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寺廟音樂

千山寺廟音樂

千山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東南20公里,是全國著名的風景區之一,在東北境內,與吉林的長白山齊名,有"東北明珠"之稱。據說,此山巒起伏,大小山峰近千,故名千山。

千山為佛、道兩教勝地,而千山寺廟音樂分為佛樂和道樂兩種。

千山的佛教音樂是在寺廟舉辦的各種佛事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不斷汲取民族民間音樂的營養,並從印度梵樂等宗教音樂中攝取藝術精華,到金元和明清時期,已趨於成熟和完善。千山的佛教音樂分誦經和器樂兩個部分。器樂曲主要是笙管樂,其曲牌多與遼南民間流傳的笙管曲相同,傳統的誦經音調屬於北方韻,歷史悠久,目前尚不知其起始年代。

2006年5月20日,千山寺廟音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千山寺廟音樂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遺產編號:Ⅱ-67
  • 批准時間:2006年
  • 申報地區:遼寧省鞍山市
  • 非遺級別:國家級
歷史溯源,佛樂歷史,道樂歷史,傳承保護,藝術特色,佛樂,道樂,代表作品,傳承意義,

歷史溯源

佛道並存於一山中,這種並不多見的現象讓千山充滿了傳奇色彩。而這也讓千山寺廟音樂成為一項文化瑰寶,因為這其中包括了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兩種。兩者的樂器幾近相同,但唱誦的內容、韻味都有所不同。

佛樂歷史

佛樂是在寺廟舉辦的各種佛事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迄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唐朝中期以來,每逢佛事活動,僧人紛紛從黑龍江、吉林、山東、河北等地會聚千山,從而為千山佛樂提供了各地的精品。同時,千山佛樂又不斷汲取傳統民間音樂營養,並從印度梵樂等宗教音樂中攝取藝術精華,到明清時期,已趨於成熟和完善。關於千山道教音樂(東北新韻)的形成,有著道界人士自己的說法。據介紹,在百餘年前有闞氏兄弟二人,當時都是京劇演員,因不得志到千山無量觀(一說是醫巫閭山某道觀)蓄髮為道。現在東北地區道家誦經使用的韻調新韻,即為闡氏兄弟二人所創。據說在創腔過程中,二人在中間隔巨石且背向而坐的情況下,竟唱誦得分毫不差。可見其用心良苦,下了非凡的工夫。兄弟二人終因積勞成疾,相繼死去。在新韻問世以前,東北地區道教的誦經音樂被稱為”嶗山韻”。該韻很可能是由山東一帶傳入,現已無人能唱。新韻問世後,在東北地區取代了”嶗山韻”成為道家誦經唯一的一種韻調,並已流傳百餘年。新韻的曲調流暢,其中相當一部分優美動聽。它具有濃厚的宗教風格,莊嚴肅穆。

道樂歷史

千山道教音樂則是康熙年間,從鐵剎山劉祖傳入無量觀。據傳說,在百餘年前,有闞氏兩兄弟原為戲曲演員,因為鬱郁不得志來到了千山無量觀蓄髮為道,兩人用畢生的精力,創製了“東北新韻”,它最明顯的特色便是將樂句緊密地銜接起來,給人以渾然一體、不可分割之感。相傳兩兄弟隔著巨石背對而坐唱起東北新韻竟然分毫不差。最終兩人因積勞成疾雙雙累死。在“東北新韻”問世之前,東北地區道教中主要流傳的“勞山韻”,據說是由山東傳入的,新韻產生之後,很快在東北地區道教中傳開,現在東北道教全真教派宮觀採用的都是“新韻”。

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鞍山市文化旅遊發展促進中心(鞍山市文化旅遊市場綜合行政執法隊)獲得“千山寺廟音樂”保護單位資格。

