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幽芳錄

南中幽芳錄

《南中幽芳錄》成書於明永樂十年春(公元1412年春),記敘了當時的38品名蘭,如:碧玉蓮、大雪素、金鑲玉、小雪素、金絲蓮、黃建素、大貢品等。書中對這38品蘭蕙的產地及分布;生態習性;根莖和葉鞘;葉色、葉態、葉質、葉片數;花葶形態、著花數量、放花時間;花色、花形、花香等作了準確簡練、生動形象的描述賞評,文字優美,韻味無窮,讀文如見花,隱隱有馨香襲來。重要蘭譜,蘭花作為文學作品的描寫對象最早可追溯到2500-3000年前。公元前600至1000年之間成書的《詩經》就有蘭花的記錄:“溱與洧,方渙渙兮。仕與女,方秉蘭兮”。

基本介紹

  • 書名:南中幽芳錄
  • 作者:不詳
  • 原版名稱:南中幽芳錄
  • 類別:圖集
  • 出版時間:明永樂十年
  • 裝幀:古書
簡介,作品,注釋,

簡介

幽蘭為群芳君子,屈平賦以離騷,七賢會於山陰[15],詩以贊之,高節幽芳無俗,皆高人雅士逸好。南中多山,山多奇花異草,而蘭生崇山幽谷,愛者寡,昔時寶姬父平章[16] 好蘭,於府中遍植芳草,時過境遷,兵燹[17] 而毀。自洪武壬申[18],寶姬歸宗[19]隱居蘭溪,建蘭苑於溪邊,引無為寺[20] 側溪水入苑,建曲廊書齋,春來邀友為筆會,安道集名蘭三十八品為譜志[21] 之。

作品

【碧玉蓮】達果和尚[22] 得於箭桿坪[23] 侯山。葉長一尺二寸,寬三分,青厚挺硬,有齒,正月現花,葶如碧玉,長尺二至尺五,花荷瓣,色如碧玉,嬌若玉雕,花五至六朵,一字肩,長二寸,舌厚,淡黃,淨素,清香四溢,新株六葉,成株七葉,殼淡綠,年年開花,性喜陰涼。
【 觀音素】得於觀音山礁石洞[24] 旁。葉長一尺五,寬三分余,有齒邊,葉深綠,舌如桃腮,花香如麝,喜瘦土。
大雪素】段氏[25] 名花。多產於無量山[26]。正月開花,株花二至四朵,葉七,寬四分,長尺余,如綿綿垂柳,葶淡白如玉,粗如箸,挺拔為上品,荷瓣,潔白如雪,人字肩,寬兩寸,舌淡白如臘而娟秀,花清香。
虞美人】段氏先人秉義皇帝[27] 出家前,得於牧童獻貢,生於點蒼花甸[28]。計百餘株,植於宮廷,皇帝出家於無為寺,寺中多有栽植,至今寶姬蘭苑有四盆,葉長尺五,寬五分,無齒,飄垂如帶,暮春開花,葶直立,花三或五,奇數,竹葉瓣,色如桃花,舌紅如玉,嬌艷無比,清香如蜜。
【 金鑲玉】桂樓居士得於雞足山羅漢壁[29]。葉長尺余,臘月現葶,葉色深、硬,七至九葉,有齒,正月開花,五至七朵,肩長兩寸半,細長,蓮瓣,開花如群燕飛翔,花如白玉,外鑲金邊,舌金黃,尖圓,無斑,香如麝,為蘭中珍品。
【 娥眉素】挖自蒙化東山[30]。葉七有齒,長尺余,翠綠,稍垂肩,二月開花,三至五朵,葶長尺余,雙肩瓣似娥眉,其色如銀,長二寸余,舌瓣如煙薰而無雜斑,花香為群蘭之冠。
【 玉娥素】得自浪穹鳥吊山[31]。葉寬四分,有齒,多為七葉,長尺余,色深,葉形婀娜,正月開花,葶長,色如麥稈,粗如箸,花開時有一露珠現於舌尖,荷瓣,飛肩,長約二寸,色如臘梅,舌厚而色淡綠,香如檀熾。
【 四季素】舊植於平章府,得於十二關司[32]。為彝人所獻。葉九無齒,長尺五,色淡,寬三至四分,根粗如指,每株年開花二至三次,春前現花,於左二葉縫,四月又現花葶於右輪三葉縫,七月又左輪第四葉縫現葶出花苞,花梅瓣,色淡綠或菜綠,舌紅心無斑,春花二十四朵,夏花十七八朵,秋花十餘朵。為蘭中奇品,香味濃,喜朝陽。
