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質博物館

南京地質博物館

南京地質博物館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珠江路,建於1935年,原名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礦產陳列館,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之一,也是中國第一個以地質礦產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博物館,其前身是1913年成立於的中央地質地質調查所礦產陳列室,是中國地質科學的發源地,也是培養中國地質工作者的搖籃。

南京地質博物館隸屬於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由老館和新館組成,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展出面積達6000平方米,設地學搖籃、中國石文化、礦產資源、地質環境、行星地球、生命演化、恐龍世界7個展廳及臨時展廳、學術報告廳等,展出岩石、礦物、古生物等標本約5000件。博物館標識系統完備,配套設施齊全,展陳手段先進。除常年對外免費開放外,還在地球日、科普周、土地日、博物館日等深入社區進行宣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京地質博物館
  • 外文名稱:Nanjing Geological Museum
  • 類別:地質博物館
  • 地點:南京市玄武區珠江路700號
  • 竣工時間:1935年
  • 開放時間:周三至周五:9:30-16:30(16:00停止入場),周六、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場),周一、周二休息
  • 文物級別: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南京市
  • 建議遊玩時長:3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可
  • 門票價格:免費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歷史沿革,場館組成,綜述,地學搖籃展廳,中國石文化展廳,礦產資源展廳,地質環境展廳,恐龍世界展廳,臨時展廳,行星地球展廳,生命演化展廳,館藏精品,科研成果,科研,科普,獲得榮譽,參觀須知,地理位置,開放時間,交通路線,

歷史沿革

民國二年(1913年),地質先驅章鴻釗先生與丁文江翁文灝在北京創辦了地質調查所。
民國四年(1916年),我國開始有組織的地質調查,同年,地質調查所在北京豐盛胡同籌備陳列館,不久建立了岩石礦物、地層系統、煤礦礦產及金屬礦產4個展覽室。這是我國第一個以地質礦產為主要內容的專業陳列館。
民國九年至民國十五年(1921年—1927年),增設地層,古生物及非金屬礦產陳列室。
民國二十三年八月(1935年8月),由翁文灝籌劃、募捐贊助,在南京珠江路700號原珠江路942號)建築的大樓竣工,陳列館隨地質調查所從北京遷到南京。
民國二十三至民國二十五(1935年9月至1937)年初整理布置,正式開放展出。到抗戰前夕已建有:地質構造、礦物、岩石、礦產、燃料、土壤、地史古生物、北京猿人與史前文化、本館出版物等12個陳列室。
民國二十五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地質調查所於1937年11月由南京遷出,先遷湖南長沙,後輾轉至重慶北碚
民國二十九年(1941年)年正式定名中央地質調查所。民國三十四年(1946年)抗戰勝利後,遷回南京。1950年地質礦產陳列館屬全國地質工作指導委員會領導。
1952年地質部成立,改名為地質部地質陳列館,陳列館工作仍以南京為中心稱總館,北京為分館。
1954年以後,地質工作中心北移,南京為分館。
1956年國家決定在北京建立全國性的地質博物館,主要人員及部分標本隨之北上。
1957年交華東地質管理局。
1958年交江蘇省地質局。
1963年交華東地質研究所。
1979年1月交江蘇省地礦局領導。1992年更名為南京地質博物館。南京地質博物館屬江蘇省國土資源廳領導,江蘇省地質調查院管理。
南京地質博物館南京地質博物館
2004年開始,江蘇省政府投資1.68億元,對南京地質博物館改造、擴建工程。
2006年10月和2009年12月,南京地質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先後完工。
2010年,南京地質博物館正式重新對外開放。

場館組成

綜述

南京地質博物館由新、老館組成,總建築面積為9700平方米。老館即中央地質調查所舊址,始建於1935年,是一幢德式風格的紅色三層建築物,建築面積2500平米;新館建成於2010年,是一幢現代風格的四層建築物,建築面積7200平方米。老館設定了《地學搖籃》、《中國石文化》、《礦產資源》和《地質環境》4個展廳。新館設定了《恐龍世界》、《行星地球》、《生命演化》和臨時展覽4個展廳。

