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十二五”綠色城市發展規劃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已經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是大勢所趨。世界各國紛紛啟動了“綠色新政”,我國政府也高度重視,在“十二五”規劃中首次提出“綠色發展”的概念,側重於發展方式的調整和改變,從而實現發展本身的可持續性,體現了強烈的綠色意識和轉型取向,既表明了我國參與世界綠色發展行動的決心,也標誌著我國現代化進程步入新的歷史起點。

“十二五”時期,是南京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時期,也是“辦好青奧會、建設新南京”的關鍵時期。牢牢把握主題主線,落實綠色發展戰略,推進生態現代化,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是我市既緊迫又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課題。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和有限的空間內,落實“生態為基”方針,破解城市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把南京打造成為獨具魅力的綠色都市,尋求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協調融合發展的路徑,是擺在我們面前現實而艱巨的任務。

綠色是人類永恆的追求。綠色城市,要求大力倡導生態文明,是城市發展的新潮流,意味著污染能耗有效控制、資源能源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綠色南京,是我市富有競爭力的城市戰略品牌,“十二五”期間,要進一步彰顯南京“山水城林”生態優勢,推進生產清潔化、生活低碳化,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邁出決定性的步伐,實現生態良好宜居、市民健康文明,讓家園更美麗,讓生活更美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京市“十二五”綠色城市發展規劃
  • 性質:發展規劃
  • 地點:南京市
  • 時間:2010-2020
前言,發展現狀與面臨形勢,主要建設任務,保障措施,

前言

(一)規劃原則
本規劃編制重點把握四個關係,一是把握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把發展與保護辯證地統一起來,既要毫不動搖促發展,又要堅定不移抓保護,通過發展水平的提升,更好地促進生態環境保護,通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為發展植入更多的綠色GDP。二是把握好有形與無形的關係。不僅關注包括綠色經濟、綠色生活和綠色消費在內的一系列有形之綠,更重視包括綠色文化、綠色政策在內的一系列無形之綠。三是把握好近期與遠期的關係。既要立足當前,集中力量解決好與人民民眾利益最直接、最現實的環境問題,又要著眼長遠,從根本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動技術創新和制度完善。四是把握好城市與農村的關係。綠色都市建設是城鄉一體、統籌協調的,必須根據城鄉發展的不同基底、不同特性、不同要求,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
(二)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為C,遠景規劃到2020年。
(三)規劃依據
(1)《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10年);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年);
(3)《中國21世紀議程》(1994年);
(4)《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年);
(5)《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1988年);
(6)《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修訂);
(7)《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2000年修訂);
(8)《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1989年);
(9)《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2004年);
(10)《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2007年);
(11)《民用建築節能條例》(2008年);
(12)《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1998年);
(13)《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2000年);
(14)《中共江蘇省委關於制定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10年);
(15)《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年);
(16)《江蘇省環境保護條例》(1993年);
(17)《江蘇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1998年);
(18)《江蘇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2004年);
(19)《江蘇省循環經濟建設規劃》(2004年);
(20)《江蘇省建築節能管理辦法》(2009年);
(21)《中共南京市委關於制定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10年);
(22)《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年);
(23)《南京市生態市建設規劃綱要》(2006年);
(24)其他相關規劃等。

發展現狀與面臨形勢

(一)發展現狀
“十一五”期間,全市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環保優先、節約優先方針,紮實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難點和薄弱環節需要解決。
1、形成了“三二一”的產業發展格局,但重化工特徵仍然明顯。“十一五”期間,全市積極推動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努力做大服務業,做強制造業,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基本穩定在50%以上,2010年達到50.7%,分別超過全國7.7個百分點和全省11.2個百分點。但是從工業轉型發展上看,重化工的結構性特徵依然明顯,2010年全市石化產業規模占四大支柱產業的比重約50%;重工業企業數量和經濟總量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70%和80%左右。與此相適應,全市能源消費總量中,工業占到70.5%,6家重點耗能企業占到42%。
2、完成了節能減排的規劃目標,但能耗水平仍然較高。“十一五”期間,我市關閉了小化工企業203家,搬遷重點污染企業24家,關閉小火電機組近78萬千瓦,淘汰落後鋼鐵、水泥產能160萬噸和326萬噸。大力引進和發展清潔能源,天然氣使用量增加。到2010年,全市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幅度超過21%,超額完成“十一五”下降20%的目標;二氧化硫和COD排放總量分別在2005年的基礎上消減9.2%和17.2%,順利完成“十一五”減排任務。但單位GDP能耗仍然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約47%,在省轄市中居於第二位。
