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古城

南康古城

南康古城, 古南康府即星子縣城,位於鄱陽湖西岸,廬山南麓,為古代南康府治,傳“有星墜湖”而得名。五代十國時期就已經在此設星子鎮。北宋時(公元978年)升鎮為縣,982年建南康軍,遂又稱南康府,轄星子、都昌、建昌三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康古城
地理環境,主要景點,譙樓,愛蓮池,西寧老街,北宋橋,

地理環境

古城一面倚山,三面臨水,自古便有“鐘山川之靈秀,扼水陸之要銜”之稱。因周敦頤和朱熹兩位地理學家、教育家在南康府任過知軍,並在此講學教民,而又被譽為“真儒過化”之地。
南康古城
這裡古蹟眾多,風光獨特,具江南小城之清麗,又兼鄱湖浩瀚之壯美,千百年來,一直為歷代名人所推崇和嚮往。

主要景點

縣城景區主要由譙樓、愛蓮池、紫陽堤、西寧老街等歷史古蹟及鄱陽湖水上公園構成。

譙樓

又稱鐘鼓樓,俗稱“周瑜點將台”。是三國時期周瑜訓練水師、點將之處。原樓被毀,現存為明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重建。譙樓位於舊城中心,建築氣勢沉雄,偉岸狀觀。

愛蓮池

位於譙樓東側,是周敦頤所辟。周敦頤是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一生為官清廉,克謹求學,他以蓮花自律,寫下了傳頌千古的名篇《愛蓮說》。愛蓮池呈方形,池中有一座優雅小亭“觀蓮閣”。每當夏季蓮花開時,荷葉田裡,荷花婷婷,潔淨無暇,端莊高貴,令人觀之可親,見之忘俗。紫陽堤位於鄱陽湖畔,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古埠泊建築。因是朱熹所建,而朱熹字元晦,號考亭,紫陽,所以被稱為紫陽堤。紫陽堤的建成,既方便了舟楫的停泊,又抗洪防澇,且造型優美,被稱為“我國古代水利史上的偉大傑作”,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西寧老街

位於老城地西,立於街口,古風古貌撲面而來。建築以徽式建築特色見長,多為磚木結構,設小樓,樓槽呈弧形,檐內有木窗,配有雕飾,古意盎然,眾多店鋪足見當面的繁華。街道頗窄,不足3米寬,路面砌以條石,採取頗具特色的“橫砌法”,從被歲月打磨的溜光的石頭街面,不難看出這裡曾是城中商埠雲集之地。
鄱陽湖水上樂園正處於開發階段,現已設有大小型遊艇供遊客環湖旅遊,水上旅遊的前景十分可觀。
縣城區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發達,賓館、商店、旅行社等百業興旺,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舊貌新顏,各具特色,是來山南旅遊度假的集散中心。

北宋橋

星子縣立縣於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四年後(公元982年)建南康軍。南康城(古稱星子鎮)作為軍(府)、縣兩級政府的所在地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南門城內,即大南門(彭蠡門)與小南門(紫陽門)裡面,古代是人煙稠密,店鋪繁華之地。從彭蠡門入城北上,經瓷器巷,過芝華橋(七石橋),有街道直通府譙樓(今稱周瑜點將台)。從紫陽門入城北上,經硯池街,過四牌坊,也可直達府衙門。
近代以來,鄱陽湖水位慢慢抬升。南門城內一帶因地勢低洼,飽受湖水侵襲之苦。再加上水路交通運輸的日漸沒落,因水而生的南門一帶也漸失地利。街面逐漸衰敗,人口遷移,繁華不再。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星子縣城建設已完全跳出古城的範圍。瓷器巷早已成昨日故實,附近余公塘、黃家巷的地名也少有人知。但心細之人留心之下,便會發現,從紫陽門內沿冰玉澗上溯,不到300米的距離就跨澗而建5座石橋。還有澗邊菜地散落的數口尚未來得及湮沒的古井,極力地證明著昔日的繁華。
該橋石質單拱,橋面長740cm,寬480cm,拱頂至橋面160cm,橋拱跨長530cm,拱高約350cm(淨高130cm,水平面下清出淤泥有100cm高,目測尚有120cm深淤泥未清出)。橋拱弧面由7組石塊壘成,每組石塊應該有17塊方石弓成(清出13塊,目測淤泥下兩端應各有2塊石頭未清出)。每塊石頭2尺見方,重約1200斤(由此計算,光壘成橋拱弧面的方石就有70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