藝術特色

佛樂

千山佛教音樂有別於其它寺廟音樂,其特點是節奏鮮明,音調高亢,曲調豪放粗獷,感情激昂。它既有濃郁的的宗教色彩,也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千山佛教音樂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個部分。其中聲樂部分又分為“禪樂”和“應付韻”兩部分。“禪韻”的特點是用打擊樂器伴奏;“應付韻”是用笙管樂器伴奏,多用於放“焰口”。千山佛教音樂在誦唱形式方面也很豐富,有獨唱(“贊頭”、“起腔”)、合誦、直唱、韻白等,大都是由“維那師”領腔起調,眾僧應合。“直唱”是佛曲中獨具風格的一種唱法,有歌唱型和半歌唱型兩種。”歌唱型”的旋律比較強, ”半歌唱型”的近於說唱,在“焰口”中套用較多。千山道教音樂,則是康熙年間,從鐵剎山劉祖傳入無量觀,後經來自梨園世家的兩位闞氏道士加工,創作出了“東北新韻”六小韻、十三大韻和走馬韻等400餘首樂曲。新韻可以從韻類和詞類兩個方面進行分類。從韻類上分:大韻、小韻、走馬韻、懺悔、誦經調;從詞的內容上分:(1)陽韻,也叫神韻,如《柳含煙》。(2)陰韻,也叫鬼韻。
千山佛樂的演奏,是由笙、管、笛等民族管樂器和鼓、鐃、鈸、鐺子、鉿子、鈴杵、大磬、小磬、木魚、撞鐘等民族打擊樂器、法器所組成,分為鐃鈸法音、誦唱曲和器樂曲三部分。

道樂

千山道樂,是由簫、笛、單(雙)管、笙等管樂器和鐘鼓、大磬、引磬、鐺子、鉿子、撞鐘、木魚等打擊樂器、法器相結合進行演奏的。

代表作品

大約在20世紀20年代,一些僧人到營口、長春、哈爾濱建寺,同時把南方韻帶到東北,此後,南方韻在寺廟中廣泛流傳,久而久之,東北各寺院能誦唱傳統北方韻的僧人越來越少。北方韻從曲調上可分為贊子和散韻兩類,其中散韻部分已基本蒐集完備,惟有贊子蒐集甚少,估計不下八十個,但目前僅蒐集了三十個左右,如《斗寶o天下同》、《掛金鎖》、《五方界》等。千山佛教笙管樂目前僅有幾個居士尚能演奏,曲目大部分失傳,保留至今的不過20首,如《鸞鳳鳴》、《天尊韻》、《三皈依》等。

傳承意義

千山道教採用的是東北新韻,除千山道觀外,東北各道觀使用的都是東北新韻。由於”北韻”的有些曲牌仍處在由一些老藝人的口口相傳的形態之中,其中很多曲調已經失傳,而現如今有些曲調也瀕於失傳。就目前發現和收集到的寺廟曲牌數也不過幾十首,與原有的所知數百首可謂是相去甚遠。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一些老藝人曾帶著千山寺廟音樂到東南亞一帶演出過,所到之處,都受到了非常熱烈的歡迎。他說,對這些瀕臨失傳的文化精華必須加以保護,而目前有關部門已經組織人力對千山寺廟音樂進行了深入調研,深入千山等周邊地區聯絡民間老藝人,挖掘整理相關文字及音像資料,並給予民間藝人一定的資助,鼓勵他們傳承技藝。還專門召開了多次民間藝人座談會及專家論證會,制定了詳細的保護方案並開始實施,將千山寺廟音樂正式提上保護日程。
不過,雖然千山寺廟音樂的文字和影像資料較多,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受到外界及自身條件的影響在傳承和發展上也存在一些問題。一些傳統的寺廟祭祀活動漸漸變得簡化,造成寺廟音樂的主要活動陣地逐漸縮小,過去那種十幾個樂班一同上陣演奏的場面已經很少了。缺乏展示的平台,再好的音樂形式也會萎靡。而且,一些頗有造詣的寺廟音樂演奏者,有的因為年事已高退出了前台,有的僧人與居士也相繼離世,演奏技巧和對音樂的理解不能得到及時的傳承,對寺廟音樂的流傳也是一大衝擊。同時,人們的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對寺廟音樂的興趣變得淡薄,願意欣賞的人在減少,可以演奏的人有的也不專注於演出。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加大力度對千山寺廟音樂進行深入調研,並制定了詳細的保護方案來發掘其獨特的宗教文化底蘊,彰顯其歷史和文化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