3、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加強,但創建任務仍然較重。“十一五”期間,南京市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和城市綠地建設。到201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6%,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5%,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3.7平方米,均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生態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進展,全市受保護地區占國土面積比例達17%以上。深入開展生態創建活動,江寧區成為全國省會城市中的首批國家級生態區,全市綠色社區占到社區總數的30%以上。我市先後獲得了“中國人居環境獎”、“聯合國人居獎特別榮譽獎”等榮譽稱號。但是區域性、複合型污染問題開始凸顯,生態系統必要的安全防護空間減小,局部區域生態系統脆弱和部分環境要素質量不高,各類創建工作不平衡現象客觀存在。
4、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進一步加強,但規模效益有待提升。“十一五”期間,全市以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為重點,積極探索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新路子。到2010年,單位GDP用水量下降到83.5立方米/萬元,億元GDP建設用地占用面積下降到40.22公頃,分別較“十五”末下降47.8%和37.3%;新型牆材產量年均增長15%,套用比例達到90%以上;工業固體廢物年綜合利用達到92%左右,比“十五”末提高了4個百分點;粉煤灰綜合利用率100%,各類粉煤灰製品年創產值60億元,初步形成了以粉煤灰等工業廢渣為主料的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群;秸稈綜合利用率大幅提高。但部分資源產品價格扭曲,企業缺乏競爭壓力,內在動力也不足,對存量調整和挖潛改造不夠,循環經濟和新興產業發展速度不快,綜合效益發揮不夠。
5、綠色發展觀念進一步增強,但體制機制有待健全。“十一五”期間,圍繞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市出台了一批涉及排氣污染防治、節能監察、清潔生產、建築節能等的政策檔案,以監督管理能力建設為突破口,提高管理水平和綜合決策的能力,並從正反兩方面開展多方位宣傳教育,極大提高了公眾的參與意識。與此同時,直接制約綠色發展的科學考評體系、法規保障體系、聯動管理體制、政策激勵機制、目標倒逼機制還有待建立健全。
(二)面臨形勢
“十二五”時期,是南京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轉型創新跨越發展的強力攻堅期,是提升城市現代化國際化水平、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突破期,是全力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建設的快速躍升期,是舉辦一屆精彩圓滿的青奧會、帶動南京實現新跨越的決戰決勝期,是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衝刺期。南京經濟社會發展將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綠色發展的目標更高、內涵更豐富、要求更全面,必須科學把握髮展規律,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
1、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要求。在後哥本哈根時代和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國家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著力點。與以往從通過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對沖發展不利影響結果相比,綠色發展側重於從發展方式的調整和改變來實現發展本身的可持續性,體現了強烈的綠色意識和轉型取向,既為南京綠色發展指引了方向,也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2、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要求。對照江蘇省基本現代化指標體系,我市目前在單位GDP能耗、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等指標上的差距尤為突出。“十二五”時期,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類物質消耗量和污染物產生量將進一步擴大。相對於南京這樣一個經濟、人口規模較大,產業結構偏重的城市,要完成現代化指標體系的目標任務十分艱巨。因此,加快推動綠色發展,以生態現代化的最終目標倒逼當前工作,並推動全局工作的開展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
3、成功舉辦一屆有影響力的青奧會的要求。“十二五”期間,亞青會、青奧會等重大國際活動將在南京相繼舉辦,對城市品味、環境品質、空間適應性、綜合服務能力等多層面的城市功能提出了新要求。用綠色理念指導運動會的工程建設、市場開發、採購、物流、住宿、餐飲及大型活動等,探索大型運動會的綠色舉辦模式;加強生態建設,加強環境保護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美化人居環境;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形成公眾積極參與綠色發展的機制。綠色青奧可以極大提升南京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表1 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發展的主要異同點
指標名稱
共同點
基本概念
核心
實施主體
循環經濟
尋求可持續發展,體現生態系統、生命系統和社會系統持續的動態平衡與協調發展。
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實行資源循環利用和清潔生產的經濟形態。
低消耗發展(側重於整個社會的物質循環,3R)
區域或產業體系間
低碳經濟
以碳減排為目的,以低碳產業為核心,以低碳技術為特色,以低碳能源、交通、建築、生活為基礎,以低碳化能力提升和低碳經濟重點示範區項目為支撐的經濟形態。
低能耗發展(節能、能效、新能源)
企業和政府間
綠色發展
以和諧包容、可持續的方式發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速度、質量、公平三要素的有機結合的經濟形態。
包容性發展(低消耗+低能耗+經濟發展、社會福利水平提高)
人與自然間
4、人民民眾對生態環境的訴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消費結構升級,廣大人民民眾把生態文明作為生活質量改善的追求目標,社會各界、廣大幹部民眾、新聞媒體越來越關注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順應人民民眾對綠色發展的新期盼,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讓生態環境成為人民民眾切身享受的生態財富。
三、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辦好青奧盛會、創成率先大業、建設人文綠都”奮鬥目標,牢固確立生態為基方針,嚴格落實節約優先、環保優先,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綠色發展”為路徑,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核心,全力打造綠色生產體系,積極構建綠色消費體系,不斷完善綠色環境體系,加快形成綠色文化氛圍,努力實現產業競爭力與環境競爭力同步提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同步推進。
(二)發展目標
到2012年,創建成為國家森林城市。
到2013年,創建成為國家生態市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2014年辦好一屆綠色青奧會。
到2015年,基本建成經濟生態更高效、環境生態更優美、社會生態更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文明高度和諧統一的獨具魅力的綠色都市,展現出綠色特質鮮明、綠色生產高效、綠色空間延展、綠色文化濃厚的新形象,為到2020年建成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打下堅實基礎。