【七十八】龍首關[33] 楊氏老婦入山采楊梅,聞花香異常而得蘭一蓬,撬回為余見,以升米易之。蘭株高兩尺,葉七至九,寬約四分,有齒,深綠色而厚,花藍紫色,大如手掌,蝶瓣,舌寬如獅鼻,有灰人字紋,根粗分岔,每葶五至六花,清香如檀,花期兩月,時最長,葶花由開至謝七十八天,味漸淡,俗名紫花蘭,為花中碩大而時久者,但紫花蘭花薄而舌形不同,以花期長,時挖花老婦年七十八而巧合,以此得名。
【 鳳尾蘭】三月開花,葉色深,下窄上寬,長兩尺余,生於彩鳳橋一帶[34]。有齒,十一至十五葉,莖根似菖蒲,多分根如箸。花大如拳,初放如五彩雲霞,七至九花,舌如象牙,無斑,清香淡雅,色彩無獨有偶,捧如合掌,肩長三寸余,如鳳蝶尾帶而得名。
【 紅梅素】多生於哀牢山[35] 中。土人酋[36] 進見平章,原知平章愛蘭,以此為禮。葉長二尺余,寬約六分,無齒,三月開花,花五瓣如梅,色澤如火,舌紫紅如硃砂,無斑,花香如麝,葶長而粗,七至九葉,色深,株多十一葉而尖圓,喜朝陽,栽培多用腐木土而茂盛。
點蒼素】[37] 長於中峰及雪人峰[38] 山腰。多七葉,葉寬四分,有齒,挺而垂肩形,苞殼葉綠若翠黛,迎春花放三至五朵,荷瓣,花背淡綠,內潔白如素,舌淡綠無斑,清香四溢,葶長八寸至尺二,淡綠,昔年平章在世,喜派家丁上山,採摘花朵制茶,曰:“常飲明目”。
【 小雪素】生於浪穹西山[39]。葉細長,有齒,葉硬,迎風傲雪於深山,色深,六至七葉,葶如象牙為上品,都為二至三花,瓣如玉雕,捧如蚌張為上,冬末春初開花,花香醇正,葉榆[40]人家多有種植。
【 綠觀音】多長於雞足後山。水仙尖,多為九至十一葉,葉寬三至四分,長約尺二,稍平坦而飄灑,三月開花,花肩若飛,色碧綠,長半寸,葶長近尺,翠綠,舌杏黃無斑,香濃似檀,多五至七花,喜陰涼地。
【硃砂蘭】多長於蒙化龍宇圖山[41]。葉長尺余,腰寬三至四分,深綠,有齒,齒邊葉背多呈硃砂色,多五葉,根莖圓,冬末開三至五朵,肩瓣寬約兩寸,色似硃砂,紫紅有斑,一圓紫朱於舌為上品,葶剛勁而葉灑脫,中品、中下品舌多斑點,民庭小院多有栽植。
【 醉美人】寶姬得於箭桿坪。葉長尺五,寬五至六分,無齒,根莖如菖蒲,人字紋葉年年更新,雙月出一新葉,暮春開花,花形似蝶,肩瓣三至四寸,多為對生,雙葶雙花,桃紅色,初綻似彩霞,舌潔淨淡綠,猶如楊妃醉酒[42],嬌艷可愛,花香葉濃如茉莉,另一種香味淡者,長於大塘,與醉美人花形相近,為粉蝶蘭者,葉形稍窄而硬,醉美人葉形軟垂,葉尖雙燕尾岔,葉邊稍紅。
【 大紅袍】長於點蒼北麓。正月花現,花瓣飛肩,肩形玉亮,株七葉,葉寬三至四分,長尺五,下窄上寬,收尖,色深綠,苞片血紅,葉有齒而稍紅,花大紅如琥珀,長約三寸,紫脈,舌紫紅無斑點,圓葶,長近尺,多為三花,香如麝。
【 綠春素】多生於定邊[43] 老林下。葉長二尺余,多為九葉,冬末初春綻開,葉寬三至四分,垂尖,花葶長尺余,五至九花,花小,水仙瓣,色淡綠,舌粉紅無斑,淡清香。
【 金絲蓮】多長於漾濞江下江口[44] 叢林七葉,’長尺余,葉寬三分,硬而有齒,齒金黃,葉有三金線,正月開花,荷瓣,一手肩,長三寸左右,花淡紅,金邊金絲紋脈,舌淡黃,背金黃,舌心一點朱紅,土酋以此花獻於段氏,數百年為上品。
【 桃花素】生於宣化關[45]。正月花放,荷瓣,一字肩,長兩寸余,色似桃花,脈如硃砂,舌鮮紅無斑,淡清香。
