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穹頂

半穹頂

半穹頂:一邊是垂直而下的峭壁,一邊幾乎是球形,猶如一個穹頂被削去了一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半穹頂
  • 外文名:Half Dome
  • 樣貌:近乎完美的半球形
  • 簡介: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的標誌性景觀
  • 地理位置加利福尼亞州東部內華達山脈之上
簡介,傳說,起源,

簡介

半穹頂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東部內華達山脈之上,是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的標誌性景觀。它是一個呈半穹頂形的花崗岩岩體,是遠古岩體的殘留物。大約在1000萬年前,由於山脈隆起而形成了如今的這種陡峭的奇特地貌。
說半穹頂(Half Dome)是優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ity National Park)之魂,應當之無愧。它是公園的標誌性景觀,也是其LOGO。公園的網頁,宣傳品,及很多禮品紀念品上都有它的光輝形象。半穹頂海拔近三千米,從河谷算起,相對高度也有1460米。它的西北面像是被用刀砍去了一半,高600米,陡度達93度。全球的攀岩高手都以從這裡徒手攀爬登頂征服它為榮。即使是東北一側饅頭形較緩的鐵索攀登路線,近年來每天都吸引 800-1000人登頂。以致公園當局不得不出台措施進行限制以保護環境。每日只頒發300個登頂證,欲登頂者必須提前以抽籤形式申請。
從河谷開始的登頂步道全長8.2英里(13.12公里),來回26公里余。要經過 Venal 瀑布, Nevada 瀑布和半穹頂徒步道的起點,共登高達一千四百多米,耗時十多個小時,是一條相當艱難的步道。須有充分準備,體力良好而又多人搭伴兒者,才宜成行。否則落單或拖到天黑還未走回,有可能遇到熊。

傳說

一個歷代相傳的故事說,一對年輕的夫婦在約塞米蒂山中跋涉,口渴難耐,在峽谷中發現了一個湖泊(如今的“鏡湖”),妻子跑在前面,暢飲湖水,等丈夫趕到時,湖水已被飲乾。丈夫大怒,動手痛打妻子。妻子逃脫,丈夫猶窮追不已,於是妻子停下,放下裝著嬰兒的籃子,把另一個裝東西的籃子向丈夫擲去。神靈看到這一幕,大為震怒,把他們全都變成了遙遙相對的沉默山峰:放在一旁的嬰兒籃變成了“王拱”,扔出去後底朝上的籃子變成了“籃穹頂”,丈夫變成了“北穹頂”和“華盛頓柱”,妻子則成了與之相向的半穹頂,半穹頂懸崖上黯淡的條紋,就是妻子流下的永恆淚水。

起源

在約塞米蒂被白人重新發現後不久,有關其起源的科學探討在加利福尼亞地質調查局的組織下也就開始了。當時有兩派意見爭論不休。一派以加利福尼亞地質調查局局長、著名地質學家約西亞·惠特尼為代表,主張約塞米蒂峽谷是由於地質斷層之間的岩塊下陷形成的。在他們看來,半穹頂就是一個證據,它毫無疑問是由於一個完整的穹頂在中間分裂,滑落、失去了另一半而形成的。另一派以著名環保活動家約翰·繆爾為代表,認為是由於冰川侵蝕造就的。1913年,美國地質調查局委託弗蘭科斯·馬瑟斯研究約塞米蒂峽谷的起源。1930年,馬瑟斯發表經典著作《約塞米蒂谷地質史》,認為約塞米蒂地貌是河流和冰川共同侵蝕造成的,被廣泛接受,結束了爭議。 此後的研究對馬瑟斯的研究結果略有修改,但基本不變。大約在2500萬年前,約塞米蒂所在的內華達山脈開始緩慢地隆起,增加了河床的陡度,使得流經約塞米蒂的默賽德河對河谷的侵蝕加劇。大約150萬年前,內華達山脈已高到足以終年積雪,形成冰川。至少有過三次冰川在山頂形成,並流入山谷。在冰川紀早期約塞米蒂谷的冰川厚度可能一度達到1200米。冰川運動讓約塞米蒂谷變得更寬、更深、更陡,切割、雕刻出了河谷兩岸壯麗的地貌。
半穹頂半穹頂
至於半穹頂,其前身並非一個完整的穹頂。它大約只丟失了20%的部分。構成半穹頂的花崗岩受力而出現裂隙,地質學上稱為“節理”。水流進節理裂縫中,凍結、融化,如此循環往復,讓裂縫不斷地變寬。冰川流過約塞米蒂谷時,切割、帶走了穹頂底部的岩石。沒有下面岩石的支撐,穹頂變得不穩定,面向河谷的一面逐漸脫落,形成了陡峭的懸崖,看上去好像被切掉了一半。
當前有一種從西方傳進來的很時髦的“文化相對主義”論調,認為科學知識並非客觀,也不比其他知識高明,比如對一種自然現象的解釋,神話、傳說與科學理論有同等的價值。但是我不知道,在如今還有誰會把印第安人講述的半穹頂的故事當成事實,而不認為地質學對半穹頂形成的解釋更為合理。印第安人的故事也許有其文化、文學價值,甚至還有點兒教育意義,但是毫無科學價值。我這么說,不知是否會有印第安人認為是在污衊其傳統文化?
地質學也對半穹頂的形成講了一個故事,而且曾經有過不同的版本,但這是一個可以用客觀的證據加以驗證、修改的故事,因此接受它並不需要信仰——提出斷層下陷說的惠特尼在當時要比提出冰川侵蝕說的繆爾要好得多,但是這並不妨礙後人在證據面前認為繆爾的說法更接近事實。這正是科學的魅力所在,也是科學知識勝於與之相對的其他知識的所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