1、經濟生態更高效。綠色生產體系初步構建,資源環境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集約化發展模式進一步強化,單位GDP能耗、碳排放強度實現持續下降,土地綜合整治和立體化土地利用並舉,單位土地產出率不斷提高。初步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能源高效清潔利用技術廣泛推廣,經濟長更加注重資源節約和質量效益;氣候變化相關科技創新能力得以提升,低碳技術得以逐步推廣,氣候變化應對能力及適應能力持續提升;創新資源環境體制機制,加快形成資源要素科學配置的體制機制。
2、環境生態更優美。加快建設山水城林相融、人文景觀和諧、生態環境優美的國家森林城市和生態市,讓南京成為理想的宜居城市。加強水污染防治,加強大氣環境整治,全面改善水環境和大氣環境質量;加強垃圾治理工作,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管理體系持續完善,垃圾收運處置設施建設持續加強;固體廢棄物綜合處理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進一步提升,太陽能與建築一體化利用取得新突破;維護生態安全,進一步提升綠化環境,增加南京市的環境美譽度,為2014年青奧會的召開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
表2 南京市“十二五”綠色城市發展主要指標
單位GDP氨氮排放強度
指標名稱
單位
2010年
2015年
綠色生產
1、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
50.7
>56
2、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減少
%
-
>20
3、單位GDP用水量
立方米/萬元
83.5
<60
綠色生活
4、公共運輸分擔率
%
31
50
能源利用
5、單位GDP能耗*
噸標煤/萬元
0.98
<0.5
6、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
%
20左右
15
資源環境
7、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
單位GDP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
千克/萬元
<1.0
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強度
千克/萬元
<1.2
千克/萬元
<0.2

單位GDP氮氧化物排放強度
千克/萬元
<1.5
8、廢物處理率



其中: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
%
92
98,無危廢排放
主城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
%
88.8
95
鎮街建成區污水處理率
%
-
70
城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
%
-
80
9、城市綠化



其中:城鎮綠化覆蓋率
%
-
45
林木覆蓋率(不包括10km2以上的水面)
%
26
28
城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
平方米
13.7
15
10、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
%
82.7
95
11、耕地保有量
萬畝
-
≥356.5
12、基本農田保護面積
萬畝
-
≥341.08
13、環境保護投資占GDP比重
%
3.0
≥3.0
綠色文化
14、中國小綠色文化宣傳教育普及率
%
-
100
說明:單位GDP能耗按2010年價格測算。
3、社會生態更文明。綠色文化氛圍濃厚,綠色消費理念持續弘揚,綠色市場更加完善,綠色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升。綠色發展理念得到廣泛的傳播,市民生態文明意識進一步增強;公共運輸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低碳出行成為人們的自覺選擇;綠色建築得到廣泛推廣,節能環保建築所占比例持續提高;低碳試點工作逐步啟動。

主要建設任務

(一)構建綠色生產體系
在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基礎上,加快科技創新,以產業高端化、園區生態化和企業生產清潔化為重點,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內涵升級,減輕產業發展對資源的依賴和對環境的損害,夯實綠色發展基礎。
1、最佳化調整產業結構。
把加快低碳產業發展、降低高碳產業比重、謀求可持續發展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核心問題來考慮,積極培育壯大能耗少、效益高的綠色產業,堅決淘汰落後產能,實現產業結構“調高、調輕、調優”。
(1)推進傳統產業綠色升級。
最佳化城市產業空間布局,主城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郊區縣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把服務業發展作為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戰略重點,加快三次產業的生態化、低碳化改造,提高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積極發展生產型服務業。加快樞紐城市、智慧南京建設,立足南京功能定位和優勢,大力發展服務半徑大、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生產性服務業,構建區域金融、物流、商務、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抓住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加快優勢特色服務業發展,積極發展節能環保技術服務、生態工程諮詢、碳交易等低碳服務產業,鞏固提升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到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6%以上。
穩步推進工業支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通過對石化、鋼鐵、建材、電力四大高能耗、高排放企業的強化改造和升級,實現綠色發展。到2015年,上述行業主要產品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清潔生產水平達到國內一級標準要求,燃煤熱電廠實施關停或改造成燃氣熱電廠。
積極發展都市型生態高效農業。實施農業“1115”工程,提升農產品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農業標準化種植和養殖水平,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確保本地區農產品質量檢驗合格率達到95%以上。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壯大優質糧油、經濟林果、特種水產、優質畜禽、優質蔬菜等農業主導產業。加強農業合作與開放,著力打造以果樹、花卉、蔬菜、漁業等為特色產業的多功能現代農業園區,扶持建設江蘇白馬現代農業產業園、江寧台灣農民創業園等現代農業園區。廣泛推廣農業集約化生產模式,逐步提升農業的科技、生態、經濟、文化附加值等多重功能。
(2)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緊跟世界科技發展新趨勢,緊密對接國家和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和政策,大力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重點發展風電光伏裝備、電子自動化與智慧型電網、通信、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材料、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培育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以產業規模化、技術高端化、發展集約化為方向,深入實施新興產業雙倍增計畫,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引領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創新活躍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建設一批國內領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到2015年,新興產業實現銷售收入7000億元以上。