【 象鼻蘭】余得於博南山[46] 箐口。葉長二尺余,寬六至七分,四月開花,葉無齒,中寬,上下窄,株九至十一葉,根莖圓滑而黃,葉軟而柔,花莖粗如筆桿,長尺五以上,花開十六朵至二十餘朵,碩大,金黃,舌如象鼻,素淨,此花不同於虎頭,則葉尖分重岔,清香無雜味,花重瓣而細長,已知者獨此一蓬。
【赤建素】多長於漾濞江及觀音山[47],俗名火燒素,南中到處有火燒蘭,素心者萬中無一,唯觀音山常有。素心者葉淡綠,背稍紅,長二尺,花二十朵上下,梅瓣為上品,紫殼紅葶,花紅似火,素心者,舌紫紅無斑紋,多開於三月,香味濃。
【黃建素】浪穹西山多此花。葉淡黃,有齒或無齒,形似火燒蘭,花淡黃,舌金紅無斑紋,多為九葉,四月開花,香味濃正,葉挺硬,段氏有數盆花開,金邊為珍品。
【 綠建素】長於漾濞江側。葉似火燒蘭而色深翠綠,花如綠玉,舌粉紅無雜質,葉長二尺余,寬約三分,移栽蘭花三年後,葉色蒼翠,軟垂多姿,香味沁人肺腑,年開花二次,春花正月,秋花七月。
【 紅梅瓣】雲龍甸五峰山[48],盛產此蘭。葉長尺五,有齒,寬三至四分,七葉,硬而挺拔,色青現紫線,根粗,葉稍紫,紫殼,長葶初春開花三至五朵,梅瓣,花紫桃紅而大,醇香清雅,舌有大紅硃砂二點於金黃舌心,無雜質,喜陰棚而香盛。
【 碧芝梅】葉碧綠,形似羚羊角,厚肉,圓莖,葉長年生,年生三至五葉,根粗如箸,深綠或淡綠,葉無筋,無齒,長五至八寸,似碧火草,株壽長者,可活百年以上,伏地莖長達兩尺,灰白色,又名壽星蘭,正月開花,葶無苞片,長六寸至尺二,細而多分岔,花梅瓣而復生,約寸五,初開紫紅色,嬌如,二十天后,漸轉白花,香如蜜而形似蝴蝶,舌紫而素為香芝,葷者則無香味,產於蒙化[49] 牛街峽江[50] 懸岩絕壁,櫟樹腐木根。
【 十八學士】又名瀾滄建,長於江邊叢林。葉長尺余,綠而窄長,柔而有光澤,九至十一葉,七月開花,水仙瓣,葶長尺五,多數開花十八朵,花淡綠,紅舌者為素花,約五寸,因花繁而葶彎曲如弓,香氣宜人。
【彩雲抱月】寶姬得於金江渡口[51]。葉長尺五,寬五至六分,根粗如指,葉尖禿圓,無齒,九至十一葉,八月開花,主瓣梅形,肩瓣如蝶翅,欲飛翔而撒開,花艷如霞,長四寸余,舌有七星,尖圓如月,舌心色似古玉,花味清香如茉莉,計六十餘株,余得八株,性喜陰,忌寒凍及烈日暴曬。
【大雪蘭】長於瀾滄江[52] 邊,陡崖叢林。莖似菖蒲,側根粗如箸,多分枝,為長壽蘭,可活百年,葉十一至二十以上,雙月出一新葉,成人字形排列,其花中秋現葶,重陽勝開,葉長尺五,寬六七分,尖分岔,花五至九朵,多為水仙瓣、荷瓣,飛肩為上,色雪白或粉白,舌綠而素上品。巨花者,色如琥珀,花開七日後轉白者為漾江素,幽香如桂為珍品,無為寺多有種植,寶姬有百株,並寫賦詠之,取名雪中瑪瑙。
【 羅漢蘭】至正年[53],彝酋[54] 阿氏獻於段平章,屬秋虎頭,得於一腐心核桃樹。葉長二尺,寬八分,尖圓,九葉淡綠有光澤,十月開花,花大如碗,舌淺黃,主瓣似金色袈裟,最奇者,鼻形猶如光頭羅漢,身披袈裟盤膝而坐,並有眼、耳、口、鼻、雙乳、肚臍,均紫色花紋,朵朵姿態各異,天公造物如此妙絕。株花十六至十八朵,又名十八羅漢坐蓮台,寶姬得花兩盆,惜沉香味濃。
【 黑披風】段平章家人,從無量山挖回。五至七葉,長二尺余,上寬約七分,有光澤,無齒邊,背色深略紫,十月開花,竹葉尖,白色,舌紅而素,主瓣墨黑,金色條紋,香氣馥郁,清雅,葶長尺五,花五至八朵,寶姬曾詠詩:“紅粉佳人黑披風,來自迷霧深山中,不識人間多富貴,天生傲骨不求榮”。
