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

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

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主要致力於概念史、學衡派、耶穌會與近代中西文化、公共記憶、民間社會與中國社會史等領域的跨學科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
  • 類別:公立學院
  • 主管部門:南京大學
  • 院長:孫江 
南京學衡研究院的學術研究工作,主要圍繞五個領域展開。
1、概念史:歷史沉澱於概念當中,概念提示著歷史的進程。歷經語言學轉變之後,近代知識的“非自明性”成為國際史學界普遍關心的重要問題。起源於德國的概念史研究,通過對歷史上主導概念之變遷的探究,來揭示知識的建構和一個時代的基本特徵。近十餘年來,概念史研究在東亞學術界越來越受到關注。在孫江教授組織下,2011年11月、2014年4月,南京大學先後召開了兩次東亞近代知識和概念史方面的國際學術會議。學衡研究院成立後,即以概念史研究作為最主要的任務,擬從全球史角度考察西方知識移入中國/東亞的過程及其變異,由此揭示東亞現代性的獨特面貌。目前為止,本院創辦了學術集刊《亞洲概念史研究》,作為專門推進概念史研究的開放性平台。同時正在進行資料庫建設,目標是編纂一部包含近代中國100個關鍵概念的概念史大辭典,在此基礎上出版一套大型的中國概念史叢書。
2、學衡派:1922年,吳宓胡先驌梅光迪吳伯明柳詒徵等人在南京創辦《學衡》雜誌,倡行“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的宗旨,由此逐漸形成了現代中國學術、文化史上的學衡派。本院一方面致力於呈現學衡派內部的多元歷史事實,發掘近現代東南地區的學術文化傳統;另一方面接續學衡派的學術理念和文化脈緒,通過跨學科、國際化的知識生產和傳播工作,為當代中國學術文化事業的進步做出一份獨特的貢獻。目前為止,本院創辦了學術集刊《新學衡》,定期刊發相關研究成果。
3、耶穌會與近代中西文化:耶穌會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對於東西方之間的相互認知產生了深遠影響。以宋黎明老師為代表的團隊,將在充分發掘羅馬耶穌會檔案館相關檔案的基礎上,致力於對利瑪竇等入華耶穌會士的歷史進行深入研究,從而與本院的概念史、知識史、學術文化史研究相互支持,形成協同效應。目前已出版的成果有《神父的新裝——利瑪竇在中國》等。
4、公共記憶:學衡研究院同仁於2009年組建專門團隊,致力於公共記憶的學術研究,在介紹西方記憶理論的同時,以南京作為現代中國記憶之場的典型樣本,展開中國本土的記憶研究。正在實施的項目有“現代中國公共記憶與民族認同研究”、“學衡歷史與記憶譯叢”,目前出版了皮埃爾·諾拉主編的《記憶之場》中譯本,即將出版阿萊達·阿斯曼的《記憶中的歷史》、阿斯特莉特·埃爾、安斯加爾·紐寧主編的《文化記憶研究國際手冊》中譯本。由孫江教授主編的《新史學》第8卷《歷史與記憶》2014年由中華書局出版,收錄了學衡研究院記憶研究團隊以及國內外學者在記憶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
5、民間社會與中國社會史:20世紀80年代中期,南京大學即為中國社會史研究領域的重鎮,特別是蔡少卿教授為代表的中國秘密社會史,在國內外學術界獨樹一幟。學衡研究院承接這一學術傳統,基於新的學術視野,致力於一種複數、小寫的新社會史研究,嘗試從下層、邊緣、地方、日常的視角出發,去理解秘密結社、民間宗教、民間信仰、慈善組織等歷史現象,由此重新認識“中國社會”及其歷史演進。目前已出版的成果主要有《近代中國の革命と秘密結社——中國革命の社會史的研究(1895-1955)》(汲古書院2007年版)、《近代中國の宗教、結社と権力》(汲古書院2012年版)、《作為他者的宗教: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宗教》(台北博揚文化2016年版)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