(3)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
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對重污染行業進行產業升級最佳化,改造和提升一批影響環境質量和經濟發展質量的污染大、能耗高、效益差的工業企業,加快建立重污染企業退出機制;加大對“三高兩低”企業整治力度,制定全市“三高兩低”企業整治三年行動計畫,2014年青奧會前,全面完成行動計畫中“三高兩低”企業整治任務;依法淘汰高污染、高能耗、存在重大環境安全隱患的落後產能,2014年青奧會前,全面淘汰列入淘汰目錄的落後產能。逐步推動落後產能淘汰工作重點由關停並轉遷向落後工藝設備淘汰更換方向的轉變,推動企業綠色升級。
2、全面推行清潔生產。
按照“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原則,全面推動工業、服務業、農業等領域的清潔生產,減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環境承載壓力。
提升工業清潔生產水平。鼓勵企業自行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實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標準認證,建立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負責機制,將清潔生產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規範;對化工、鋼鐵、冶金等行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對超標、超總量排污和使用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重點企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推廣套用先進清潔生產工藝技術與裝備,建成一批清潔生產先進企業。
加快建築業清潔生產。積極開展建築業清潔生產案例研究,革新生產工藝,全面推行綠色施工;實施工程廢棄物的現場回收再利用;探索建立建築綠色施工責任制和監督機制,確保現場的污染減量化、無害化。
推動服務業清潔生產。選擇有代表性且示範意義強的單位開展服務業清潔生產審核試驗研究,制定適合服務業特點的通用清潔生產審核流程、重點審核內容及審核、評估、驗收標準。
探索農業清潔生產。以有機農業為引領,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清潔生產,實行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推進種子種苗、基地生產、加工行銷等整個產業鏈的標準化生產。
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按照資源循環利用、規模經濟效益、專業化分工的原則,合理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生態產業網路,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1)推動產業園區生態化和集群化發展。
工業園區要抓好項目布局和產業連結。合理調整產業空間布局,構建生態產業網路體系,節省產業運輸的能源消耗。推動省級以上開發區加快集中供熱、污水處理、高效物流等公共設施一體化建設,實現園區企業共享公用和梯級利用,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
農業園區要結合新農村建設,著力引入生態園區建設的規劃理念,全面推進農業循環經濟園區建設,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及產業生態鏈等方式形成農、林、牧、漁業及其延伸的農產品之間的產業共生體系。
(2)提高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水平。
強化土地資源需求管理,從土地利用結構、土地開發強度、土地效益產出等方面,建立土地利用綜合評價考核體系,強化耕地保護、用地節地責任和考核,提高土地資源的綜合承載能力和產出能力,到2015年,每億元GDP耗用建設用地量降低至270畝,全市新增工業用地平均投資強度達320萬元/畝,新增工業用地平均產值達到400萬元/畝。全面創建節水型社會,限制高耗水產業發展,做好高耗水企業的節水技術改造,各項節水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力爭到2015年,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60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降低到60立方米以下。
建設南京市靜脈產業園。整合、提升和發展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紙、廢塑膠、報廢汽車、電子垃圾等可再生資源產業。加強對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及余壓餘熱的回收利用。積極引導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加大對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技術的開發研究力度,不斷提高粉煤灰、脫硫石膏等工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水平。鼓勵綜合利用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創新,積極尋求新的發展途徑,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加強秸稈等農林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繼續推廣使用秸稈肥料、食用菌基料、工業原料、燃料等。到2015年,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8%,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
(二)倡導綠色生活方式
以綠色青奧為契機,逐步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城市基礎設施和運行服務體系,加快培育綠色市場,倡導居民使用綠色產品,引導民眾樹立綠色生活理念,使綠色出行、綠色居住、綠色消費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讓民眾充分享受綠色發展所帶來的便捷和舒適的同時,實現自然、環保、節儉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1、構建綠色交通體系。
加快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幹、地面公交為主體的公共運輸網路,打造立體化、多層次、便捷換乘的“公交優先”城市。以科技創新為手段,加快推進智慧型化信息化的公共運輸管理系統建設,不斷提高公共運輸系統安全、有序、順暢運行水平。到2014年青奧會前,公共運輸分擔率提高到40%,到2015年達50%左右。加快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形成兩縱兩橫軌道幹線和三條市域快線構成的軌道骨架網路,2015年捷運營運里程達250公里以上。
(1)落實公交優先發展戰略。
加快軌道交通系統建設。確立城市軌道交通的骨幹地位,發揮軌道交通引導與支撐城市空間結構最佳化調整作用,提高現有捷運運營能力,建成3號線、10號線、機場線、4號線一期、11號線一期、12號線等6條線路;開工建設至溧水、高淳等市郊線路。
加快公交快速通勤網路建設。制定實施城區快速通勤網路規劃,確立公共運輸在通勤出行中的主導地位,建設大容量快速公交線路,在主要客流走廊上規劃公交專用道153公里,提高通勤高峰公交出行效率;最佳化主城區公交線網布局,提高公交線路覆蓋率;強化公共運輸工具優先行駛權,實現公共運輸全面提速,提高公共運輸管理服務水平,形成暢通、快捷、舒適、安全、綠色的主城區公共運輸網路體系。
