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星瓢蟲

十八星瓢蟲

十八星瓢蟲,茄二十八星瓢蟲成蟲體略小,前胸背板多具6個黑點,兩鞘翅合縫處黑斑不相連,鞘翅基部第二列的4個黑斑基本上在一條線上,幼蟲體節枝刺毛為白色。成、幼蟲在葉背剝食葉肉,僅留表皮,形成許多不規則半透明的細凹紋,狀如籮底。

基本介紹

簡介,為害特點,特徵描述,發生規律,防治方法,地理分布,

簡介

十八星瓢蟲即為二十八星瓢蟲的一種。
二十八星瓢蟲
[中文名] 二十八星瓢蟲
[別名] 酸漿瓢蟲 馬鈴薯瓢蟲
[學名] 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Fabricius),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 (Motschulsky)
[寄主] 茄子 馬鈴薯 番茄 豆科 葫蘆科 十字花科 藜科

為害特點

成、幼蟲在葉背剝食葉肉,僅留表皮,形成許多不規則半透明的細凹紋,狀如籮底。也能將葉吃成孔狀或僅存葉脈,嚴重時,受害葉片乾枯、變褐,全株死亡。茄果、瓜條被啃食處常常破裂,組織變僵,粗糙、有苦味,不堪食用。

特徵描述

成蟲 體均呈半球形,紅褐色,全體密生黃褐色細毛,每一鞘翅上有14個黑斑。
二十八星瓢蟲幼蟲二十八星瓢蟲幼蟲
卵 炮彈形,初產淡黃色,後變黃褐色。
幼蟲 老熟幼蟲淡黃色,紡錘形,背面隆起,體背各節生有整齊
的枝刺,前胸及腹部第8~9節各有枝刺4根,其餘各節為6根。
蛹 淡黃色,橢圓形,尾端包著末齡幼蟲的蛻皮,背面有淡黑色斑紋。
茄二十八星瓢蟲成蟲體略小,前胸背板多具6個黑點,兩鞘翅合縫處黑斑不相連,鞘翅基部第二列的4個黑斑基本上在一條線上,幼蟲體節枝刺毛為白色。馬鈴薯瓢蟲成蟲體略大,前胸背板中央有一個大的黑色劍狀斑紋,兩鞘翅合縫處有l~ 2對黑斑相連,鞘翅基部第二列的4個黑斑不在一條線上,幼蟲體節枝刺均為黑色。

發生規律

馬鈴薯瓢蟲在東北、華北等地一年發生1~2代,江蘇3代。以成蟲群集在背風向陽的山洞、石縫、樹洞、樹皮縫、牆縫及籬笆下、土穴等縫隙中和山坡、丘陵坡地土內越冬。第二年5月中、下旬出蟄,先在附近雜草上棲息,再逐漸遷移到馬鈴薯、茄子上繁殖為害。成蟲產卵期很長,卵多產在葉背,常20~30粒直立成塊。第一代幼蟲發生極不整齊。成、幼蟲都有取食卵的習性,成蟲有假死性,並可分泌黃色粘液。幼蟲共4齡,老熟幼蟲在葉背或莖上化蛹。夏季高溫時,成蟲多藏在遮蔭處停止取食,生育力下降,且幼蟲死亡率很高。一般在6月下旬至 7月上旬、8月中旬分別是第一、二代幼蟲的為害盛期,從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第二代成蟲遷移越冬。東北地區越冬代成蟲出蟄較晚,而進入越冬稍早。茄二十八星瓢蟲在長江流域年發生3~5代,以成蟲越冬。以散居為主,偶有群集現象。越冬代成蟲產卵期長,故世代重疊。成蟲具假死性,有一定趨光性,畏強光。卵多產在葉背,也有少量產在莖、嫩梢上。幼蟲的擴散能力較弱,同一卵塊孵出的幼蟲,一般在本株及周圍相連的植株上為害。幼蟲比成蟲更畏強光,成、幼蟲均有自相殘殺及取食卵的習性,幼蟲共4齡,多數老熟幼蟲在植株中,下部及葉背上化蛹。該蟲第二、三、四代為主害代,此期正值6、7、8月夏季茄科蔬菜的生長盛期;8月底至9月初,茄科作物陸續收穫、翻耕、幼蟲和蛹死亡率較高,幼、成蟲向野生寄主及豆類、秋黃瓜上轉移,10月上、中旬開始,成蟲又飛向越冬場所。

防治方法

(1)及時清洗田園處理殘株,降低越冬蟲源基數。(2)產卵盛期摘除葉背卵塊;利用成蟲的假死習性,拍打植株,用盆承接墜落之蟲集中加以殺滅。(3)田間卵孵化率達15~20%時,用藥劑防治,可選用;80%敵敵畏乳油或 90%晶體敵百蟲或5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氰戊菊酯或40%菊雜乳油或40%菊馬乳油3000倍液;21%滅殺斃乳油6000倍液噴霧。

地理分布

馬鈴薯瓢蟲又稱二十八星瓢蟲,主要分布於華北、西北、內蒙古、東北等地;茄二十八星瓢蟲在全國廣泛分布,但主要在長江以南各省為害嚴重。
十八星瓢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