【 鐵桿素】產無量山。五至七葉,葉長二尺五,寬六至七分,色清而有光澤,葉背紫,紅,苞葉黑亮如漆者多素,冬月開花,六至十二朵,竹葉瓣,花長兩寸半,如蟹爪勾,銀灰背黑,金色條紋,舌黑如漆,頂戴皇冠,清香如茉莉,葶長兩尺,黑如漆,喜溫暖、朝陽,忌霜凍。
【 雙飛燕】蒙化西山多此花,臘月開花,多為一葶二花,名曰雙飛,七葉有齒,長尺二至尺五,形態佳,有雪燕、麻燕、紫燕、雪燕為上品,荷瓣,淡綠條紋,舌綠無斑為素種,綠燕也有素品,而黃色為貴,素品苞殼無雜色,清香味醇。
【 二相公】無為寺僧,得於寺北溪邊。葉長尺余,寬三至五分,有齒,臘月開花,葉硬尖圓,七葉,色深,冬月開花,梅瓣,色綠,花瓣厚肥,肩長約兩寸,舌瓣粗圓,金紅有麻粒,三大紫點成品字排列,葶長八寸,粗一分五,淺綠,開二花,清香。
【 報春素】生蒼山雪峰腰。七葉有齒,色淡綠,葉寬五分,尖部稍彎曲,臘月開花,三至五朵,全花金黃,綠紋,主瓣梅形,肩瓣似荷,舌金紅無雜斑,莖長尺余,著花三至五朵,味清香。
【 金錢豹】得至搏南山。十五葉,長約尺五,銳尖有岔,壽長,形似大雪蘭,莖葉緊束,人字紋,花色如象牙,梅瓣,碩大如碗,花上有紫色圓點,肩瓣左右各七點,主瓣三人字紋,舌黃,有一丁字,兩邊二朱點,花香似粉團,計三十九株,送姬九株。
【 大貢品】長於點蒼山石門關[55]。七葉,寬五分,葉有齒,七葉長尺五,色深綠,稍厚而微曲,臘月尾開花,花瓣長,竹葉尖,內白如雪,外淡綠,緣黃而冷紅者神品,舌瓣金紅,主瓣色如金橘,玉色苞片如牙箸,花三至五朵,無疵瑕,清香四溢,盪山寺[56]僧無極入朝洪武貢獻此花。
【 金線蘭】得於孟獲寨後山[57]。葉長尺五,無齒,寬約四分,色碧綠,邊有黃線,色淡綠,舌碧綠,邊金黃香,無極入朝貢獻此花。末開花,花瓣荷形,肩寬兩寸余,花瓣淡綠,邊杏黃,舌冠紫紅,清香,無極入朝貢獻此花。

注釋

[1] 永樂壬辰春:明朝永樂十年春天,即公元1412 年春天。
[2] 蘭雪道人:姓楊,名安道,喜洲白族人,生於元朝至正年間。善書法及文章,明朝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平雲南後,隱居於喜洲五台峰下,上陽溪邊,號五峰道人,研玄學,喜養蘭,為當時點蒼七賢之一,是明初隱逸的白族文人。
[3] 蘭溪:指蘭峰北坡溪水。
[4] 寶姬:《南詔野史》上寫為“寶姐”,為元末大理總管段功長女,小名僧奴。後半生隱居於大理點蒼山蘭峰下,悉心養蘭白娛,皈依佛門,自號蘭室居士,是點蒼七賢中才華出眾,善作詩詞歌賦者。
[5] 詠蘭詩箋:是集安道、寶姬、桂樓及繼白等人所作的詩百餘首、詞六十多首的詩稿,後經繼白整理成《蘭室詩》,惜未傳世。
[6] 楊黼:宇桂樓,號存誠道人,今大理下陽溪人,白族學者,生於元末。善事父母有孝子之稱,甘貧樂道。因庭前有棵桂樹,作棚巢居其中,故稱桂樓。著有《篆籀中源》、《詞記山花,詠蒼洱境》(又名《山花碑》) 等。《明史隱逸》一書中有其傳,是七隱士中的奇才。
[7] 余:第一人稱,這裡指繼白。
[8] 南中:主要指今雲南與貴州相鄰的西部及四川的西南部。秦漢以來都稱“西南夷”。
[9] 名蘭三十八為譜:由楊安道將大家平素間品鑑過的三十八個蘭蕙名品整理列譜。
[10] 七賢:這裡指點蒼七賢。即:寶姬、楊黼、無極和尚、大雲禪師、達果和尚、楊安道及張繼白等七人。