加快綜合樞紐換乘中心建設。堅持與新城新市鎮、功能板塊建設相結合,與城市居住區、學校、醫院、商場等大型公建配套設施建設相結合,加快換乘樞紐建設,大力改善地面交通間、軌道交通間、軌道和地面間公交換乘條件,實現軌道交通站點、公交汽車始末站(中心站)的同台、同站“零距離”換乘。重點推進城東馬群、龍潭、祿口等換乘中心建設。
加快道路微循環系統和慢行交通網路建設。實施道路微循環工程項目和交通設施改造項目,重點改造主城區和城鄉結合部的主要“交通節點”,提高路網的集散能力和可達性。完善中心商業街區的慢行交通系統環境和大型居住區、大型購物中心的慢行交通條件,科學合理規劃建設人行立體過街設施、斑馬線,開展公交接駁點的步行改造,推進慢行交通系統聯網成片。
(2)建設智慧型交通管理系統。
提高公交暢通水平。合理設定公交優先車道、專用車道、路口專用道、單向優先(專用)車道,調整公共運輸車輛與其他社會車輛的路權使用分配關係,提高公車速和道路利用率。加強對公交專用道的監控力度,加快建設公交專用道違法闖入檢測系統,確保公交專用道暢通。合理設定公車輛感應信號系統,調整路口信號周期、相位,設定公交專用信號,減少公車輛在路口等候時間,提高公交運營效率。
提高交通管理智慧型化水平。建設智慧型交通基礎信息採集和共享交換平台和智慧型交通管理、智慧型公交調度、不停車聯網收費、出行誘導服務等套用系統,實現軌道交通、地面交通和計程車智慧型化調度,實現城市公共運輸管理中人、車、路之間的智慧型化、信息化聯繫,提高通行效率。完善差別化停車收費政策,建立停車收費價格動態管理機制,實施尖峰時段區域交通限行措施,引導小汽車合理使用,緩解重點區域交通擁堵。
(3)鼓勵使用綠色交通工具。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公交,到2015年,更新、新增公車3000輛,其中清潔能源公車不少於60%;推廣節能型汽車和替代燃料;加大電動汽車充電站、充電樁建設力度,初步形成連線城市東南西北的充電網路,鼓勵使用新能源汽車。
2、推廣綠色節能建築。
緊抓大型公建、政府機構、保障性住房等重點領域,將綠色理念融入建築規劃、設計、建設、使用和維護的全過程,為市民提供一個健康、無害、舒適的室內環境。
(1)強化建築節能管理。提高建築節能標準,2014年,在新建機關辦公建築、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示範園區中開展公共建築65%以上節能標準的試點。2015年起市區新建居住建築開始執行65%的節能標準。以太陽能、淺層地熱能建築一體化套用為重點,以可再生能源建築套用示範城市建設為載體,調整建築用能結構、最佳化用能方式,開展使用淺層地源熱泵空調製冷、採暖和利用太陽能照明、供應熱水等示範工程。
(2)推進建築節能改造。積極推動既有建築包括圍護結構、冷熱系統、照明設備和電器設施等在內的一體化節能改造;充分發揮政府垂範作用,全面實施政府機構系統化節能改造,繼續實施大型公共建築節能改造;鼓勵採用蓄冷蓄熱空調、節能窗、高效屋面外保溫技術;鼓勵智慧型化樓宇建設;鼓勵對大型公共建築中央空調、電梯、照明等系統採取契約能源管理等節能新機制進行節能改造。
3、全面推廣綠色產品。
以與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農產品、建材家居市場、大型商場超市為重點推廣綠色產品,全面建設綠色市場。
(1)加大安全、放心的綠色農產品供應力度。依託標準化農貿市場、大型超市,採用物聯網技術,建立肉類、蔬菜、酒類等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促進綠色、環保農產品消費。
(2)積極構建綠色建材家具市場。完善綠色建材、綠色家具檢測認證體系,研究制定家具建材產品綠色準入標準,加大來寧產品檢測,切實保障家具建材的環保性能,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鼓勵建材、家具商場引進綠色建材家具產品,提高綠色產品供應能力。
(3)大力倡導低碳生活。在公用設施、賓館、商廈、寫字樓、體育場館、居民住宅中推廣高效節電照明系統,每年推廣數量不低於100萬隻節能燈,2013年年底前,在全市範圍內淘汰白熾燈。在全社會倡導室內空調溫度一般情況下夏季不低於27攝氏度,冬季不高於18攝氏度;推動各大商貿流通企業積極開展“商品包裝簡化”、“限制生產使用塑膠購物袋”等多項活動。
(三)打造宜居生態環境
堅持環保優先方針,以解決危害民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實施生態建設工程,加強綜合治理,全面完成省下達的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力爭2012年創建成為國家森林城市,2013年創建成為國家生態市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2014年青奧會前,全市灰霾天氣天數明顯減少,水環境功能明顯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1、持續改善水環境。
將“保(飲用水源地保護)、治(雨污分流,污水處理)、清(水體清除污雜物和污染淤泥)、補(以生態補水為核心的水生態建設)、管(水環境管理)”作為水污染控制和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基本策略。
(1)重點加強飲用水源安全保護。深入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專項整治,加強有毒化學品運輸船舶風險防範,確保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100%。提高水廠給水水質,完成城市水廠水質深度處理工程,完成企業自備水廠社會性供水改造,確保居民飲水安全。加快固城湖、石臼湖、金牛湖等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和城市備用水源地建設,全面推進六合區、溧水縣和高淳縣的區域供水工程,提高城市飲用水源應急保障能力。
(2)加強水環境綜合整治。提高污水處理廠處理標準,推進中水回用工程,完成城東污水處理廠三期工程、仙林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大廠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等9個新建、擴建污水處理廠建設項目。以主要入江河流達標、城區黑臭河道基本消除為治水目標,加快實施200平方公里範圍內的雨污分流和污水收集工程,實施秦淮河外圍支流、十里長溝、內外金川河及城區黑臭河道綜合整治,實施日常化的生態用水補水機制。推行“河長”制,落實控源截污長效管理措施。2014年青奧會前,工業企業廢水全部達標排放,城市主要水體滿足國際重大活動對水環境的要求,實現城市整體水環境質量的明顯改善。
2、全面提升空氣品質。
積極推進“藍天行動計畫”,加強工業廢氣污染防治,重點整治機動車尾氣污染與城市揚塵,控制秸稈焚燒污染,實施區域聯防聯控,大幅度消減主要污染負荷,確保空氣品質穩定並持續改善,讓廣大市民呼吸到清新空氣。
(1)加強工業廢氣污染防治。全面推進污染物減排工作,加快燃煤電廠、冶金、石化、建材等重點行業脫硫、脫硝改造工程建設,探索重點行業氮氧化物總量控制制度。到2015年,燃煤電廠全部實現脫硫、脫硝改造,石化與冶金行業重點企業完成脫硫、脫硝改造工程。集中整治大氣污染嚴重區域,實施燕棲地區、梅山化工地區、梅鋼地區、金陵石化地區與化工園等重點區域污染企業關停搬遷與改造工程。
(2)加大機動車尾氣治理。加大黃標車等高污染車輛淘汰力度,不斷擴大黃標車限行區域。提高新車上牌控制標準,新增車輛全部達到國Ⅳ排放標準。2014年青奧會前,執行國IV排放標準和配套油品供應,完成油氣回收系統改造,擴大限行區域,全面淘汰黃標機動車。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增設天然氣加氣站,滿足天然氣汽車和計程車、公車的加氣需求。加快推進加油站、儲油罐和運油車的油氣回收設施建設。
(3)防控城市揚塵及秸稈焚燒污染。強化施工現場標準化管理,到2015年,確保建築工程與市政工程揚塵污染控制區達到建成區面積的90%以上。控制交通揚塵,到2012年,城市快速路、主要道路與繁華視窗地區機掃率達到90%以上,主幹道、次幹道機掃率達到80%以上;裝載車輛儘量密閉,不得超載。強化秸稈焚燒監督管理,杜絕露天焚燒。
(4)構建跨區域防治體系。以2014年青奧會南京空氣品質保障為契機,加強污染源監測、空氣品質預報與預警,聯動南京都市圈相關城市,加強區域合作,實施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協調推動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對重大建設項目實行環境影響評價會商機制,建立產業轉移環境監管機制,防止污染向區域內轉移。協商制定統一的大氣環境保護標準,建立區域空氣品質監測網路,共享監測信息。