地學搖籃展廳

一層的地學搖籃展廳形象、直觀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地質學思想和中國近現代地質科學發展歷程的展覽。它展現了原中央地質調查所的誕生、成長和取得的卓越貢獻,重點介紹了新中國48位兩院地學院士的風采:他們是近現代中國地質科學研究發展歷程的參與者和見證人,為中國地質科學事業的發展書寫了輝煌的篇章。《地學搖籃》展廳也是再現原中央地質調查所發展歷史的展廳。該展廳包含了序廳48個院士浮雕牆、古代地學思想、發現北京猿人頭蓋骨的裴文中教授、地學院士成材之路等內容。
南京地質博物館

中國石文化展廳

觀眾可以領略源遠流長的中國石文化歷史,其中寶玉石文化、文房石文化、園林和觀賞石文化,陳設形式新穎獨特、展品內涵豐富。該展廳包含有古代中國的石文化介紹、大型岫巖玉雕件、翡翠介紹、知名寶石展台、礦物觀賞石展台、四大名石之昆石、大型海百合化石標本等。
南京地質博物館

礦產資源展廳

布設了世界礦產資源、中國礦產資源、江蘇省礦產資源、中國古代採礦技術、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等幾個展區。採用互動形式展示了世界、中國、江蘇的礦產資源分布。用先進的真人幻像技術和實景模型生動再現了古代銅礦開採場景,使觀眾不得不驚嘆於古人的聰明才智。該展廳包含礦產資源展廳之世界礦產資源、礦產資源展廳之中國主要礦產資源分布、礦產資源展廳之中國典型礦產資源等,還有特別展出江蘇能源礦產分布和特色,介紹了古代採礦的技術和古代銅礦開採合成影像等內容。
南京地質博物館

地質環境展廳

主要展示和演示地質災害與防治、礦山環境與治理、保護地質遺蹟等內容。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地震爆發時的振盪、海嘯、滑坡、土石流等自然災害發生時人類的無助,還可了解到災害發生的根源、預防及治理等專業知識。該展廳包含地質環境展廳之地質災害模型展示區、地質環境展廳之地面沉降預警預報展示區、地質環境展廳之地質公園和地質災害治理展示等內容。
南京地質博物館

恐龍世界展廳

占地面積600平方米,貫通2-4層、模擬中生代場景的巨大展示空間,陳列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亞洲最大的恐龍——炳靈大夏巨龍,它身高8米、體長28米的裝架模型與其真骨化石(10枚頸椎、10枚背椎,2枚近端尾椎、部分頸肋和背肋、1枚脈弓、右肩胛骨、右烏喙骨和右股骨)同時展出;首次裝架展出了楊鐘健先生在國內首次發現的3具恐龍真骨化石;還配有恐龍影院、模型互動、恐龍常識介紹與知識查詢展區。
南京地質博物館

臨時展廳

舉辦不同主題的臨時展區,設計新穎,靈活多變,可以滿足,臨時在博物館館舉行的玉石、礦物、古生物等的展覽。
南京地質博物館

行星地球展廳

通過實物標本、仿真場景、模型、視頻、圖板等手段,揭示了宇宙和恆星的起源與演化、太陽系的形成、地球的誕生與運動、礦物和岩石等自然奇觀。該展廳主要通過現代化科技的手法,模擬宇宙飛船船倉、製作視頻、模型場景等,展示了行星地球展廳里的斗轉星移展區、斗轉星移展區、運動地球展區、礦物知識展區等,生動的呈現給觀眾。
南京地質博物館

生命演化展廳

採用豐富的實物標本陳列,逼真的模擬場景展示、演化長廊表現等形式,展現生物進化與演變、生命發展歷程、人類之旅等。觀眾可以身臨其境的體驗生命的誕生、演化的曲折經歷,了解生命進化由水生到陸生、簡單到複雜的過程。該展廳主要有中國化石群、化石標本展室、古生代海洋、陸地、沼澤、森林、平原等場景,詳細展示了人類進化的歷程,特別是北京直立人是中國首批覆制模型展覽等。
南京地質博物館

