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關

千秋關

千秋關位於安徽省宣城市寧國城東南60公里處。往南為杭州市臨安區橫路鄉境內,16省道即桐千線北端。千秋關現為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千秋關崇山高聳,隧道幽深,地勢險要,系皖浙通道,杭州門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千秋關
  • 地理位置安徽省宣城市寧國
  • 古名:千秋嶺
  • 類型:古代軍事建築
建設沿革,文物遺存,文物價值,文物保護,

建設沿革

千秋關古名千秋嶺,高398米,是皖南寧國通往浙江餘杭的咽喉要道。原有指揮洞、點將台、炮台等設定,關頂置炮九門。清同治二年(1863),太平軍駐守此關,又安裝大炮數門,今已廢圮。關東邊山岡上通往豪圲關的跑馬槽依稀可辨。現存千秋關洞門為清鹹豐三年(1853)重修,增設外關。內關與外關間隔約30米,因修公路,外關已毀,內關仍存。關基用大塊方石迭砌,關殘高3.82米,長25.25米,厚7.17米,拱門高2.24米,寬2.05米,關門上嵌石匾,橫鐫“千秋関”三個大字。

文物遺存

《浙江通志.關梁》:“千秋關,即天目山西麓也”。形勢險要,歷來為兵爭之地。五代後梁與吳越曾在此大戰;南宋置關,戌以重兵,自始名“千秋關”,原有指揮洞、點將台、炮台等設定,今已廢。四周有畲族人居住,鑿石造田,田大者可臥,小者可坐,層層梯田,螺旋而上。嶺高數百仞,雲煙籠罩,唐代詩人羅隱有“回望千秋嶺上雲”之名。

文物價值

千秋關崇山高聳,隧道幽深,地勢險要,系皖浙通道,杭州門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五代時後梁與吳越曾大戰於此,南宋置 戍,以衛南宋都城杭州,始名千秋關。當時附近尚有銅嶺、孔夫、豪塹、白沙等關。
千秋關上原有指探洞、點將台、炮台、戰壕、跑馬槽等軍事設施。關之四周聚居少數民族——畲族千餘人,他們鑿石造田,勤勞耕作。嶺高百仞,煙籠霧繞,鳥鳴澗間,林茂路曲。
馳車達嶺巔,回望行程,蜿蜒如龍舞,如綢飄,唐代詩人羅隱有“回望千秋嶺上雲”之詩句,形容山行之艱難,也說明了關之險要。千秋關為研究南宋和清代軍事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文物保護

千秋關於1986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6月21日被公布為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