3、全面加強垃圾治理。
對固體廢棄物進行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處理。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完善收集和處理設施建設;加強工業固體廢物和建築垃圾的綜合利用和處理處置;對危險廢物實施最嚴格的管理和妥善的污染控制。
(1)完善垃圾分類回收體系。
完善生活垃圾收運體系。以餐廚垃圾分類處理為突破口,推進全市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建設,並做好分類回收、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有效對接。研究制定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創新垃圾收費方式,鼓勵市民進行垃圾源頭減量和分類,逐步提高垃圾分類收集水平。到2015年,城鎮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到80%。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模式,到2015年,農村生活垃圾收運體系覆蓋率達到100%。
建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按照總量控制、合理布局和方便回收的原則,在全市構建起由社區回收、加工分揀中心和綜合利用處理組成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路體系和高效、規範的城鄉廢棄物回收利用系統,將再生資源回收市場作為社會公益設施納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統一規劃,“十二五”期間基本完成城鄉覆蓋回收網點建設。
建立特種垃圾回收體系。以量大、面廣、再利用價值高或危險性較大垃圾為重點,探索建立面向電子電器、餐廚垃圾、過期藥品、危險廢物等垃圾的專業機構統一收集、專業運輸的獨立回收體系。
(2)加強垃圾處置設施建設。
推進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能力建設。實施天井窪、水閣、轎子山三大垃圾填埋場的封場育林工作,建設和完善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水處置設施。加快建設生活垃圾焚燒廠、填埋場和餐廚垃圾處理廠,確保生活垃圾得到合理處置,到2015年,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達100%。到“十二五”末,南京都市區生活垃圾處理逐漸形成焚燒、綜合處理兩種技術並存的格局,減少原生垃圾進入填埋場比例。
持續增強危險廢物處理能力建設。實施醫療垃圾處理處置全過程監管,著力推動農村地區醫療垃圾的收集和處置工作,確保醫療垃圾100%安全處置。實施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提高危險廢物處置能力,以產生危險廢物的重點企業、危險廢物運輸與處理處置單位以及青奧會敏感區為重點,強化環境風險源管理。
(3)做好垃圾的二次污染防治。
開展生活垃圾集中處置設施的二次污染防治,強化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防止對地下水污染;對擬建垃圾焚燒設施配套完善的廢氣污染防治措施;在資源化利用的基礎上,加強對粉煤灰堆存場、電子廢物堆存場、廢舊拆解汽車堆存場、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場等固體廢物堆存場所的污染防控,配備完善的污染防治設施,減輕二次污染。
4、創新資源環境體制機制。
運用價費、財政等經濟手段,促進資源節約利用,加大環境保護力度,降低環境保護成本,加快形成資源要素科學配置的體制機制,逐步建立運轉高效的資源環境制度體系。
(1)創新環境價格和市場政策。進一步完善排污權有償使用政策,建立和完善交易平台,提高排污收費標準,加強排污費收支管理,加大對超額減排企業的獎勵力度。進一步完善使用者付費制度,探索污水處理企業由事業型向企業經營型轉換機制,進一步完善環境設施使用和服務收費制度,依法徵收城市污水、垃圾、廢物等收集和處置費,實行統一收集、專項使用。
(2)創新環境財稅政策。建立制度化的財政投入預算保障機制,確保環保支出與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聯動增長,確保新增財力更多地用於環境保護,逐步增加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的投入。建立資源綜合利用與治污企業財政補貼制度,鼓勵發展循環經濟和污染治理。
5、構築生態安全螢幕障。
為維護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連通性,防止城市無序蔓延,以重要生態功能區和基本生態控制線為基礎,構建自然生態網路,實現自然融解城市的目標,提高人們生產和生活的舒適度。
(1)加強碳匯能力建設。
全力推進城鄉造林綠化。完善城市綠色生態系統,繼續開展植樹造林;積極開展垂直綠化、屋頂綠化,構建立體綠化體系;改變單一草坪綠化為喬、灌、草相結合的複合綠化系統,努力實現城市從“園林化”到“森林化”的深刻轉型,加快形成覆蓋整個市域、城鄉一體化的綠地系統,為城市綠色發展構建有效的“碳匯”體系。
建設國家森林城市。以林業重點工程為載體,推進“森林進城、園林下鄉”戰略,重點實施紫金山—玄武湖中央公園,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風光帶、濱江兩岸百里風光帶、秦淮河上下游百里風光帶、青龍山、牛首山—將軍山、老山、幕府山和棲霞山“一園四帶五片”,以及主城100個以上小遊園建設。到201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8%,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
保護農村生態碳匯。大力推廣生態農業模式和低碳農業技術,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碳匯功能。在農村地區,大力推廣秸稈還田和免(少)耕技術,增加農村土壤碳貯存,嚴格控制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開墾土地,保護基本農田林地。全面實施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到2015年,力爭實現農村地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全覆蓋。
(2)加強生態保護建設。
建設國家生態市。深入實施“綠色南京”戰略,全面推進郊野公園、森林公園和生態廊道建設,改善生態空間結構,有效提升整體生態功能,加快推進化工園區、工業集中區與生態敏感區之間綠色隔離帶建設,有效保護區域生態安全。著力保護以浦口綠水灣、六合興隆洲和長江河流重要濕地為主的重要濕地,實施濕地修復工程;加強水源涵養區保護,建設水源涵養林;推進國家森林公園保護;重點保護鐘山等16處風景名勝區。強化對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狀況的監管,對於確需穿越的“重大基礎設施”應以“虛線化”為原則,儘可能採用地下或者空中穿越的建設方式,減少對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地表植被的破壞。
加快實施生態修復。鞏固礦山宕口整治效果,嚴控開山採礦,開展幹道兩側生態復綠修復,採取技術經濟合理的修復手段分批修復採石宕口,重點推進珍珠泉風景區和仙林大學城周邊、環固城湖(花山段)廢棄露採礦山宕口環境整治項目,新增露採礦山環境整治面積350萬平方米以上;積極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河道,恢復河道自然生機,“十二五”期間規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平方公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嚴格保護野生物種,控制外來有害物種入侵。
(3)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調整、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安排財政經費,加大對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等生態功能區保護與建設。設立市、縣(區)兩級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專項基金,對重大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建設項目,要優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統籌安排,認真組織實施。
