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提中氣

升提中氣是治療中氣下陷,即脾氣下陷的方法,臨床證見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代表方劑為補中益氣湯,針灸組方也可有起到升提中氣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升提中氣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治療中氣下陷的方法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升提中氣是治療中氣下陷的方法。中氣指脾氣。脾氣上升,將水谷精微之氣上輸於肺,以榮養其他臟腑,若脾虛中氣下陷,可出現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症,或不能制水而小便不利。均可用補中益氣湯,以升提中氣,脾氣旺則諸證自除,升清降濁的機能恢復,則小便通暢。

中醫套用

一、升提中氣常用中藥舉例:
1、柴胡
藥性:苦、辛,微寒。歸肝、膽經。
功效: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用法用量:煎服,3~9g。解表退熱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昇陽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輕。
使用注意: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陰”之說,陰虛陽亢,肝風內動,陰虛火旺及氣機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2、升麻
藥性: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
功效:解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
用法用量:煎服,3~9g。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宜生用,昇陽舉陷宜炙用。
使用注意:麻疹已透,陰虛火旺,以及陰虛陽亢者,均當忌用。
3、黃芪
藥性:甘,微溫。歸脾、肺經。
功效:補氣健脾,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消腫,托毒生肌。
用法用量:煎服,9~30g。蜜炙可增強其補中益氣作用。
4、葛根
藥性:甘、辛,涼。歸脾、胃經。
功效: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昇陽止瀉。
用法用量:煎服,9~15g。解肌退熱、透疹、生津宜生用,昇陽止瀉宜煨用。
5、荷葉
藥性:味苦、澀,性平。
功效:清暑利濕,昇陽止血。主治暑熱病證、脾虛泄瀉和多種出血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
6、枳實
藥性:苦、辛、酸,溫。歸脾、胃、大腸經。
功效:破氣消積,化痰除痞。
用法用量:煎服,3~9g,大量可用至30g。炒後性較平和。
二、常用升提中氣方藥舉例:
補中益氣湯《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黃芪、炙甘草、人參、當歸、橘皮、升麻、柴胡、白朮
用法: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遠稍熱服(現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劑,每服10~15g,日2~3次,溫開水或薑湯下)。
功用: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主治:1、脾虛氣陷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2、氣虛發熱證。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方解:本方治證系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以致脾胃氣虛、清陽下陷所致。脾胃為營衛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納運乏力,故飲食減少、少氣懶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虛則清陽不升,中氣下陷,故見脫肛、子宮下垂等;清陽陷於下焦,郁遏不達則發熱,因非實火,故其熱不甚,病程較長。時發時止、手心熱甚於手背,與外感發熱之熱甚不休、手背熱甚於手心者不同。氣虛腠理不固,陰液外泄則自汗。治宜補益脾胃中氣,昇陽舉陷。方中重用黃芪,味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益氣,昇陽固表,為君藥。配伍人參、炙甘草、白朮補氣健脾為臣,與黃芪合用,以增強其補益中氣之功。血為氣之母,氣虛時久,營血亦虧,故用當歸養血和營,協人參、黃芪以補氣養血;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共為佐藥。並以少量升麻、柴胡昇陽舉陷,協助君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本草綱目》謂:“升麻引陽明清氣上升,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此乃稟賦虛弱,元氣虛餒,及勞役饑飽,生冷內傷,脾胃引經最要藥也”,共為佐使。炙甘草調和諸藥,亦為使藥。諸藥合用,使氣虛得補,氣陷得升則諸症自愈。氣虛發熱者,亦借甘溫益氣而除之。
三、針灸升提中氣:
針灸臨床常選氣海、關元、中脘、提托、脾俞、足三里、百會、合谷等穴,以升提中氣。脾氣旺則諸證自除,清升濁降,則小便通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