[11] 賞蘭圖及蘭園賦:是繼白親手所繪所作的畫與賦,惜
未見傳世。
[12] 繼白:人名,姓張,隱居於盪山寺(感通寺) 東北隅。高僧,
耕讀為樂,精通經典詩文。
[13] 識:即記的意思。
[14] 望日:指農曆每月十五日。
[15] 屈平賦以《離騷》,七賢會於陰山:“屈平”指屈原。即屈原在《離騷》中頌揚了蘭蕙之高尚品格;“七賢會于山陰”,指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與摯友聚於會稽山陰(即今浙江紹興) 之蘭亭,寫下了著名的《蘭亭集序》之事。
[16] 段功:大理人,是元代始封大理總管段俊的後裔,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嗣為大理總管,官封平章。卒於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 年)。一生中除愛詩文武術外,還喜愛收藏書畫及養蘭。
[17] 兵燹(xiǎn):指因戰爭而造成的焚燒破壞等災害。
[18] 洪武壬申:即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 年)。
[19] 寶姬歸宗:指寶姬生父被害後,於至正丙午年(公元1366 年) 為復仇遂遠嫁建昌(今四川西昌) 彝人頭領阿黎為妻,到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 年) 雲南一統,段氏遇赦,原官授職,此時沉湎於群妾酒色的阿黎已夭亡,寶姬在悲喜交集之餘攜女兒重返大理一事。
[20] 無為寺:位於今大理市銀橋鄉,陽鄉村西2.5 公里處的蒼山蘭峰麓,始建於元代,現存建築為清末重建。寺東西向,依次有大門、大殿、南北廂房各五間,今存南廂五間,過廳(翠華樓) 五間。寺內有明正統十年(公元1445 年) 無極和尚僧徒法海募化所鑄銅鐘一口,鐘高1.2 米口徑1 米;寺前有千年香杉樹三株,傳說唐玄奘在此曬經,有“曬經坡”;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時曾在寺北駐兵,有“駐蹕台”;寺後有一清泉,歷數百年沒有乾涸,傳說可治流疫,稱之為“救疫泉”,明代建有“救疫寺”。其他還有叩之如響玉磬的“汝南王詩碑”(又稱“玉磬碑”)、“月銜橋”、“翠華樓”、“閣老岩”等建築。無為寺在山巒環抱之中,地境清靜,歷來是人們訪勝尋幽的地方。原門匾“無為寺”三字系江西臨川人、書法家李瑞清所寫。
[21] 志:即記錄。
[22] 達果和尚:無為寺當家師,通經典,有異術,民間稱哈哈和尚。
[23] 箭桿坪:指今永平縣境內北斗山中的一個地名。
[24] 觀音山礁石洞:指今鶴慶縣境內北衙與鄧川之間的一個地名。
[25] 段氏:指後晉天福二年(公元937 年),南詔被推翻後創立大理國的段思平後裔。到明朝段功被賜封大理總管。在大理一帶,段姓家族歷代後裔均稱段氏。在當地被視為帝室後裔。
[26] 無量山:亦稱蒙樂山,屬雲嶺山脈分支,指今南澗縣與景東交界處的山名。
[27] 段氏先人秉義皇帝:指北宋時期大理國第八代皇帝,名段素隆。宋真宗乾興元年(公元1022 年),因厭戰事而辭位,後人沙門。
[28] 點蒼花甸:指今點蒼山上的花甸壩