6、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認真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開展溫室氣體排放核算,研究探索低碳發展模式。
(1)落實碳強度下降指標。根據國家、省“十二五”碳強度下降指標的分解要求,加強溫室氣體監測工作,建立溫室氣體監測規範,開展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工作,做好碳強度下降指標在我市的核算工作,研究制定碳強度指標考核評價體系和實施辦法,推動“十二五”碳強度下降目標的實現。
(2)深入開展低碳試點建設。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著力點,以各類開發園區、企業為重點,選擇一批基礎條件較好、代表性較強、組織保障有力的試點單位,努力培育一批具有示範作用和推廣意義,體現南京特點的低碳企業、低碳園區,積極爭取國家的低碳經濟試點;推動綠色社區試點建設,打造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及行為特徵的綠色社區,提倡對現代科學低碳技術的運用,提升社區服務主體的科技水平及居民生活質量,並通過綠色社區示範引導市民進行低碳生活和消費。
(3)認真做好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針對農業、城市安全、河流湖泊防汛、交通安全等氣象高影響行業和領域面臨的氣象災害威脅,建立完善氣象業務服務系統,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開展氣候變化和大氣生態環境監測評估。加強極端天氣應急能力建設,建立完善城市突發氣象災害和氣象衍生災害的各類應急預案,建立多災種多部門早期聯動預警防禦平台和工作機制。
(四)發展高效綠色能源
在保障城市能源供應安全穩定前提下,大力推廣電力、天然氣、太陽能、地熱能等優質清潔能源,逐步削減煤炭的使用量,最佳化能源結構,構建安全穩定、經濟綠色的城市能源支撐體系。
1、最佳化能源結構。
(1)擴大清潔油品、天然氣利用規模。在全面穩定實施國Ⅲ油品供應的基礎上,2012年前逐步實現主城內所有加油站供應國Ⅳ油品。加大郊縣天然氣管網建設,推進新城、新市鎮天然氣管道建設,提高清潔能源的套用。繼續推進“西氣東輸”、“川氣東送”工程,重點建成東陽江寧、江北等LNG調峰儲配站。力爭到“十二五”末,主城天然氣氣化率達到85%,天然氣在能源利用中的比例上升到10%。
(2)加強煤炭終端消費總量控制和全過程管理。控制新建燃煤電廠,“禁燃區”範圍擴大到主城區與所有工業開發園區,2014年前完成“禁燃區”內社會燃煤鍋爐與清潔能源改造,力爭“十二五”末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下降到15%以下。
(3)推廣套用可再生能源。積極落實國家現行的可再生能源優惠政策,探索與可再生能源使用相結合的電價,通過政策引導和扶持,加強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推廣套用工作力度。到2015年,累計建成可再生能源建築套用面積1000萬平方米以上。
太陽能。在城區推廣普及太陽能一體化建築、太陽能集中供熱水工程,在新市鎮新社區推廣戶用太陽能熱水器;以利用大型公共建築的屋頂安裝太陽能屋頂發電系統為主,擴大城市光伏發電的利用量,為光伏發電發展提供必要的市場空間。
生物質能。根據生物質能利用技術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重點發展垃圾發電、沼氣、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等。大力扶持農作物秸稈固化成型燃料和秸稈碳化生產,穩步推進秸稈沼氣和秸稈氣化,支持農村規模畜禽養殖場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鼓勵農村發展戶用沼氣池。
地熱能。合理開發和利用地熱資源,推廣滿足環境保護和水資源保護要求的地熱能利用技術。推廣套用淺層地源熱泵空調製冷、採暖等示範工程,逐步提高熱泵系統在城市熱水中的比重。
2、推廣高效清潔能源利用技術。
(1)抓好工業節能降耗工作。嚴格控制高耗能產業過快增長,推進能源管理標準體系建設,突出抓好重點耗能企業和重點節能項目,積極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大力推廣節能技術和產品,優先選用國家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促進節能技術、產品產業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15年,全市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到0.5噸標準煤以內。
(2)推進煤炭清潔化利用。推廣套用大容量、高參數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增加高效低耗機組的建設,推廣使用鍋爐除塵技術,推進煤炭資源的清潔利用。
3、加快智慧型電網建設。
適度超前規劃建設智慧型電網,提高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等電力生產使用全過程的智慧型化。到“十二五”末,力爭我市110KV及以上變電站智慧型化率和城市居民用電信息採集系統覆蓋率顯著提高,智慧型用電管理終端得到廣泛套用,初步形成全國領先的智慧型電網技術支持系統。
(五)培育綠色文化氛圍
採用多種宣傳教育措施,使得綠色發展的理念成為城市普遍認同和奉行的倫理觀;培養生態價值觀,促進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使人與自然和諧的原則滲透到一切社會管理工作之中。
1、加強綠色文化宣傳教育。
以每年“世界水日”、“地球日”、“全國土地日”、“節能宣傳周”和“科普宣傳周”等為宣傳載體,廣泛開展系列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加強綠色理念宣傳教育,提高各級政府、企業和社會團體、廣大市民的綠色發展意識,增強各級政府綠色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提高全體市民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得綠色發展成為全民的意識、全社會的行動。引導各級組織、社會各界和廣大民眾積極參與,創建一批綠色文化宣傳教育示範單位。到2015年,全市中國小綠色文化宣傳教育普及率達到100%。
2、保護開發生態文化資源。
重視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保護古都整體格局,彰顯南京古都風貌,深入挖掘南京六朝、明朝、民國三個歷史時期的歷史文化內涵,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文化產業。維護南京山水城林特色,合理開發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重要濕地、地質遺蹟等生態旅遊資源,充分發揮南京生態人文優勢。
3、積極開展系列生態創建活動。
廣泛開展生態區縣、生態鎮、生態村、生態工業園區、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系列創建活動,加強宣傳發動,營造創建氛圍,使創建活動成為廣泛動員全社會重視環保、節約資源、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載體,形成上下聯動、合力推進機制。
4、培育企業綠色文化。
加強企業負責人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培訓,使企業明確履行環境責任的意義。推動企業加大資金投入,在低碳環保技術研發和引進、人力資源管理和培訓、新設備引進及舊設備生態化改造上提供資金支持。鼓勵企業積極配合政府部門開展綠色發展建設活動,支持環保、文化、慈善等公共事業,提高員工公眾參與意識。

保障措施

(一)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
