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茯苓湯

半夏茯苓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卷二,主治體虛濕勝,妊娠惡阻,煩悶嘔吐,惡聞食氣,頭眩體重,肢節重疼,多臥少起。

基本介紹

  •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卷二
別名,歌訣,組成,用法,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註,附方1半夏茯苓湯,附方2半夏茯苓湯,附方3半夏茯苓湯,附方4半夏茯苓湯,重要文獻摘要,

別名

半夏散《聖惠》、半夏湯《聖濟總錄》。

歌訣

半夏茯苓草陳皮,旋覆姜辛桔梗齊,地芍芎參益氣血,妊娠惡阻此能醫。

組成

半夏12g,茯苓12g,陳皮9g,甘草3g,生薑6g,旋覆花(布包煎)10g,細辛3g,桔梗6g,人參6g,地黃12g,白芍18g,川芎6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體虛濕勝,妊娠惡阻,煩悶嘔吐,惡聞食氣,頭眩體重,肢節重疼,多臥少起。

方義

體虛濕盛而妊娠惡阻,法當養血柔肝,祛痰降逆。故方用地黃、川芎、白芍養血柔肝,肝血得充則胎元得養,肝木和柔則不橫逆犯胃。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為著名的二陳湯,本方用此利氣、調中、祛濕、降逆,再加生薑溫中降逆、旋復花降逆祛痰,則祛痰降逆作用大為增強。至於用桔梗、細辛宣降肺氣,使肺氣宣降則胃氣亦隨之而降;人參益氣扶正,兼顧體虛,亦各有用意。

配伍特點

妊娠惡阻,是由胎元乍結,引起肝的疏泄失常,醫者不能專治嘔吐,而應考慮和血養胎,調理肝的疏泄。此方配伍地黃、白芍、川芎意即在此。白芍柔肝而令乾木柔和,即在調理肝的疏泄。
嘔吐雖系胃氣上逆,亦應考慮肺失宣降,此方用旋覆花、細辛、桔梗宣降肺氣,不僅能助胃氣下行,亦使衛氣出表而不內郁,使其津氣宣降正常。

運用

妊娠惡阻,多因平素體弱,脾運不健,痰濕較盛,一遇懷孕,肝的疏泄失常,乘虛橫逆犯胃,痰濁上逆而嘔,此方所治屬上述病機。頭眩體重,肢節重疼,多臥少起,為體虛濕勝辨證依據。

加減化裁

偏熱煩渴,口生瘡者,去橘皮、細辛,加前胡、知母;偏寒下利者,去地黃、加桂心;若食少,胃中生虛熱,大便閉塞,小便亦少者,去地黃,加大黃、黃芩。(加大黃當審慎)

使用注意

忌生冷醋滑油膩、菘菜、海藻。

附註

附方1半夏茯苓湯

組成:半夏10g,茯苓15g,陳皮12g,白朮14g,甘草6g,柴胡12g,生牡蠣30g。
功用:健脾消痰散結,疏肝行氣軟堅。
主治:舌囊腫。
出處:《新中醫》

附方2半夏茯苓湯

組成:半夏(湯洗),白茯苓(去皮),陳皮(去白),白朮各一兩,丁香縮砂各五錢,粉草三錢。
主治:產前胸中宿有痰飲,產後多致眩暈。
出處:《世醫得效方》卷十四

附方3半夏茯苓湯

組成:半夏五兩(洗),生薑五兩,茯苓三兩,旋覆花一兩,陳橘皮,人參,桔梗,芍藥,甘草(炙)各二兩,桂心一兩。
主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其脈沉弦細遲。
出處:《外台秘要》卷七

附方4半夏茯苓湯

組成:半夏(湯洗七遍去滑,焙乾),赤茯苓(去黑皮),麥門冬(去心,焙)各90g,酸棗仁、桂枝(去粗皮)、黃芩(去黑心)、遠志(去心)、人參各60g,甘草(炙)45g。
功用:補氣壯膽,化痰開竅。
主治:心膽虛怯,謀慮不決,膽氣上溢,虛熱口苦,神思不爽。
出處:《聖濟總錄》

重要文獻摘要

1、《醫方考》:是方半夏、生薑能開胃而醒脾;地黃、芍藥、芎藭能養陰而益血;人參、茯苓,甘草能和中而益氣;及橘皮、桔梗、旋覆、細辛皆辛甘調氣之品,可以平惡逆之氣而進飲食者也。或問半夏為妊娠所忌,奈何用之?余曰:昔人恐久用而燥陰液,故云忌爾;若有惡阻之證,則在所必用也,故孫真人方之聖者也,其養胎之劑,用半夏者蓋五方焉。
2、《千金方衍義》:方用人參鼓舞二陳之制,以運痰止嘔,兼旋覆、桔梗以升散結氣,芎、芍、地黃以保護榮血,用細辛者協濟芎、地以升血分經脈竅隧之邪也。倘服後煩熱下痢或二便閉塞,是必兼理客氣,其加桂心,加大黃,當效前大黃丸及後方茯苓丸之制,龐安常言桂不傷胎,且熬令黑,則專散氣而無壯火食氣之患,大黃熬黑,但能泄熱,而無苦寒傷中之慮,世俗每謂半夏辛散,胎未形成時,為之切禁。若妊娠肥盛多痰者,不去其痰,則胎不安。癯瘠多火者,不清其火,則胎不穩。時師鹹謂黃芩、白朮為安胎專藥,孰知半夏、大黃、桂心有安胎妙用乎!歷觀《千金》諸方,每以大黃同姜、桂任補益之用,人參協消、黃佐克敵之功,不由《千金》之門,何以求應變之策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