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門斬首

午門斬首

電視連續劇里,經常會聽到“推出午門斬了!”等話語,午門成了傳言中處決死刑犯的場所。實際上是以訛傳訛,斬首從來不在午門舉行。午門建於明代,由永樂皇帝朱棣所建。明代,只是“廷杖”時在午門處決,但有時也會打死,所以成了殺人的地方;清代只是打仗回來慶祝在午門而已。其實明清皇宮門前極其森嚴,犯人“斬首市曹”決非此地,而是必須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口等地刑場處決的。推出午門斬首是皇帝說別在我家裡殺人,更不是讓在皇帝家門口殺人。(例如“六君子血灑菜市口”等證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午門斬首
  • 實質:民間訛傳
  • 時間:明、清
  • 主人公朱棣、朱厚照
起源,獻唱,位置,建築,

起源

明代時,如果大臣觸犯了皇帝的尊嚴,便以“逆鱗”之罪,被綁出午門前御道東側打屁股,名叫“廷杖”。起初只是象徵性責打,後來發展到打人致死。如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皇帝朱厚照不顧國民疾苦,而又要赴江南選美女。為此群臣上諫,皇帝發怒下令廷杖舒芬、黃鞏等大臣130餘人,當場打死11人。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繼承其堂兄朱厚照的皇位後,欲追封他的生父興獻王為帝,遭到大臣們的抵制。群臣100多人哭諫於左順門,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懲罰,當場斃命17人,所以民間有“推出午門斬首“之言流傳。
午門斬首
清代時,午門是皇帝每年冬至頒發來年曆書的地方。遇有戰爭獲勝之時,便在此處舉行凱旋“獻俘“禮儀。

獻唱

午門前的兩座小屋,原是侍衛值房。門樓前的東西兩側設有左右闕門,可分別通往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和社稷壇(今中山公園)。從午門至端門兩側的廡房,原為六部九科朝房。東廡房設有吏科、戶科和禮科公署;西廡房設有中書科、兵科、刑科和工科公署等。2001年6月23日,世界著名的三大歌王—帕瓦羅蒂、卡雷拉斯和多明戈,在午門前為新世紀、新北京、新奧運而縱情放歌,引起了中外人民的共鳴與矚目。

位置

午門是,位於紫禁城南北軸線。其前有端門、天安門(皇城正門,明代稱承天門)、大清門(明代稱大明門),其後有太和門(明代稱奉天門,後改稱皇極門,清代改今名)。各門之內,兩側排列整齊的廊廡。這種以門廡圍成廣場、層層遞進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國古代“五門三朝”制度的影響,有利於突出皇宮建築威嚴肅穆的特點。

建築

午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慶六年(1801年)又修。
午門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襲了唐朝大明宮含元殿以及宋朝宮殿丹鳳門的形制,是從漢代的門闕演變而成。午門分上下兩部分,下為墩台,高12.00m,正中開三門,兩側各有一座掖門,俗稱“明三暗五”。墩台兩側設上下城台的馬道。五個門洞各有用途:中門為皇帝專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時,皇后乘坐的喜轎可以從中門進宮,又通過殿試選拔的狀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試結果後可從中門出宮。東側門供文武官員出入。西側門供宗室王公出入。兩掖門只在舉行大型活動時開啟。墩台上正中門樓一座,面闊9間,60.05m,進深5間,25.00m,重檐廡殿頂。墩台兩翼各有廊廡13間,俗稱“雁翅樓”。廊廡兩端建有重檐攢尖頂的方亭。正樓兩側有鐘鼓亭各三間,每遇皇帝親臨天壇、地壇祭祀則鐘鼓齊鳴,到太廟祭祀則擊鼓,每遇大型活動則鐘鼓齊鳴。午門整座建築高低錯落,左右呼應,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鳳樓”之稱。
午門是頒發皇帝詔書的地方。每年臘月初一,要在午門舉行頒布次年曆書的“頒朔”典禮。遇有重大戰爭,大軍凱旋歸來,要在午門舉行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明代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門舉行。民間傳說中所謂“推出午門斬首”亦指此地,但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為殺人刑場是不可能的,此說顯然不合史實。
每逢重大典禮及重要節日,都要在這裡陳設體現皇帝威嚴的儀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