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乘

卒乘

卒乘是一個漢語詞語,

拼音:zú shèng

釋義為士兵與戰車,後多泛指軍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卒乘
  • 出自:《左傳·隱公元年》
  • 意思:士兵與戰車
  • 解釋:後多泛指軍隊
詞目,拼音,出處與詳解,相關連結,

詞目

卒乘

拼音

zú shèng

出處與詳解

士兵與戰車。後多泛指軍隊。
1、《左傳·隱公元年》:“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杜預註:“步曰卒,車曰乘。”
2、《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是故循車馬,比卒乘,以備戎事。”
3、《續資治通鑑·宋·太宗淳化五年》:“益部新復,卒乘不和,若聞使者驟至,易其戎伍,慮或猜懼,變生不測。”
4、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法》:“為之卒乘之賦以防其亂。”

相關連結

“六尺為步(1.5米),步百為畮(畝,150米),畮百為夫(150米*150米)。夫三為屋,屋三為井”,如圖,一個白方塊里的小格就是一個“夫”,小格邊長是一“畮”。“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小格的邊就是“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黃方塊的邊就是“畛”。一個白方塊或一個黃方塊就是一個井田,兩個井田的六個屋靠在一起,就是“五家”,也就是一個“比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14取6);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12取5);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10取4)。”因為“夫三為屋”是一個理論值,為了計算時長久的穩定,所以把六屋算作五家,也有可能比長下士擁有自己的官地。
“四井為邑”,四個黃白方塊中間的4格格線就是一個“邑”,也就是商的田邑,聚集了12家,也叫村邑(馬新《殷商村邑形態初探》)。五個“比鄰”就是一個“閭里”,“井十為通”“百夫有洫,洫上有塗(途)”,正中十個“比鄰”中間夾著的,就是一條“通途”,其他四條是“通畛”。
“通十為成(城)”圖中選中的方框就是一“成”,也就是如果要興建城市,所占據的土地面積,“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當然“成周”“宗周”之類的大城市會更大一些。“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於幾(畿)”“成”中間的十字,豎著的叫做“通道”,橫著的叫做“道路”。“道路”穿過的地方,“四邑為丘”,四個“邑”夾著的4格格線就是一個“丘”,比如孔丘、左丘、商丘。
中國古代講究“天圓地方”,中國的土地,刨開“滿蒙藏回苗”五個少數民族的地區,就是一個正正的方塊。北到大漠,南到南嶺,西到巴蜀,東到大海,每一邊是一萬里,國方百里,就有萬國。比“畿方千里”“國方百里”更小的,就是“方十里為成,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一個“成”有十個“里”,但是是由兩排各五個“里”拼成一個方塊,“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天子之地與之相同,所以要打個五折,去掉一排,四個“通途”,排除了中間的“通道”,“通為匹馬”。“五鄰為里,四里為酇”“五比為閭,四閭為族”“四邑為丘,四丘為甸”“通十為成”“四兩為卒”“百人為卒”說的都是一回事。不論四進制、五進制還是十進制,落實到這裡,都是四匹戰馬一輛戰車。中間的16格格線就是一個“甸”,“辨方正位,體國經野”的一“成”之地,落實到管理層面就是一個“族酇”,也就是商的宗邑,比如洛邑、制邑、虢邑,面積大概16個“夫”36萬平方米。
“遂人掌邦之野”,如果說城內的“國人”和城郊的“鄉人”是“周人”類似羅馬人在首都羅馬城和各地的殖民者的話(比如魯國的“三鄉三遂”),“遂人”就是“周人”在各地的盟友部落。“四閭為族”是“鄉人”的編制,“四里為酇”是“遂人”的編制,諸侯國的“縣鄙”則更低一級或幾級。
“除山川沈斥、城池邑居、園囿術路”“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以其餘為羨,唯田與追胥竭作”,即使遇到瘟疫或者戰敗,一“成”之地依然能夠提供“百人為卒”,以為“卒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