[29] 雞足山羅漢壁:雞足山,一名九曲岩,又名清巔台,位於滇西的賓川洱源、鶴慶、永勝四縣交界處,離賓川縣城25公里。因山勢背西北而向東南,前伸三支,後抒一趾,形狀宛如雞足一般而得名。據玄奘《大唐西域記》載:“迦葉承佛旨住持正法,結集至盡二十年,將人定滅,乃往雞足山。”從此,僧尼雲集,鼎盛時,共有三百六十餘座廟宇,常住僧五千多人,成為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在西南與四川峨眉山齊名。羅漢壁地處雞足山迦葉殿以北,形如屏障,為懸岩絕壁。
[30] 蒙化東山:指今巍山縣壩子東面的山。
[31] 鳥吊山:又名羅坪山,在洱源縣城西南約20 公里處,離點蒼山的直線距離約40 公里,相傳,當年羅坪山繁花似錦,溪泉淙淙,每年中秋前後,百鳥來此朝風。洱源鳥吊山之久負盛名,是中國自然史上罕見的。早在北魏時代,它就載人了中國自然地理文獻酈道元的《水經注》里,記載也頗為詳細,“⋯⋯有葉榆縣,縣西北八十里有吊鳥山。眾鳥千百,為群其會,嗚呼啁哳。每歲七八月至,十六七日則止⋯⋯雉雀來吊,夜燃火伺取,其無嗉不食,似特悲者,以為義,則不取也,俗言鳳凰死於此山,故眾鳥來吊,因名鳥吊。,’而今人們已把舉火捕鳥,逐步改變為一種燃火觀鳥的娛樂活動。每當仲秋時節,鳥吊山上青年聚會,唱曲對歌,欣賞著“百鳥朝鳳”的自然奇景鳥吊山的自然現象,從科學上來解釋是一種鳥類的遷徙活動所致。
[32] 十二關司:地名,指今大理、鄧川、鶴慶交界的雞坪關。
[33] 龍首關:指今上關。
[34] 彩風橋:位於雲龍縣城北74 公里的白石鄉順盪村。橋橫跨批江,建於明崇禎年間,大約公元1628—1644 年間。橋單孔伸臂木樑橋,長33.3 米,寬4.7 米,跨徑27 米,高11.33 米。
[35] 哀牢山:位於滇西南。在大理、保山的東南,平均海拔1600 米左右。其上丘陵和盆地交錯,高差大多在100 米上下。
[36] 土人酋:批彝族頭人。
[37] 點蒼:即點蒼山,又叫蒼山,史籍中又稱“玷蒼山”,意思是白頭之山。《水經注》里說:((J 叵河邊有一座山,名叫耆閣崛”。意思是形如鷲鳥的山,過去有人也把蒼山稱做神話中的耆閣崛,因而也叫它為靈鷲山。
[38] 中峰及雪人峰:蒼山南北駢列,綿延五十多公里,海拔最高達4000 多米,石棱青蒼,屏立於洱海西面。極目遠跳,蒼山巍峨、粗獷,與綺麗柔美的洱海相襯托,構成了一幅美妙的高原景色圖。蒼山有十九峰,由北向南:中峰(亦叫蘭峰)、雪人峰為第八第九峰。
[39] 浪穹西山:即今洱源縣西山。
[40] 葉榆:指今大理市及洱源縣的南端部分地區。
[41) 蒙化龍字圖山:指今巍山縣西北龍宇圖山。
[42] 楊妃醉酒:這裡的楊妃指的就是楊貴妃。“楊妃醉酒”即通常講的“貴妃酗酒”。
[43] 定邊:即今南澗縣境。
[44] 漾濞江下江口:據《永昌府志》載:“碧溪江,一名神莊江,一名漾水。區黑惠江源出劍川,經趙賧繞點蒼山之西,與漾水合流,即謂之漾濞江”。其實漾濞掃發源麗江羅風山。中經劍川湖等地,到合江又和洱海水會合後一直向南奔流,經南澗公郎西南匯人瀾滄江。下江口即人瀾滄江口的地段。
[45] 宣化關:地名,指今洱源縣牛街通往鶴慶路上的一個村子。
[46] 博南山:指今永平縣西南面的大山,又叫金浪山、叮噹山。
[47] 觀音山:指地處鶴慶與鄧川之間的一座山。
[48] 雲龍甸五峰山:指今雲龍縣天池一帶山名。