館藏精品

文物名稱簡介圖例
寶玉石和礦物
藍文石
產於中國四川省旺倉縣元,為中國四川省旺蒼縣獨有,產量稀少,是一種十分珍貴的玉石
南京地質博物館
紫水晶
紫水晶形成於億萬年前的地質生成時代。是十分難得的一種礦物。
南京地質博物館
石膏晶體標本
石膏晶是單斜晶系礦物,是主要化學成分為硫酸鈣(CaSO4)的水合物。
南京地質博物館
黃鐵礦標本
黃鐵礦因其淺黃銅色和明亮的金屬光澤,常被誤認為是黃金,故又稱為“愚人金”。
南京地質博物館
海藍寶石等寶石礦物聚合體標本
海藍寶石在礦物學中屬於綠柱石族礦物。
南京地質博物館
大型岫巖玉雕件
岫巖玉以產於遼寧省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而得名,為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玉之一。
南京地質博物館
靈壁石
中國四大觀賞石之一
隸屬於玉石類的變質岩,為隱晶岩石灰岩。產於安徽省靈璧縣磬雲山,靈璧奇石形成於8億多年前。
南京地質博物館
 矽化木化石
被矽質物質石化的植物樹幹化石,生長在二疊紀—全新世時期。
南京地質博物館
海百合化石標本
幾億年前,生活在海洋里的一種古老的無脊椎動物化石。
南京地質博物館
祖母綠寶石鑽戒
祖母綠鑲嵌的鑽石戒指,名貴的寶石。
南京地質博物館
古生物
中國獵龍
生活於白堊紀早期,肉食性恐龍。
中國獵龍化石全稱應該是“張氏中國獵龍”,為了紀念牽頭進行“熱河生物群綜合研究”的中科院院士張彌曼女士,而命名。
南京地質博物館
近蜥龍
近蜥龍生活於侏羅紀早期一種極為敏捷、小型、二足奔跑的原蜥腳類恐龍。
南京地質博物館
炳靈大夏巨龍頸部真骨
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亞洲最大的恐龍:炳靈大夏巨龍,它身高8米、體長28米。頸部真骨化石。
南京地質博物館
炳靈大夏巨龍尾部部分真骨
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亞洲最大的恐龍:炳靈大夏巨龍,它身高8米、體長28米。尾部真骨。
南京地質博物館
以上資料均來自。

科研成果

科研

科研人員侯江、詹庚申於2012年發表在《地質學刊》的學術論文《民國時期的地質礦產類博物館》;在古生物學方面發表的學術論文有《華東白堊紀鴨嘴龍類(Hadrosaurs)恐龍蛋化石的發現》,於2012年發表在《地質學刊》上,作者是錢邁平、章其華、姜楊、蔣嚴根等;於2012年發表在《地質學刊》的學術論文《浙江白堊紀恐龍化石.》作者是錢邁平、應軍、姜楊等

科普

南京地質博物館在開展藏品科學研究的同時,通過對地學常識和地學博覽兩方面對觀眾進行地質方面知識的普及,常年開放獨具特色的陳列展覽,不僅展示了數以萬計的礦物、岩石、寶石、化石精品,陳列內容更加關注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存質量,而且大量採用數位化、仿生、虛擬現實等技術,讓觀眾通過親眼目睹、親手操作和親身體驗去認識地學空間。

獲得榮譽

南京地質博物館作為國內第一家面向社會免費開放的自然科學類博物館,每年接待國內外觀眾20多萬人次。本館現為全國和江蘇省首批科普教育基地、南京市中國小課外科技教育基地、江蘇省國際旅遊定點單位,2002年,中央地質調查所舊址(即南京地質博物館老館)被命名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參觀須知

地理位置

南京市玄武區珠江路700號(近明故宮路)
南京地址博物館

開放時間

周三至周五:9:30-16:30(16:00停止入場),周六、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場),周一、周二休息

交通路線

1、公交馬標站(珠江路):6路、52路、59路、80路、91路
2、公交21世紀廣場站(龍蟠中路):40路、47路、58路、91路、93路、D8
3、公交小營站(珠江路):6路、47路、52路、68路、80路、91路、313路
4、公交小營站(龍蟠中路):17路、36路、40路、58路、59路、93路、115路、173路、190路、205路、D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