1、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嚴格執行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並據此制定全市主導功能區規劃,形成以主導功能區規劃為基礎,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統領,以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為支撐,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的規劃體系,明確禁止、限制開發區的範圍,從規劃源頭集約集聚各類資源,統籌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促進城市整體功能的全面提升和區域特色發展格局的加快形成。
2、推進形成區域主導功能。建立最佳化提升區域、重點開發區域、生態保護區域三類功能區,對空間開發實施有效調控,以合理的空間布局保障綠色發展。通過主導功能區的劃分,促進城市整體功能的全面提升和區域特色發展格局的加快形成。按照“特色突出,優勢互補”的基本原則,明確各區縣主導功能定位,推動形成分工明確、聯動效應明顯的區縣發展新格局。
3、加強分類指導。進一步明確各區縣主導功能定位,實行分類管理。明確各地區鼓勵、限制和禁止的產業,對不同功能區的項目實行不同的土地占用、環境準入和生態保護等約束性標準。形成功能區績效評價體系,對最佳化提升區域,實行轉變發展方式優先的考核評價,強化對經濟結構、資源消耗、環境保護、自主創新等的評價;對重點發展區域,實行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優先的考核評價,強化經濟成長、吸納人口、質量效益、產業結構、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等的評價;對生態保護區域,實行農業發展和生態優先的考核評價,強化對農產品保障能力和生態保護成效的評價。制定針對不同功能區的環境政策,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二)落實五個最嚴制度
1、落實最嚴格的能源節約制度。所有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都必須進行節能評估審查。對未按規定進行節能審查或審查未獲通過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核准和備案。對項目建設達不到評估要求的,一律不得驗收通過,不得投入生產、使用。
2、落實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制定、執行國際最先進的環境準入標準,大力關停整治污染企業。實行最嚴格的環境管理手段,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創新環境政策措施,嚴格環保考核,提升環保工作水平。
3、落實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強化土地資源保護,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整體管控,合理確定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結構、時序,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
4、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綠地保護制度。重點做好對森林公園、郊野公園等大型集中生態綠地,城鎮發展軸和組團之間的生態隔離和生產防護綠地,以及沿江、沿河、沿路的生態涵養綠地和景觀綠地的保護。進一步加強重要生態功能區、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保護。
5、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強化水資源保護,確保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
(三)健全資環工作機制
1、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市綠色都市建設組織領導機構,統籌部署、指導協調綠色都市建設工作。分管領導和主要職能部門牽頭負責,建立各部門協同推進機制,定期檢查工作進展情況,及時協調解決出現的重大問題。各區縣、各部門主要領導是落實綠色都市建設的第一責任人。各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責,擬定相關實施細則,制定有關標準,抓緊組織實施。
2、強化約束激勵。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加強目標責任考核和監督檢查,將考核結果作為地方黨政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的重要內容,對落實資源集約利用和環境保護機制不力、責任不落實、任務完不成的區縣、部門和企業負責人進行嚴格問責和“一票否決”,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區縣、部門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充分調動各方建設綠色都市的積極性。大力推進環境資源價格改革、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綠色信貸、環保責任保險等方面改革創新。加快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和環境動態補償機制,積極開展多層次生態轉移支付試點。開展創建環境友好型企業活動,對環境保護不達標的企業一律暫停審批新上項目。積極支持綠色田園、綠色家園、綠色企業(工廠)、綠色建築、綠色交通的建設與發展。
3、增加有效投入。逐步加大市本級財政對節能減排、植樹增綠、水資源保護等工作的支持力度。進一步落實好節能環保的稅收優惠政策,對節能減排、環境保護技術改造項目實行稅收優惠。各區縣、開發區要設立生態建設專項資金,大力支持各類生態園林、綠色建築、節能環保項目的發展。積極扶持節能環保服務業發展,拓寬節能減排項目的融資渠道。
(四)加強法規標準約束
1、加強法律政策保障。嚴格執行《南京市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條例》、《南京市節能監察辦法》、《南京市促進清潔生產實施辦法》、《南京市民用建築節能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加大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保障力度,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研究制定引導產業空間集聚、集約化發展的具體措施,提高土地、能源等資源利用效率;研究出台建設綠色市場、引導綠色消費的具體政策和措施。
2、加強標準引領。積極貫徹實施節能減排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圍繞綠色發展的重點任務,研究制定部分地方標準;提高新建工業項目準入標準,鼓勵符合低碳特徵企業的發展;研究碳排放指標和碳匯生產、計量、交易等相關標準;完善落實固定資產投資節能審查制度,探索建立能效評估機制;強化標識制度,擴大能效標識在汽車、冰櫃、電機等產品的套用,探索建築能耗標識制度;積極開展節水型、節能型、環保型產品認證。
(五)鼓勵綠色技術創新
1、加快綠色關鍵技術研發。將科技支持政策進一步向對整個產業具有引領和可持續發展推動作用的企業傾斜;依託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機遇,重點建設一批公共技術研發服務平台,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加大對節能、垃圾處理、水資源保護、大氣治理、新能源利用、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攻克一批關鍵共性技術,著力解決全市節能減排科技問題;注重前瞻部署,鼓勵產學研用相結合,開展減碳技術、零碳化技術、去碳化技術等低碳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投入,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2、加強綠色技術推廣套用。發揮綠色政府垂範作用,加大政府對綠色產品的採購力度;引導消費者採購節能環保產品,增強節能減排科技研發動力;重點推進石油化工、燃煤電廠等高耗能行業節能改造,推廣一批適用節能技術;圍繞服務業、居民生活等重點領域,選擇一批節能減排潛力大、套用面廣泛的重大技術或產品,加大推廣力度;扶持和發展技術研發和推廣機構,組織為中小企業提供節能減排技術的援助活動,推動中小企業加快套用先進節能減排技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