[49] 蒙化:指今巍山縣。蒙化曾作為唐初時蒙舍詔的首府所在地。當時地處雲南西部的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較大的部落,他們的酋長叫“詔”(彝語中是王的意思)。歷史上稱“六詔”:即越析詔(今賓川)、施浪詔(今劍川) 浪穹詔(今洱源) 鄧賧詔(今鄧川)、蒙詔(今巍山)、蒙舍詔(今巍山東南部,因位置在六詔的最南,又稱做南詔)。南詔王為蒙姓,始祖名舍龍,避仇家自哀牢(今保山) 遷到蒙舍川來。唐王朝為了打擊和消除吐蕃在洱海地區的勢力,扶持了南詔王皮邏閣,在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 年) 用武力征服了其他五詔,滅了西河河蠻,占據了整個洱海地區,把白族居住的城邑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 作為首府,建立了地方政權南詔國。唐王
朝冊封皮邏閣為雲南郡王,賜名蒙歸義。南詔自細奴羅至舜化共十三代,歷二百五十餘年。
[50] 蒙化牛街峽江:在今風慶縣魯史及巍山縣騾馬瘟山坡腳。
[51] 金江渡口:指今永勝縣金江渡口。
[52] 瀾滄江:是中國西南地區主要河流之一。發源於青海省唐古拉山,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匯合,東南流貫雲南省西部,到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南部出國境,稱湄公河。經緬甸、寮國、泰國和高棉,在越南南部人南海,全長4500 公里(在中國境內長1612 公里),流域面積81 萬平方公里(中國境內部分15.39 萬平方公里)。在雲南省境內有漾濞江等支流。中上游穿行於橫斷山脈,高山深谷,水流湍急。
[53] 至正年:元朝至正年(公元1341.年為至正元年)。
[54] 彝酋:即彝族頭人。
[55] 石門關:亦稱石門,今仍稱石門關,在今漾濞縣東南約距12 公里的點蒼山西面。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 年) 三月二十一日。徐霞客曾遊覽過石門關,寫下了數千字日記,記錄了這裡的自然景觀和歷史人文景觀,至今仍有很高的導遊價值。
[56] 盪山寺:亦即今感通寺,位於大理古城南5 公里之點蒼山聖應峰南麓。盪山寺始建於南詔初年(公元九世紀初)。到了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18 年),該寺主持無極和尚到南京朝覲明太祖朱元璋。山門坐南朝北,正院十丈見方,院內置大小花台,皆種有奇花異草,四時都有花香。大殿正中供有釋迦牟尼。殿內香火極盛,佛燈長明,大雄寶殿右側為班山房,左側為客房。寺後山上有擔當和尚墓,再後林蔭深處,另有一寺叫寂照庵,環境十分幽靜。不愧為“西南勝覽無雙寺,蒼洱馳名第一山。”
[57] 孟獲寨後山:在今鄧川東北碓石洞三家村一帶。有一個山寨叫佛光寨,亦叫孟獲寨。即《諸葛亮集》一書中所載樊綽《雲南志》:“孟獲據佛光寨,去大理百五十里,守關隘,諸葛武侯南征,不得入,乃由漾濞而北,破佛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