個重磅拳擊手
廣東人的淳樸
廣東還能領先嗎
城市的浮躁需要滋潤
第六章 廣州:推—拉—搖—移
珠江:一條多種方式描述的江流
濾盡泥沙始得金
廣東老闆沒時間
城市獵人的眼睛
如歌的行板
黎子流市長採訪記
“我是高級打工仔”
自然的天性
大哥,您怎么了
第七章 第三隻眼睛看廣東
“新客家”看廣東
“土著”風情錄
外國市長眼中酌廣州
聚焦廣東1994
歷史的回放
第八章 南方的聲音
廣東專家回應北方的聲音
“朝陽文化”展露曙光
經濟“鼓惑”文化
五嶺逶迤騰細浪
“文化沙漠”與“文化北伐”
批評標準的嬗變
“大圈圈”與“小圈圈”
附一 “廣東破繭”?“中國破局”(黃樹森)
附二 《南方的河》嘩啦啦(新華社記者邵建武)
附三 圖片來源及採訪說明
後記:春天的迴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