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麻黃丸(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半夏麻黃丸,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匱》卷中。主治心下悸。

基本介紹

  • 名稱:半夏麻黃丸
  • 出處:《金匱》卷中
  • 組成:半夏、麻黃
  • 主治:心下悸
組成,用法用量,主治,方義,重要文獻摘要,各家論述,

組成

半夏,麻黃各等分。

用法用量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飲送下,一日三次。

主治

心下悸。

方義

本條論述水飲致悸的治法。水飲內停,上凌於心,心陽被遏,故心下悸動。用半夏麻黃丸,取半夏之蠲飲消水,麻黃以宣發陽氣;但陽氣不能過發,停水未易遽消,故又為丸緩服。痰飲心悸,一般採用桂枝、茯苓通陽利水,而此用半夏、麻黃通陽消水,方法稍異。前者是助心火以散寒邪,健脾土以利水氣後者是通太陽以泄水氣,降胃土以消痰飲。又,本方治水飲致悸,雖然陽氣失於宣通,但與氣血不足所致之悸不能混淆。

重要文獻摘要

心悸《上海中醫藥雜誌》(1984;12:21):“余治顧男,58歲,入冬以來,自覺心窩部跳動,曾作心電圖無異常,平時除有老慢支及血壓略偏低外,無他病,脈滑苔白。予以姜半夏、生麻黃各30克,研末和勻,裝入膠囊。每日三次,每次二丸,服後心下悸即痊癒。”

各家論述

①《傷寒補正》:“《傷寒論》心下悸用桂枝以宣心陽,用茯苓以利水邪。此用半夏、麻黃非故歧而二之也。蓋水氣凌心則心下悸,用桂枝者,助心中之火以敵水也;用麻黃者,通太陽之氣以泄水也。彼用茯苓,是從脾利水以滲入膀胱,此用半夏,是從胃降水以抑其沖氣,沖降則水隨而降,方意各別。”
②《傷寒論注》:“徐彬曰,陰邪者,痰飲也,故以半夏主之,而合麻黃,老痰非麻黃不去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