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路軍淞瀘抗日殘疾軍人教養院紀念碑

十九路軍淞瀘抗日殘疾軍人教養院紀念碑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殘廢軍人教養院紀念碑 位於新港西路下渡路廣州市第六中學運動場的西南邊。民國二十二年(1933)立。總高2.15米,總寬0.85米,其中三角形頂蓋邊長0.8米和0.45米,碑為花崗石,高1.3米,邊長0.45米,基座用黑色大理石砌築二級而成,碑之兩側用白花碎石鑲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九路軍淞瀘抗日殘疾軍人教養院紀念碑
  • 地址:廣州市第六中學運動場的西南邊
  • 樹立時間:1933
  • 高度:2.15米
碑文,十九路軍抗戰歷史,

碑文

碑文字跡已經模糊難辨,依稀可見為記述當年情況和168個名字。碑之背面較光滑,陰刻“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殘廢軍人教養院紀念碑”幾個大字,旁邊兩行小字“一九九五年夏重立之”,“九四老兵何若余敬題”。正面之碑文抄錄如下:

十九路軍抗戰歷史

中華民國二十有一年一月二八日,暴日蹂躪淞滬,我國陸軍第十九路軍駐防斯地,為保守國土,民族爭光,世界爭和平,大下決心,誓死抗日。敵人槍炮炸彈雖烈,戰艦、坦克車、鐵甲車雖堅,飛機雖眾,並倚租界作掩護,我軍竟憑著愛國精神,衝鋒肉搏抗戰,抗日月余。敵主帥四易,不能入防線一步,全國頓有生機,列強改其視聽,挽國家之將亡,作中流之砥柱。抗日殘廢將士勞苦功高,世界瞻仰,敝會同人崇慕之餘,謹立是碑,永資紀念。淞滬抗日殘廢軍人教養院廣州籌備協會委員(按:陳惠普等168人署名略),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六月吉日立。
十九路軍淞瀘抗日殘疾軍人教養院紀念碑十九路軍淞瀘抗日殘疾軍人教養院紀念碑
“一·二八”淞滬抗戰之役,十九路軍犧牲1951名將士,傷者無數。1932年9月初,蔣光鼐、蔡廷鍇聯名致電廣東省政府,說明擬在廣州擇地籌設淞滬抗日將士殘廢教養院,望踴躍贊助。廣東省政府對此舉大力支持,於9月6日召開的廣東省政府第六屆委員會117次會議,主席林雲陔,出席者有李祿超、林翼中、朱兆莘、許崇清等9人,討論了蔣、蔡來電,決定“省政府及所轄各機關捐助二萬元”,成立淞滬抗日殘廢軍人教養院籌備委員會,選址於廣州的河南下渡(今新港西路廣州市第六中學)。12月16日,廣東省政府第六屆委員會140次會議又作出決定:“財政廳呈復,關於淞滬抗日殘廢軍人教養院開辦經費預算案,經預算委員會審查預算尚合理,請核明飭遵案。”“決議:經常費照撥,自成立之日起計”。爾後,教養院開辦費、經常費、重大項目臨時費,都納入省政府的預算支出。
1938年,日軍飛機瘋狂轟炸廣州,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殘廢軍人教養院亦被炸。抗戰勝利後,在此舊址先後開辦過黃埔中正中學、珠江中學、長風中學、中大附中(今廣州市第六中學)。教養院的碑記是六中修建體育場時挖出來的,當時就把紀念碑送到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1995年廣州市第六中學申請把紀念碑重新遷回學校,廣東省政府很快批准,並撥5萬元經費用於紀念碑的修繕和重建。學校專門為紀念碑修建了基座、頂蓋和護壁,立於學校奠基石之東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